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印度佛教-犍陀羅佛造像藝術

印度佛教的發展史

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

佛陀生於公元前約466~463年,正覺於公元前約432~429年,佛滅於公元前387~384年。

二、根本佛教(「第一次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B.C.387~287)

三、初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00年至佛滅後150年;B.C.261~237)

四、中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50年至佛滅後350年;B.C.237~37)

五、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薩道(佛滅後350~600年;B.C.37~A.D.213)

六、末期部派佛教與中期大乘菩薩道 (佛滅後600~1000年;A.D.213~613)

七、後期秘密大乘菩薩道(佛滅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八、印度佛教的滅沒(佛滅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犍陀羅造像藝術發展


 最早開始出現的是菩薩像,后來才出現佛像。佛陀被神化,明顯地發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羅。犍陀羅地區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公元前426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就侵入過犍陀羅地區。從亞歷山大時期開始,就建立了一些希臘移民城市,而且把希臘化的藝術也帶到了印度。所以一方面是佛教內部的變革,大乘佛教的興起,再一個就是外來影響,特別是希臘的影響,包括希臘以后羅馬的影響,它們共同促進了佛像的誕生。

 當時統治犍陀羅地區和北印度的是貴霜王朝(KushanEmpire,古國名。在其鼎盛時期公元105年-25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綿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編注),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信仰佛教。他最早是信奉波斯拜火教的,所以仿照希臘、羅馬的神像塑造了最初的佛像,都是希臘風格的,也就是犍陀羅佛像。犍陀羅佛像的整個造型就是希臘羅馬藝術的比較寫實的人體,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征標志,也就是所謂三十二相:頂上肉髻、眉間白毫、長耳垂??頂上肉髻的鬈發,是希臘羅馬雕刻那種波浪式的鬈發。整個犍陀羅佛像的造型是一個希臘人的面龐,眼窩比較深,鼻子高,鼻梁和額頭成一條直線,這叫“希臘鼻子”,希臘雕刻都是這樣的,嘴唇也比較薄。犍陀羅佛像穿的袈裟衣褶厚重,好像古羅馬雕刻的長袍,所以有人也管犍陀羅佛像叫“阿波羅式的佛像”。犍陀羅地區還出土了一些菩薩像,這是釋迦牟尼出家之后苦行但還未成佛的時候,整個人體的解剖結構受到希臘羅馬雕刻的影響,但是造像又充滿了一種內在的精神毅力。它是19世紀末出土的,剛出土的時候,英國考古學家就認為這個苦行的釋迦雕像“toougly”,太丑陋了!但是到了20世紀中葉,東西方各國學者一致推崇這個苦行的釋迦是犍陀羅藝術的最高杰作,審美觀念已經轉變了。

 犍陀羅國,東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東臨信度河。國大都城號布路沙布邏。按健陀羅本梵語,其義為香,故或譯為香遍國在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五世紀,前后七、八百年間,佛教曾盛行于此國;阿育王派遣布教師 犍陀羅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羅的發端。

 

 健陀羅佛教藝術,也就是特指該段時間該地區形成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內容與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結合而產生的門作品的特點表現為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紋起伏很大,立體感強,衣紋走向從右上往下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大衣的一角,頭發呈水波狀或渦卷狀,覆蓋著肉暮,鼻梁與額頭成一線,凹目高鼻,薄唇,蓄有兩撇上翹的小胡須;菩薩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條布,從左肩搭于右手上,頸部飾有頸圈、項鏈、瓔絡等物,形體健壯,身材粗短,姿態有力,猶如年輕的男性武士,頭發很濃,發型翻卷,為束扎頭發,頭發正中有方型飾物和大花卷,寶增在腦后結為四根,在兩耳側如蝴蝶般飛舞飄揚,耳朵上有耳飾。佛、菩薩像大多有同心圓形光背,下為四方形臺座,臺座四周刻供養人,左右為兩個獅子,中間置水瓶花葉。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風格。

淺談犍陀羅式雕刻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由來

犍陀羅式雕刻藝術是產生并發展于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地方(相當于現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它是印度佛教藝術同希臘系藝術結合而成的一種希臘化的佛教藝術,亦即印度希臘式的藝術。

公元前六世紀末葉,這個地區就被侵略希臘的波斯大流士一世所占領。公元前327前(東周顯王42年)希臘馬其頓國亞歷山大大王東征破波斯后,指揮大軍侵入印度西北部,當時凡被亞歷山大大王征服的重要地方,曾經開辟了不少希臘式的城市,遷希臘人到此地居住,并實行殖民統治。在這種情況下,使希臘文化源源不斷地流入印度,經過相當時期的融會貫通,相互交流到大月氏(肉支)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候(約公元二世紀初葉)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羅式雕刻。

