在剛剛過去的11月,“蔚小理”以及哪吒汽車的銷量都突破了1萬輛。對于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來說,單月銷量破萬,幾乎都是一個里程碑的數字,因為在一年前,這個數字看起來可謂遙不可及。
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得以迅速爆發,離不開上游產業鏈的支持,特別是動力電池,其成本近年來已經大幅下降,這極大推動了電動車的普及。在這中間,動力電池的四大材料發揮了重要作用。
類似于隔膜、電解液的發展,負極材料也經歷過一場漫長的國產化歷程。2010年以前,負極材料市場還曾是日企的天下,日立化成、日本碳素、JFE化學等公司吃下了過半的市場份額,國產企業處于市場邊緣。
不過,中國天然具有發展負極材料的優勢——中國大陸石墨資源儲量在全球的占比達到70%以上。隨著貝特瑞、上海杉杉等公司漸漸補齊技術短板,國內企業的成本優勢變得越發顯著,行業格局亦隨之改變。
2020年全球前十負極材料企業中,中國企業就占了7家。其中前四均為中國企業:貝特瑞、江西紫宸、上海杉杉、凱金能源。
來源:川財證券
十年間,負極材料行業經歷了滄桑巨變,日企的龍頭地位不復存在,國產品牌后來居上。江山易主的背后發生了什么?未來,行業格局還會如何演變?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凱金能源等四家公司就已經成為負極材料的“四小龍”,CR4超過70%,其中貝特瑞出貨量更是多年蟬聯第一,市場地位穩固。
從落后到顛覆,這一切的源頭在哪里?
時間還需要追溯到1997年,鞍山熱能研究院碳素研究所,在這一年成功研發出了CMS(中間相碳微球),并實現了18噸中試線級別的生產,展現了產業化潛力。
負極材料占鋰電池成本約10%-15%,主要分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兩類,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以及中間相碳微球都屬于碳類材料。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是如今負極材料的主流,前者擁有高能量密度、高壓實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后者在循環壽命、低溫性能等方面較有優勢。
但在90年代,負極材料還是CMS的天下,其制備而成的鋰電池被廣泛應用于照相機、隨身聽和攝像機等產品,市場前景廣闊。鞍山熱能研究院對CMS的成功研發,讓正準備轉型到高科技領域的鄭永剛看到了負極材料產業化的商機。
1999年以前,鄭永剛打造的杉杉牌西服已經連續6年勇奪中國西服占有率第一。站在頂峰,鄭永剛有了新的想法:“當今世界500強,沒有一個企業是以做服裝為主業的,而近年來迅速崛起的500強新生代企業,幾乎全都是發展高科技起家的。杉杉要做大做強,必須轉型,而轉型的方向必然是高科技?!?/p>
1999年,其實控公司杉杉股份與鞍山熱能研究院合資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鞍山熱能研究院以CMS技術作為無形資產出資,占股25%,以資金入股的杉杉股份占股75%。杉杉股份由此踏入鋰電行業。公司總部也由此遷到了上海。
僅僅兩年之后,上海杉杉年產200噸CMS的產線就投入了運營。這意味著,國內SMC長期以來從日本進口的局面被徹底打破。CMS國產化后,其價格被迅速拉低,部分日企因此關停產線。
此后兩次擴產后,2005年時杉杉的年產能已經增加至1100噸,公司從一家服裝企業,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內CMS的頭部供應商。
但CMS的市場紅利并沒有維持太久,2000年左右,天津大學一位教授也攻破了此項技術,其在2004年以225萬的價格將專利賣給了天津鐵中煤化公司,后者隨后又成立了天津鐵城,公司成立第二年就實現了CMS量產。
天津鐵城在2008年經歷了一次易主,買家正是今天的負極龍頭貝特瑞。事實上,貝特瑞成立的時間僅比杉杉晚了一年,但其頭兩年發展并不順利,2002年寶安集團入主后,公司才開始聚焦負極材料。
相比2000左右成立的杉杉和貝特瑞,四小龍中的江西紫宸和凱金能源堪稱新貴。兩家公司的成立時間都在2012年,此時新能源的東風已經漸漸刮了起來,在此背景下,兩家公司得以迅速成長為巨頭。
江西紫宸成立于2012年,其母公司璞泰來由梁豐、陳 衛兩人共同創立。梁豐此前曾為基金經理,諳熟資本市場,但和負極材料行業關系較淺;陳 衛則不同,他在鋰電行業經營多年,此前還是ATL創始人之一,在鋰電池行業資源頗深。
“資本 鋰電池”的雙重背景下,公司成立不過一年,璞泰來就實現了盈利。多年發展之后,如今,江西紫宸已坐穩了負極材料市場的第二名。
凱金能源的成立和杉杉股份還有些淵源。其招股書顯示,公司前身為凱金有限,由仰永軍、游雪薇、謝美華共同創立。其中,仰永軍曾是杉杉股份的高管,在鋰電池行業擁有20年的經營經驗,2012年從前東家辭職后,才創立了凱金能源。
