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肖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就是這類說法的反映,學者們認為這裡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學者趙翼則認為生肖最早源於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在《陔余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參見清·趙翼《陔余叢考》)。有的學者甚至持生肖外來說的觀點,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講「 十二肖像於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 。」認為生肖為中東地區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而制定,其傳入中國的時間,當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以上觀點見仁見智,作者不敢主觀判斷是非,但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是華夏先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裡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行,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圓面……」
《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長期以來,不少人將《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是東漢唯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明確生肖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依據生肖外來說的觀點,生肖是漢代由中東傳入中國,與佛教傳入時間差不多,我們從以上文獻中已證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便有有關生肖的記載(《日書》、《詩經》),說明生肖的產生以及生肖與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漢以前就產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產生於我國本土的一種古老文化。那麼生肖的由來究竟是怎樣的呢?古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呢?這個問題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做出了種種解釋。
部分學者認為生肖起源於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便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如馬、羊、牛、雞、犬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 懼感(如虎、蛇),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十二種生肖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認為十二生肖與彝族「十二獸」紀日及「十月曆」法有關。居住於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有以十二獸紀日的曆法,他們以十二種動物紀日,今日為鼠日,明日為牛日,以此類推三輪為一個月,計三十六天,一個月三十六天,一年便為十個月,這就是後來的「十月曆」法。劉堯漢先生認為以十二屬相紀日的十月曆法產生於夏禹時代,(參見劉堯漢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漢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曆法」的影響,彝族十二獸歷後來發展為十二生肖。
講生肖的淵源,必然要將生肖與天干地支聯繫在一起。近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干支表,說明在殷商時代干支紀日已嫻熟自如。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它作為充當時間單位的標號,一方面擴大了,用於紀年;一方面縮小了,用於紀時(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根據歷史記載及研究證明,生肖是繼「干支紀年法」創立後才出現的 ,十二種動物是對十二地支的一一對應,以動物作地支標誌。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屬的動物,由此以十二種動物用來紀年、紀日和計算每一個人的屬相。從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來有學者發現十二支的古字裡隱含著生肖的信息,他們將十二支與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較,發現十二支的古字形與十二種動物有一些聯繫。細緻觀察可以發現其中確有大同小異之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即講到「巳」字為蛇的象形,同樣的還有「亥」、「豕」。近人還考證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與生肖字有相近之處,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動物的象形字,由於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記混,民間便用十二種動物代替,以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成為紀年的符號系統。雖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細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斷,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種動物的象形字,因為前面已經講到十二支在殷商時已嫻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時期才產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時,地支便與生肖有關的話,生肖豈不是與地支同時產生了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肖的產生晚於十二地支,但與十二地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生肖是對十二地支的附會,至於選擇了十二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又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
《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後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子鼠丑牛……戌狗亥豬。天下動物很多,古人為何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為屬相?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嚙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本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水量太陽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另一種說法,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採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面三刀個小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凌晨一時到三時,是丑時,牛正在反芻。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遊蕩覓食,最為兇猛。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藥正忙。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列,還有各種傳說,這類故事,或似開心解悶的笑談,或似貶惡揚善的寓言,文學成分較濃。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種,也許只有四五個,也許曾有過超額的局面,後來優勝劣汰,定額定員並定位了,一直傳至今日。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麼,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
