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是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五味藥組成,方后注說要喝熱稀粥,所千萬不能忘記這熱稀粥,這可是養人的谷氣。我們在看看這幾味藥《本經》中怎樣說: 牡桂: 味辛溫。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芍藥: 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甘草: 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 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桂枝湯的主要適應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那么人體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相關的一系列癥狀呢? 內經評論篇有這樣的描述: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其大概意思是說:發熱性疾病,汗出后又復發熱,不因為汗出而病解,反而狂躁說胡話,不能吃飯,這叫“陰陽交”(陰指的是邪氣,陽指的是正氣,陰陽交即指正邪交爭),這種病難治。為什么呢?說人出的這個汗呀,都來源于人吃的五谷雜糧而化生的精氣。而人體患病后發熱是邪氣和這種養人的精氣在斗爭,如果出了汗了,精氣勝,邪氣被打敗,也就是說正氣戰勝了邪,人體康復,當能想吃東西,而不在發熱;出的這個汗就是精氣,如果再發熱,那就是邪氣勝了,再加之不能吃東西,精氣無來源,不能與邪氣相斗爭,而病邪留在體內,如果持續發熱,說明正邪持續抗爭,如果間斷發熱,說明人體正氣不足,當經過休整蓄積能量后再來抗爭,而身體始終不能康復,說明人體吸收的精氣從質和量上都不足以到驅除邪氣,也說明了人體的脾胃吸收谷氣而化生精氣功能有所不足。 從上述可知,患桂枝湯證的病人,也發熱、汗出而病不自愈,說明其脾胃本身存在著功能不足的隱患。 那么惡風又是怎么回事哪?營衛生會第十八: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內經本藏第四十七: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這兩段說明衛氣的來源及其功能,衛氣足,溫暖肌膚,分:肌肉與肌肉之間運動時滑利,司開闔:即維護皮膚汗腺功能的正常等,那么,脾胃功能不足,人體精氣不足,營衛之氣當然也不足,不能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就會感到怕冷,怕風,還汗出,那么脈浮,頭痛又是怎么回是呢?這個人體很微妙,哪里有病,體內的精氣就被調到哪里去抗病,修復機體,感受外邪后,欲借發汗這個機制把精氣津液調到體表來抗邪,體表的血管充盈,我們的脈就浮起來了,但由于汗出的緣故,津液有所喪失,所以脈不是很緊張,而是松緩,浮緩。而人體上部面積大,汗腺又發達,所以氣上沖就比較重,體表的津液水份多,壓迫未稍神經,頭項強痛就較重,病要是嚴重的身體也痛,加之停水,代謝產物排泄不暢通,也刺激神經感到疼痛。 上述就是患桂枝湯證的人體體內的情況,簡言之,其人脾胃吸收谷氣功能低下這個隱患,外感后,精氣不足以抗邪,就會傷寒論第12條描述的: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者熱自發----脈浮是因為陽氣即精氣,也是津液外出體表抗邪的應證,正邪相爭即發熱; 陰弱者汗自出----陰弱:沉取脈無力是因為汗自出,津液有所喪失;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嗇,愛濇也。——《說文》愛惜之意,通稍稍,小氣等,這個惡寒,與一個人兩天不吃飯又在冰天雪地凍幾個小時那又凍又冷的感覺比較,就較輕,所以嗇嗇是個形容量詞,同樣淅淅惡風,象剛洗澡出來的那種感覺; 翕翕發熱----翕翕:合而不開,這種熱在表,而不在里,而不象陽明病的潮熱,大熱; 鼻鳴干嘔者:有個成語詞叫“鳴鑼開道”,這里的“鳴”有響聲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打噴嚏鼻塞等這些就是鼻鳴,干嘔呢?