在歷史上大月氏人是從我國西部遷入中亞細亞,于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滅了大夏(葉火羅----今阿富汗北部)打敗安息(今伊朗高原東北部),入侵了印度西北部而逐漸強大起來。到迦膩色迦王時代,其疆土又不斷擴大,最盛時其版圖除印度西北部和大夏平原大部及波斯的西境外,還領有中印度西部恒河上流地區,南至今印度的馬德拉斯(在閻牟河右岸),東越蔥岑(帕米爾)直達于闐(和闐)及西藏北部邊陲,致使吸收希臘文化而形成的犍陀羅式雕刻藝術的影響波及到印度全境和西藏并通過蔥岑經天山南北二路進入玉門關、陽關而東漸中國內陸,因而影響了這些地方修造了無數的石窟,刻造了眾多的佛、菩薩的偶像,作為教徒們宣揚佛教教義的道場。原來印度的原始宗教,其教徒只是崇拜自然而不實行偶像崇拜,只是因為佛教在西北印度吸收希臘藝術之后才有了偶像崇拜。因此,可以說偶像崇拜是從希臘傳到印度,又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

我們從印度古代時期的雕刻(小乘教派的藝術)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建筑物上所刻的禮佛圖往往只作菩提樹及供養人等,中央留著虛席(空著)不刻佛像。他們雕造佛菩薩的偶像是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才逐漸興盛起來的。也可能說,這種佛、菩薩的偶像在大月氏迦膩色迦王以前是沒有的。

犍陀羅式雕刻一般地可以分為浮雕和圓雕兩種類型。浮雕多為佛傳圖與本生圖;圓雕則以佛像為主。從佛、菩薩像來看,在造型上已相當注意到全身的比例勻稱以及骨骼肌肉等結構組織的生理解剖和內在的表情與姿態的變化。在技術上有驚人的成就而又富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當時犍陀羅刻造像的用料大都是就地取材,開采當地生產的一種堅細的黑青色石料刻造(犍陀羅石)刻成后一般地都在表面上涂上一層胡粉再加以彩繪而成。可惜的是現存的遺物由于年代久遠基本上都已脫落了。

從造像的品種和分類來看,犍陀羅式圓雕中菩薩像多于佛像。因為大乘教派沒有僧俗界限,多以達到菩薩界(追求做未來的佛)為目標,而菩薩又多為立像,從裝束來看多作豪華奢侈的王公貴族的模樣。一般從左肩披下復腋衣(梵名腳歌迦)右肩袒露,下垂裙裾,(梵名泥散那)頭戴寶冠或纏包巾,束高髻及其他首飾,身上佩戴華麗,如:頸懸瓔珞,胸掛胸飾,足穿珠履,還飾有臂鐲、腕輪、腳環、珥珰等。其左手叉腰或下垂,張掌施“愿心印”右手向前舉施“無畏印”目瞼張大、身軀佇立,神態威嚴。

佛像則造型樸素,不穿著俗服,也不佩戴裝飾,天衣通肩纏著(也有袒露右肩者)頭頂有肉髻,發作波浪形,跣足(光著腳)大多采取端坐姿式(結跏趺坐或半結跏趺坐)手作“禪定印”或其他印相,雙眼半啟下視,表情慈祥親切或者沉郁嚴肅。

我們再仔細體察犍陀羅石雕造像,看那輕羅透體的衣著,連遮蓋的部分也都顯示出人體的美感來(也有些造像著比較厚重的類似毛質的衣著),那種波浪形的頭發,在希臘雕刻中是經常見到的。再從面部的輪廓來看,寬闊的額際,高隆的鼻梁和前庭相連,側看則成一直線,眼大唇薄,頤部突出,這是典型歐羅巴人的臉型,有的菩薩造像,形態宛如阿波羅像(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

這部分文化遺物是極其珍貴的歷史藝術遺產,它不僅在我國,在當今世界也是稀有的珍品。犍陀石雕藝術,不僅是研究佛教藝術的重要對象,而且是研究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受到當今的藝術界和世界各國文史專家和學術界的重視。

  犍陀羅佛教造像欣賞

部分質料來源(佛緣網站)

編輯:云龍游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犍陀羅 | 佛教造像起源于何處?為何早期佛像都是“希臘臉”?
犍陀羅與秣菟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兩大源頭
犍陀羅、馬圖臘、薩拉納特、笈多,這些佛教造像藝術你知多少
老黃跟你說佛像的起源
印度時代的石雕造像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政和县| 搜索| 保亭| 紫阳县| 建水县| 奉贤区| 文山县| 娱乐| 彰化市| 丰镇市| 丰都县| 楚雄市| 博爱县| 乐山市| 泾阳县| 江津市| 霞浦县| 乡城县| 商城县| 墨竹工卡县| 获嘉县| 中卫市| 淳安县| 牡丹江市| 井研县| 腾冲县| 滁州市| 台中市| 永川市| 安平县| 西丰县| 万年县| 孝昌县| 大庆市| 谷城县| 逊克县| 瑞丽市| 织金县| 家居|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