凱金能源近年來勢頭兇猛,2016年時,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還只有3%,排在第六位,2018年就擠入了前四,擁有10%的市場份額。2020年的數據顯示,凱金和排名第三的杉杉股份之間,只差了3個百分點。
貝特瑞和杉杉股份成立的時間都在2000年前后,都是最早一批看到負極材料市場機會的企業,但其發展路徑卻截然不同。
憑借在服裝行業的霸主地位,1996年杉杉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服裝品牌,一時間風頭無兩。這種高光也延續到了其鋰電行業。
早在2005年,上海杉杉就研發了人造石墨負極材料FSN-1系列(以馮蘇寧的姓名簡稱命名),該產品成為其拳頭,此后暢銷多年,為杉杉股份打下了負極龍頭的市場地位。
然而,由于缺乏渠道積累,一開始上海杉杉的經營并不順利。年報數據顯示,2006-2009年,上海杉杉的凈利潤都在幾百萬元,增長幾乎停滯。
不僅如此,鄭永剛的打法又較為激進,負極材料的市場還尚未打開,他又接連成立了湖南杉杉、東莞杉杉,分別進軍正極材料和電解液,試圖搭建電池材料產業鏈。
伴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東風,2010年,上海杉杉的盈利能力才出現明顯好轉,該年凈利潤超過3000萬元,此后開始進入增長軌道。
如今,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爆發,作為動力電池產業鏈的一環,杉杉股份的股價近來也保持了良好走勢。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其漲幅已超過90%,當前市值約572億元。
杉杉股份2020年年報顯示,其負極業務實現銷售量約5.9萬噸,同比增長24.47%,但收入反而下降了1.03%。杉杉股份將其歸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平均售價同比下降”。
來源:杉杉股份2020年年報
不過,得益于規模效應、產品結構改善以及穩固的海外客戶等因素,其負極材料的盈利能力依然在穩步提升,年報顯示,2020年其負極業務實現凈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20.38%。
依靠在人造石墨材料的技術和成本優勢,上海杉杉成功實現了崛起;而貝特瑞不同,其將產品重心放在天然石墨。通過改性,貝特瑞改善了天然石墨體易膨脹,影響電池容量和循環壽命的劣勢。
2004、2006、2010年,貝特瑞先后推出高容量天然石墨復合負極材料818、168、BSG-L等,恰逢此時負極材料產業開始向中國轉移,包括三星SDI、LGC等頭部企業紛紛開始采用中國供應鏈產品。
及早布局的貝特瑞,由此成為全球天然石墨負極之王。自2013年以來,其負極材料出貨量連續7年排名全球首位。
期間,貝特瑞營收增長迅速。Wind數據顯示,2010-2018年,其營收從4億元出頭直接暴增到了40億元,期間的最低增長率也超過了20%,最高則超過了42%。
和杉杉股份的屢屢跨界以及諸多橫向布局不同,貝特瑞的業務更加聚焦,正負極材料貢獻其絕大部分收入,其中負極材料又占據大頭。業務上的專注帶來了更高的毛利率。
2020年年報顯示,貝特瑞負極材料的毛利率高達36.8%,較杉杉股份2020年負極材料的毛利率高了約9個百分點。從歷年數據來看,貝特瑞整體的毛利率也幾乎都維持在30%左右,負極材料的拉動至關重要。
貝特瑞和杉杉股份,早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布局,耕耘多年后,分別成為天然石墨以及人造石墨的龍頭。
相比之下,凱金能源和璞泰來(江西紫宸母公司)則只能算是行業新兵,兩家公司正好誕生于新能源汽車爆發前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殺進了行業頭部。
璞泰來公司的負極業務由江西紫宸承擔,而后者在人造石墨領域,一度實現了對杉杉股份的反超。GGII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人造石墨市場份額,江西紫宸以22%的占比領先于杉杉股份的20%。
要知道,此時距離璞泰來和江西紫宸成立僅僅過了4年。頂著人造石墨龍頭的名號,一年后,璞泰來成功登陸二級市場。招股書顯示,其營收從2013年的1.85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16.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答案是:投資并購。
2008年,梁豐還在基金公司擔任投資總監時,就曾向媒體表示:產業資本將顛覆基金話語權。于是成立之初,璞泰來就走上了并購擴張的道路。2012年,公司收購東莞凱欣80%的股權,在隨后的三四年,其又接連完成了對東莞卓高、上海電能源、深圳新嘉拓等多個公司的投資。