一方面是表邪外束,氣不得旁達而上沖的表現,另一個是因為正氣外出抗邪,胃失和降,即可出現干嘔,這里要和小柴胡湯證的“喜嘔”不同。 針對以上人體內部的情況,我們有目的的去治療:用甘草,生姜,大棗這三味藥以補胃氣,增強脾胃吸收能力。這是最基本的治療,也是最準確的治療。功能提高了,還得有原料呀,那熱稀糑就是。所以不能小看這熱稀糑,你說還有比這熱稀糑更好的沒有啊,比如牛奶,雞湯等等,你要考慮胃要消化吸收這些東西,它本身要消耗能量的,而此時它的功能和能量就不足,無力轉化的,有時就連這都消化吸收不了,還得用“陳倉米”也就是陳舊的米,煮成的熱稀糑才能消化吸收呢。所以熱稀糑是最恰當的。有了原料,功能提高了是不是就可以了,還是不行的,怎樣把這些脾胃吸收的津液,精氣,輸送到體表呢,桂枝就有這種功能,它是桂樹樹枝的細枝尖,任何物質特別是動、植物都有靈性的,這種樹枝尖把它煮成水化成氣,進入人體后,他也要往外往上去,那白芍呢,你看他是根,他就往里往下走。你看桂枝去芍藥湯是治脈促胸悶的,病位偏上偏外;桂枝加芍藥湯呢,是治腹滿時痛,芍藥甘草湯治腹痛,腳攣急,病位靠里靠下,等等。174條的桂枝附子湯,175條的甘草附子湯,他治風濕關節痛,病在外,他不用芍藥,反而加大桂枝成四兩,再加附子,以加強向外輸送精氣的作用,用了芍藥就牽制桂枝向外的這種作用。而28條的桂枝去桂湯,他有心下滿微痛,里有停水,又偏寒,為了不讓精氣外走,專治里,他就去桂枝,加了茯苓白術。你要想向外向上的力量和向內向下的力量相等,桂枝和芍藥的量相等就可,桂枝湯就是這樣,他既要送出去,還得把他拉回來,夠成一個循環,就象我們的動靜脈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你看桂枝甘草湯湯證,心下悸欲得按者,說明桂枝甘草湯能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推動動脈血液向外走,而芍藥甘草湯能緩解腹腔平滑肌痙攣,血管擴張,白芍: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你看這個白芍除血痹,血瘀不通,它能讓其通暢,還能利小便,自然靜脈回流就順利,你要想讓桂枝湯微發汗,還得蓋被子才能行,否則不會大出汗的。這樣認識桂枝湯,結合現代醫學,既增加能量,又改善循環,了解了桂枝湯及其中每味藥的功能,以及用量比例的變化后,加減運用桂枝湯作為基礎方,臨床上治了多少現代病呢? |
關健詞:用藥比例,比列變化,藥物走勢 病變部位
在《桂枝湯小議》中談了患桂枝湯證病人體質及發生各種癥狀的機制,通過對方中幾種藥物用量比關系來分析用量比例變化后藥物走勢,通過以下幾個方劑,來對比方析:
簡單說桂枝湯是用來治療本來就有潛在的脾胃吸收功能不足的人患太陽中風證的。而這種病人病位在表其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的表、陽、虛證,姜棗草能增強脾胃吸收谷氣(熱稀糑)進而轉化成養人和抗病的精氣的功能,而桂枝又能把這種精氣送出體表來抗御疾病,而用等量的白芍,又把停滯在體表水飲及代謝產物拉回來,尿出去。
桂枝湯: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炙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熱稀糑一升
桂枝和芍藥等量,出去和進來的量相等,桂枝湯中真正能讓出汗的藥只有生姜,你看《神農本草經》就知道了,生姜既溫中,又出汗,而其出汗的力量有多大呢,在患桂枝湯證這種狀態下,只有生姜還不足發汗,綜合了全桂枝湯的力量加上蓋被子,溫暖的情況下,才能有汗出。這個生姜要比甘草多一兩才行,和桂枝、芍藥量相等,這個病位是在體表肌肉這一層。下面我們看看桂枝去芍藥湯:
我說是桂枝能把人體的精氣向上向外送,在《傷寒倫》第21條中就有這種體現: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太陽病在表,應當把精氣送出體表來抗邪,而反用下法,腸道內那些應該吸收的精微物質被瀉下,虛其里,人體的自然抗邪能力就下降,這種情況下,剩下的精氣能量還要努力外出抗邪,但又出不來,陷于胸中,而在表的病邪又沒解除,那么,怎樣才能來幫助人體把精氣往上送呢?你看這里用了桂枝去芍藥湯,這病在上在外,就得把向下向內走向的芍藥去掉,否則這種力量受芍藥的牽制,向上的力量就不足.