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寅日),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
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裡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兇,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裡,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餘。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民與遊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誌。
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遠古的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做「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綿羊神稱做「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漢族是古代訓養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狗可以御兇的記載。《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述了古代瑤族始祖神話,即神犬盤瓠助帝嚳高辛氏殺吳將軍得天下,帝高辛氏之女嫁給盤瓠,繁衍瑤族子孫的故事.作為氏族始祖神話或救世神州神犬盤瓠一直被湖南、廣西、廣東的瑤族「勉」支系尊奉為氏族祖先,並敬稱為「盤王」和「盤護王」,不僅在口頭傳頌,還寫入族譜,供於神廟年年致祭,歲歲還願。滿族自狩獵時期就崇拜狗,把它看作有恩於滿族的動物,後又與義犬救努爾哈赤的傳說復合,至今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
蛇是古越人的重要圖騰之一,後來演化為神。清吳震方《嶺南雜記》說:「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龕中皆蛇也。欲見之,廟祀必辭而後出,盤旋鼎俎間,或倒懸樑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纖結,不怖人變不螫人,長三尺許,蒼翠可愛。……凡祀神者,蛇常游其家」江蘇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分別稱之為「裡蠻」和「外蠻」。所謂家蛇,指生活於住宅內的一種蛇,常盤繞於梁、簷、牆縫、瓦楞、閣樓的一種無毒蛇,共約三尺許。人們認為家蛇會保護人, 家有了家蛇,米囤裡的米就會自行滿出來而取不空。
廣西南丹縣瑤族黃姓傳說其始祖妣為母猴,母猴生下的後代力氣都很大。後來,天上有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白天太熱,晚上太亮,人們就請黃家的子孫上天打太陽和月亮,後來打下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人們為此很感謝黃家兄弟,由於黃家兄弟是由猴媽生的,人們也就很感謝猴媽。後來為了紀念猴媽,大瑤寨的瑤族至今不僅黃家禁忌打猴吃猴肉,其他姓氏也同樣禁忌。
在人類歷史上,人與動物就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祖先就認為與動物有著血緣關係,因此,對它們的崇拜,勝過了對人自己。自古至今,人們對動物形象的描繪與刻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肖系列的裝飾圖形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傳統美術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也反映出歷代民間藝人熱情、飽滿的創作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古時有一種十二時盤,盤四周圍以十二生肖圖案。宋代陶谷《清異錄~器具》記:"唐庫有一盤,色正黃,圓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覺逐時物象變更。且如辰時,花草間皆戲龍,轉巳則為蛇,轉午則成馬矣,因號'十二時盤'。"此盤的十二種生肖圖形,隨時辰的變化而變換圖案,轉到巳時出現蛇圖案,轉到午時則出現馬的圖案。
1971年,湖南湘陰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均為獸首人身造型,通高為20至22厘米,形象為身著寬袖袍,兩手向胸前作拱狀,中間留有一個可以插物的長形小孔。這十二件生肖俑,分別置放於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龕內,是用來表示方位的。
唐代的銅鏡,有許多是繪有生肖圖案的。當時的銅鏡鑄工已見神奇,扣之,清音經久歪息,持其舉向太陽,背面文字圖案顯於影中。銅鏡的製作大致分南北兩地,因地域不同,它所飾紋的式樣也就各不相同,北方的銅鏡樸素簡略,南方則製作精巧纖細,飾紋繁雜和華麗。
在民間美術領域,生肖文化佔有一席之地。
納西族關於十二生肖的"巴格"經圖中,"巴格"中央青蛙的頭、尾、四肢和肚代表著世界,因為世界的東西南北中像青蛙般是個有機整體。在一幅叫"十二生肖掛簾"的陝西民間剪紙中,圖的中央也有這樣一隻青蛙紋樣,形象極為相似。可見利用十二生肖這一題材作為裝飾藝術,早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普遍內容。
民間的十二生肖剪紙,很多是代代傳承,變化不大。在構圖形式上有"全家福"式的,有單幅的,也有兩種生肖雙雙入圖的,最常見的是《蛇盤兔》,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因為在民間有"蛇盤兔,必定富"的說法。另外,還有生肖與人物共同構圖的,大都是獸面人身,逐一排列。
在年畫中,十二生肖也是傳統題材。年畫多以雕刻木版單色或套色印刷。河北武強清代年畫《蓮生貴子圖》,是用紅、黃、綠、紫四色套印,畫面兩個大圓佔了畫幅大部,一圓內用兩個兒童身軀環繞拼成四孩;另一圓內以三個兒童頭臉、五個兒童身軀環繞拼成六孩,圓圈內的兒童俯仰臥立。此雙圓之上為生肖圖案,龍、虎、兔居中央,鼠、羊、牛、馬依次排於右側,蛇、雞、狗、猴、豬依次列在左側。"連生貴子"與十二生肖齊備,以祈多兒多女。
在年畫中,《老鼠嫁女》的題材很多。四川夾江的清代年畫《老鼠嫁女》,說的是四川有天府之國美稱,物產豐富,米糧滿倉,因而老鼠也很多。這一天,有一老鼠嫁女,遠看場面宏大,儀仗齊全,有提燈、有旗鑼、有吹鼓手、有花轎、有傘蓋……各種執事與轎夫均由老鼠扮演,只有新郎與新娘繪成人形,十分有趣。其構圖設色類似綿竹年畫。
《古錢大辭典》引《稗史類編》:"命錢,面有十二生肖字。張端木日:'此錢舊稱命錢,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說始於《淮南子》,則此錢不必出於近世也。今此錢有一字者、兩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種尤繁。"因此,生肖幣又稱十二支錢、命錢,也是生肖造型中頗有趣味的一個品種。
肖文化廣泛介入於中華文化各領域,也是中華民俗的一個重要級成部分,而生肖的文化意義也多見於民間流傳的風俗習慣之中。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註: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貌岸然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按五行配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游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擬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著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
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正抬頭活動,以後的雨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化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
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於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著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谷穗贈給人們,祝這裡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為石。《廣州記》則記:「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著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城標雕塑。
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馬上遊戲。在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在幾百米外放一隻羊,騎手們分成幾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