璞泰來官網亦披露,自成立以來,公司通過新設、合資及并購等方式先后在江西、廣東、福建、江蘇、山東、內蒙等地成立了超過二十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
一系列投資并購后,從最初的鋰電池負極材料,璞泰來逐漸完成了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核心材料以及相關設備的布局。
2014年-2016年,璞泰來的營收能力呈現爆炸式增長。Wind數據顯示,其營收從2014年的5.04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16.77億元,這三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174%、83%和82%。期間的凈利潤增長同樣驚人,2014年公司凈利潤為4500多萬元,2016年已經達到3.54億元,其中負極材料占利潤構成的66.07%。
上市之后,其營收和凈利潤都開始逐漸放緩。但負極材料仍是其支柱業務。
2017年-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從22.49億元增至47.99億元,同比增幅維持在40%左右;而凈利潤增速則從27.47%降為9.56%。負極材料收入方面,2017-2019年分別是14.68億元、19.81億元、30.53億元,占總收入65.48%、59.91%、63.73%;利潤貢獻則為69.35%、63.7%、58.19%,有所下滑。
和璞泰來買買買式的發展模式不同,凱金能源的成長特點在于,與寧德時代深度捆綁。
2021年7月,證監會披露了申請滬市主板上市的3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凱金能源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凱金能源第三次沖刺IPO。
2017年6月,凱金能源申請創業板上市,被否決的原因就包括過于依賴大客戶寧德時代。2019年5月,凱金能源第二次試圖闖關,但隨后又因為被證監會抽中現場檢查,再次失敗。
最新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凱金能源負極材料出貨量分別為2.62萬噸、4.31萬噸和4.84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35.89%,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分別為14%、16%和13%,連續三年穩居國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行業前四、人造石墨材料行業前三。
但這些亮麗的數據背后,依然少不了寧德時代的貢獻。
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公司對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1.80%、78.09%和73.26%,其中來自寧徳時代的收入占公司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5.57%、64.39%和59.77%。
距離第一次沖擊IPO已經過了4年,凱金能源的寧德時代依賴癥還是沒有治好。
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正在加速提升,11月,其市場滲透率為17.8%,在乘用車市場,滲透率更是達到了19.5%。
產品的快速普及意味著上游產業鏈的持續繁榮。在這輪高景氣行情下,包括電池企業,以及其更上游的材料、鋰礦等企業都開始了瘋狂擴產。作為整個環節不可缺少的一環,負極材料自然也不例外。
貝特瑞2021年半年報顯示,為滿足客戶需求,公司加快產線建設及產能布局,其在建工程達到11.69億元,增長了77.27%,在建項目包括江蘇常州高鎳二期工程、惠州4萬噸負極材料(二期)項目及天津4萬噸負極材料項目建設。
璞泰來的規劃看上去更加激進,其在最新的半年報中披露,公司在四川邛崍規劃建設年產20萬噸負極材料的一體化項目,其中一期產能10萬噸。凱金能源、杉杉股份也都進行了相應的擴產動作。
但面對新一輪的排序,擴產還只是一方面。為了應對產品價格下降的影響,提升毛利率成為首要課題。
人造石墨的制造流程為四大步,預處理、造粒、石墨化和球磨篩分。其中石墨化技術和投資門檻較高,且需要成熟的廢料處置渠道,許多工廠因此選擇外委加工,但這一選擇成本更高。為了降低成本,頭部企業紛紛開始自建、收購石墨化產能,加深產業鏈一體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