在看看桂枝加桂湯:《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炙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這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二兩桂枝,這個病勢是從少腹向上沖到心或咽喉部位,也是人體的那種抗邪能力本能地要向上向外,而又上不去,而加了桂枝,其病位在腹部,還用芍藥,而氣上不去,在桂枝和芍藥等量的前提下那就加重桂枝,以使整體藥勢向上向外。
我們再看看64條的桂枝甘草湯證: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這條說的是,用了發汗藥后,出汗過多,心下悸動,需要用手按著心口窩以緩解其不適。那么形成這個癥狀的機理是什么呢:奪汗者亡血,發汗過多,血不足以養心,用現代醫學解釋,血容量不足,人體為了維持人身的血液供應,反射性心跳加快,后事說桂枝能補心陽,就體現在這里,我們人體想努力使心臟往外推動血液,而這個能力又不足時出現了這種癥狀,就象我們突然間劇烈地跑了一段路后那心跳得快一樣。桂枝甘草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你看這里桂枝用了四兩,比桂枝湯中的桂枝多用一兩,順著人體所需要的勢力,加強心肌的收縮力以加強向上向外的力量。
下一條看看174條的桂枝附子湯: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這條說的是病在表,脈浮虛而澀,說明在外的津液精氣俱不足,而里并無明顯癥狀,那么怎樣把里面由姜棗草增強胃氣所吸收的能夠抵抗病邪的精氣送出體表呢?而這條就是桂枝湯原方去掉芍藥,桂枝加重一兩,加大桂枝用量其目的是增強向外輸送能量精氣的力量,去掉芍藥的目的就是減去芍藥向內的牽制作用。再加了附子更加強了振奮了沉衰的機能。
在看看當大便硬,小便自利時,說明里有不足時,大便硬是因為腸蠕動無力,小便自利里虛寒不能制水,也就說,膀胱擴約肌停水,張力低下,肌肉松馳,也是熱量能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你得先固里。不能只治表,就用術(本經:術 味苦溫。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把向外走的桂枝去掉。
用這個方我有一點小體會:一般中老年的骨質增生、關節退行性病變,我辨證應用這個方,聽胡老說,他用桂枝湯原方加術、附,一側痛加大黃,我就這樣用,療效不是很理想,見效慢,我就用桂枝附子湯原方比例不變,再加蒼術30-40克。一兩按10克計算,療效非常明顯,后來我發現有些病人他晚上要起床解小便,少者兩三次,多者五六次,那就把桂枝減量或合真武湯,效果也很好。
談到骨質增生,本人有點不同的看法:這骨刺并非從骨頭上長出來的,而是構成骨連接的肌腱鈣化及無機鹽的沉著,在X經片上看似刺狀物,并非骨刺,而真正引起疼痛的的原因是營養物質來不了,代謝物排不走的結果,按上述方法治療,患者很快不痛了,行走方便了,你在去拍片,那骨刺還在,這就可證明我的這個觀點。
以上略舉幾個桂枝加量的方劑,下面我談談芍藥加量的方劑來說明:
《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這條講的是本來是個應該發汗的太陽病而反用了下法,虛其里,邪氣陷入了里,加倍芍藥,把這個方藥的作用向里拉,不支桂枝,還兼顧表。如果大實痛,還得加大黃。
62條的新加湯: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人參三兩 生姜四兩(切)
發汗后,病沒解,身仍然痛,但出現了脈沉遲,里已虛,虛的程度比桂枝湯證時的狀況更差,只有姜棗草不足以補胃了,就得加人參三兩,加強了補胃,同時加了生姜一兩,加強胃氣的同時,加強了溫中發汗的作用,但增加了一兩芍藥,向里的力量比向外的力量稍大一點,這樣精氣向里去的就多一點。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兩條冠以傷寒,說明先有外感,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等里虛寒的表現,那么有傷寒,也不能用麻黃湯發汗,而用桂枝湯,既有表又有里虛寒時,你得側重注意里,加倍芍藥往里拉,不去桂枝,兼顧表,加膠飴以補里。
29條的芍藥甘草湯:只有腳攣急,病在下,芍藥用四兩,向下的力量就大,如果有上肢的抽動,用芍藥嗎,防已茯苓湯中就沒有芍藥。
通過以上幾個方劑的分析,我們能看出,每味藥的用量,特別是這味藥所占的比例不同,而這個方藥的走向和所治的病變部位就不同,也就說所治的病就不一樣。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請同道斧正。
