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5點,由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敦煌壁畫展覽暨絲綢之路文化之夜”活動在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舉行。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劉勁松、阿富汗文化與信息部部長巴瓦瑞、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拉西米、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先后致辭。
劉勁松致辭
巴瓦瑞致辭
拉西米致辭
張先堂致辭
隨后,來賓們在敦煌研究院赴阿富汗考察團團員的陪同下,參觀了以高保真數字復制技術復制的敦煌壁畫展。阿富汗主要文化機構、各國駐阿使節、中阿主要媒體共15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嘉賓觀展
本次展覽是極具東西方文化代表性的敦煌壁畫首次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阿富汗展出。
阿富汗是中亞的內陸國家,周邊與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6 個國家接壤,也是中國的陸路“西大門”。自1979年之后,阿富汗國家陷入動蕩,整個國家的文物和展覽事業陷入停滯。阿富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曾與中國發生過密切的歷史文化交流聯系,以巴米揚石窟為代表的阿富汗佛教石窟與中國新疆、敦煌等地區的石窟具有內在的歷史聯系。
敦煌壁畫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敦煌石窟的數字全景節目,為來賓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受,遠隔千里仍能感覺身臨敦煌藝術。
第二部分精選了敦煌藝術中最能體現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高保真復制壁畫。其中最精彩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圖》,該幅壁畫繪制于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內容描述的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途經大宛、康居,抵達大月氏的歷史事件。張騫西行,開啟了漢朝與大月氏等西域各國的交流往來,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由此貫通。
此外,展覽還精選了表現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攝影作品,將絲綢之路中國段重要的歷史古跡與石窟寺以攝影藝術的形式展現給觀眾。
在動蕩不安中的阿富汗舉辦敦煌壁畫展,也是用古代的藝術品向當今的恐怖主義發出的抗議,呼吁兩國人民共同保護古代先民留下的、屬于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劉大使、敦煌研究院代表團與部分阿方貴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