作者: pengtao75 我治病多用傷寒六經辯證,而且常數經同用,或以一經為主兼顧它經。這就涉及到六經之間相互關系的問題,傷寒學家有六經傳變之說,次第分明,但我想這也是為了說理的方便。鄭欽安先生《醫法圓通·萬病一氣》說:“病有萬端,發于一元。一元者,二氣渾為一氣者也。一氣盈縮,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六氣循環,各令之機關可據;六氣即是六經,六經仍是一經;五行分為五氣,五氣仍為一氣。揭太陽以言氣之始,論厥陰以言氣之終,晝夜循環,周而復始,病也者,病此氣也。氣業者,周身軀殼之大用也。用藥以治病,實以治氣也。”,指明了陰陽五行皆為說理方便,本一氣而生,同物而異名。又《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后世名其為"開合樞",是個理解六經在人體運行的方便法門。
火熱論 引文來源 傷寒六經與開合樞|理論基礎研究 - 經方醫學論壇(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 Powered by phpwind |
晝夜陰陽與六病欲解時
——拈花指月
《素問?金匱真言論》:“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上文所述,即晝夜陰陽的內容。我們將之與十二時辰相對應,劃分如下:
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日中(午)——陽中之陽,北京時間 5點到13點
日昳(未)、晡時(酉)、日入(申)、黃昏(戌)——陽中之陰,北京時間13點到21點
人定(亥)、夜半(子)——陰中之陰,北京時間21點到凌晨1點
雞鳴(丑)、平旦(寅)——陰中之陽,北京時間凌晨1點到5點
我們再看《傷寒論》中的六病欲解時:
9.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93.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272.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328.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我們把六病欲解的時辰詳列如下:
太陽 巳、午、未
陽明 申、酉、戌
少陽 寅、卯、辰
太陰 亥、子、丑
少陰 子、丑、寅
厥陰 丑、寅、卯
一天之中,一身氣血隨晝夜陰陽的變化而變化出入。白天,氣血充盈于三陽,三陽者,六腑所主;夜晚,氣血充盈于三陰,三陰者,五臟所主。我們知道——疾病是正邪相爭而產生的反應,邪勝則病進,正勝則病退。正邪相爭的各種不同狀況及疾病發生的不同位置——以此為基礎,六病得以產生。三陽病欲解,必待氣血旺盛于三陽,而邪氣易退;三陰病欲解,必待氣血旺盛于三陰,而正氣自復。
寅、卯、辰三時,寅時為陰中之陽,卯、辰二時為陽中之陽,此時氣血由三陰出于三陽,漸盛于少陽之地。少陽病逢此三時,則其病易愈。
巳、午、未三時,巳、午二時為陽中之陽,未時為陽中之陰,此時氣血浮于表,盛于太陽之地,故太陽病逢此三時而其病欲解。
申、酉、戌三時,為陽中之陰,氣血由表漸斂于里,其氣血盛于陽明之地,故陽明病逢此三時而其病向愈。
亥、子二時,為陰中之陰,丑時為陰中之陽,氣血由三陽已入于三陰,氣血內盛于五臟,藏精以起亟也。水谷精微先入于太陰,化生之后再分流向少陰、厥陰,故太陰也叫做“至陰”,亥、子、丑三時皆為其所主,太陰病得此三時其病易解。
子時一陽生,少陰氣血漸盛于子時,寅時為陰中之陽,為夜晝的交界,至寅時而氣血由陰出陽,故少陰病得子、丑、寅三時而其病欲已。
丑時厥陰氣血漸盛,寅、卯二時氣血漸由三陰趨于三陽,厥陰,其實就陰 漸盡而交于陽的意思,所以厥陰病得丑、寅、卯三時而病愈。
從三陰三陽的病理溯源到三陰三陽的生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復原《傷寒論》三陰三陽的本來面目,對于《傷寒論》的學習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四時陰陽與人體氣血浮沉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太陽給到北半球的熱量開始增加,天氣漸漸溫和,地底的陽氣(即地球的熱能)開始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推動潛藏的陰氣,由地下出于地表,空氣變得溫暖而濕潤,雷雨驚蟄,草木萌芽,形質漸長,桃李夭夭,灼灼其華。此時,人體的氣血也由里漸趨于體表。
夏天,太陽給到北半球的熱量更多,夏至時達到頂點,熱氣氤氳,水草豐美,樹木郁郁蔥蔥,果實累累,陰陽之氣俱盛于地表。此時,人體的氣血也浮于體表,《傷寒論?辨脈法第一》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即此之謂也。氣血在表,則在里之氣血明顯減少,故夏天人倦少食。
秋天,太陽給到北半球的熱量開始減少,天氣漸涼,谷物成熟,收割回倉,漸至“無邊落木蕭蕭下”,陰陽之氣漸收漸斂,轉入地下,所以地表日趨干燥蕭索。這時,人體的氣血也由表漸趨于里。
冬天,太陽給到北半球的熱量更少,冬至時降到最少,地凍天寒,陰陽之氣則俱盛于地底,所以這個時候地下河的水量最為豐富,泉水反而騰騰冒熱氣,動物可在洞穴里冬眠。此時,人體的氣血也充盈于里,《傷寒論?辨脈法第一》說:“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即此意也。氣血在里,故冬天人多食而易胖。
這個四時陰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桂枝湯與營衛
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組成。桂枝湯的作用基礎,就是營衛。
我們先來看《傷寒論》中的相關的條文。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金匱玉函經》本這兩條是編排在一起的,第12條在前,第95條緊隨其后,可以把后一條看成是對前一條的詮釋。另外,《金匱玉函經》在“陰弱”二字中間多一“濡”字,即“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陽浮者熱自發,陰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而陰濡弱”,這里的“陰陽”只能是指脈象而言。關前為陽脈,關后為陰脈,陽脈候衛,陰脈候營,衛強故陽脈浮,營弱故陰脈濡弱。“陽浮者,熱自發,陰濡弱者,汗自出”,這里是“以脈測證”。“中風”抑或“傷寒”,都只是病的誘因。古人不知細菌、病毒,故以誘因為主因。風邪從毛孔而入,著于肌腠,使血絡凝滯,營氣內郁,故發熱;衛氣浮而與邪相爭,其行急切,推動津液外越,故汗出。營氣緩,故謂之“營弱”;衛氣急,故謂之“衛強”。
因為毛孔打開著,又有“自汗出”,吹風后汗液迅速蒸發,體表一部分熱量散失,所以“嗇嗇惡寒,淅淅惡風”。與汗出同樣道理,鼻內的分泌物也會增多,因為沒有明顯的鼻塞,鼻涕隨著呼吸進進出出,發出“稀里嘩啦”的“鼻鳴”聲。衛氣外浮過速,胃氣也因之上逆,加上胃中津液向外越出,所以“干嘔”——由此可知,桂枝湯服后,啜熱稀粥,除了“以助藥力”外,主要在于補充胃中津液,使汗出有源。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以上兩條,論的是雜病。第53條主證是:常自汗出;第54條主證是:時發熱,自汗出。但病機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所以用桂枝湯復發其汗,使營衛二氣正常交會,以達到“營衛和”的目的。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桂枝湯的藥物組合。桂枝湯中含有三組藥,一組是桂枝、炙甘草,一組是芍藥、炙甘草,還有一組是生姜、大棗。桂枝與炙甘草合用名為“桂枝甘草湯”,益氣助陽,治療“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芍藥與炙甘草合用名為“芍藥甘草湯”,益氣滋陰,治療“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引起的“腳攣急”;姜棗合用即后世的“姜棗湯”,暖脾胃,散風寒。
那么桂枝湯是如何作用于營衛——并使營衛達到調和的呢?
脾胃是營衛的源頭,營衛二氣從這里分化。炙甘草與大棗奠定中焦,補助化源,如同作戰得先補充軍糧。桂枝生姜健胃,使戰前軍心得以振奮。生姜入衛,助衛氣推行津液;桂枝、芍藥入營,助營氣行血。
桂枝芍藥雖都入于營,但兩者作用不同。桂枝助心力、通血脈,主要作用于動脈系統,其力向外發散;芍藥除血痹、斂津液,主要作用于靜脈系統,其力向里收斂。
我們知道,血液循環最根本的功能就是進行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而這一功能就是在微循環實現的。所謂營衛不能正常交會,其實質也就是微循環障礙。桂枝可以增加毛細血管動脈端有效濾過壓,從而使血液不在末端郁積,能正常進入到微循環中去;芍藥能夠降低毛細血管靜脈端有效濾過壓,并改善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從而使更多組織液回流進入靜脈。桂枝的這個作用,即所謂“由營出衛”;芍藥的這個作用,即所謂“由衛入營”。營衛能正常出入交會,即所謂“營衛和”。
問:既然已經在出汗, 為啥還要助衛氣推行津液呢?
答:桂枝湯本來就是個汗法,為救邪風而設。“自汗出”的汗是病汗,服湯后的汗是“藥汗”、“正汗”。另外營衛的強弱只是相對的,衛氣外浮,行速較快,跑得快更容易疲憊。
引文來源 四時陰陽與人體氣血浮沉|理論基礎研究 - 經方醫學論壇(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 Powered by phpwind
從龍湯
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繼服此湯。
龍骨(一兩,不用 搗) 牡蠣(一兩,不用 搗) 生杭芍(五錢) 清半夏(四錢) 蘇子(四錢,炒搗)牛蒡子(三錢,炒搗)
熱者,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一兩。
從來愚治外感痰喘,遵《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熱者更加生石膏,莫不隨手而愈。
然間有愈而復發,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擬得此湯后,凡遇此等證,服小青龍湯一兩劑即愈者,繼服從龍湯一劑,必不再發。未全愈者,服從龍湯一劑或兩劑,必然全愈。名曰從龍湯者,為其最宜用于小青龍湯后也。
或疑,方中重用龍骨、牡蠣,收澀太過,以治外感之證,雖當發表之余,仍恐余邪未盡,被此收澀之藥固閉于中,縱一時強制不喘,恐病根益深,異日更有意外之變。答曰∶若是以品龍骨、牡蠣,淺之乎視龍骨、牡蠣者也,斯可征之以前哲之說。
徐靈胎曰∶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此藥但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邪氣未盡者,亦恒與牡蠣同用,若仲景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諸方是也。愚于傷寒、溫病,熱實脈虛,心中怔忡,精神騷擾者,恒龍骨與萸肉、生石膏并用,即可隨手奏效。
門人高××曾治一外感痰喘,其喘劇脈虛,醫皆諉為不治。高××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兩、野臺參五錢,一劑而喘定。恐其反復,又繼投以從龍湯,亦加人參與生石膏,其病霍然頓愈。
又∶子××治曲姓叟,年六十余,外感痰喘,十余日不能臥。醫者投以小清龍湯兩劑,病益加劇(脈有熱而不敢多加生石膏者其病必加劇)。××視之,其脈搏一息六至,上焦煩躁,舌上白苔滿布,每日大便兩三次,然非滑瀉。審證論脈,似難挽回。而××仍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又加野臺參三錢,生龍骨、生牡蠣各五錢,生石膏一兩半。一劑病愈強半,又服一劑全愈。
按∶前案但加補氣之藥于小青龍湯中,后案并加斂氣之藥于小青龍湯中,似近于少年鹵莽,而皆能挽回至險之證,亦可為用小青龍湯者多一變通之法矣。
邑,鄭××,年五十許。感冒風寒,痰喘甚劇,服表散、清火、理痰之藥皆不效,留連二十余日,漸近垂危。其甥劉××,從愚讀書,與言醫學,頗能記憶。聞其舅病革,往省之,既至,則衣冠竟屬纊矣。劉××用葶藶(四錢生者布包)大棗(五枚擘開)湯,加五味子二錢,煎湯灌之,豁然頓醒,繼服從龍湯一劑全愈。蓋此證乃頑痰郁塞肺之竅絡,非葶藶大棗湯,不能瀉之。且喘久則元氣必虛,加五味子二錢,以收斂元氣,并可借葶藶下行之力,以納氣歸腎也。可知拙擬從龍湯,固宜于小青龍湯后,而服過發表之藥者,臨時制宜,皆可酌而用之,不必盡在小青龍湯后也。
從龍湯 - 自學中醫版 - 復興中醫網 中國優秀中醫藥網站|中醫論壇|中醫養生|中醫專業交流|傷寒|針灸推拿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