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的遠古先民在制作陶器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地是人類的母親。
20000年前,在太陽升起的東方,是中國人以泥土做筋骨,水為血液,捏塑燒造出人類最早的陶器。中國是人類陶器的搖籃,它們是獨立生長,自成體系,相互影響,一脈相承的。中國史前陶器是人類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早期文化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朋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到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人杰地靈的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探尋中國史前陶器在長江中游的來龍去脈。
2009年11月12日雨中的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湖北省博物館坐落于武漢風景秀麗的東湖風景區,占地面積123畝,現有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主體建筑采用三足鼎立風格設計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構成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是全省重要的文物征集與收藏、陳列展覽與宣傳教育機構,考古勘探、發掘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展廳內陳列的屈家嶺文化遺址的巨幅照片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3萬余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從湖北省距今8500年的城背溪文化、到距今6400年的屈家嶺文化,再到距今4600年的石家河文化,湖北地區的史前陶器文化延續發展了4500年。為我們清晰地呈現出了史前湖北地區遠古先民繁衍生息的的點點滴滴和湖北地區古代人類文化的面貌。
中國史前陶器收錄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湖北省宜都市城背溪遺址的折肩小口扁形壺,是城背溪文化的器物。1983 年對湖北省宜都縣城背溪等遺址的發掘而命名,是目前湖北省境內發現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發現推動了對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地區長江兩岸,在江漢平原西部也有發現,年代為距今8500—距今7000年。壺采用泥質紅陶捏塑,器呈扁弧形,斜直敞口,折肩深弧腹,平底,是目前長江中游已知發現最早的壺類器物。
折肩小口扁形壺[城背溪文化]
高20.4厘米 口徑6.6厘米
雙面人法器出土于湖北省秭歸縣柳林溪遺址,是大溪文化器物,1959年首次發掘于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1962年正式命名。分布范圍西起三峽、鄂西北地區,東抵鄂中江漢平原,并有向鄂東滲透的跡象,南達湘西北一帶,北抵荊山和大洪山南麓,橫跨湘、鄂、渝兩省一市,主要分布區域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地區。大溪文化是在彭頭山—城背溪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人面采用細夾砂紅陶捏塑,器物不大,呈上下雙人面,采用刻劃手法捏塑,非常精致,似為祭祀時使用的法器。
雙面人法器[大溪文化]
高5厘米 寬3.8厘米
鏤孔器座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朱家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器物。1954年首次發現并于次年進行試掘的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遺址,1956—1957年,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正式發掘,后正式命名。其分布范圍與大溪文化基本重合,但對四周的影響力超過大溪文化,該文化的北界在鄂西、漢水中游和南陽盆地一線,并滲透到河南鄭州附近的黃河沿岸及陜西南部的商縣,東界至湖北武漢、黃陂一帶,南界達湘西北地區。屈家嶺文化是在大溪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年代為距今5400—距今4500年。器座采用泥質紅陶制作,敞口沿略弧,筒形深鼓腹分多組刻劃弦紋和鏤空小三角點紋、編織紋,是長江流域史前陶器中比較有特色的器物。
鏤孔器座[屈家嶺文化]
高48.8厘米 口徑27厘米 底徑25厘米
湖北省天門市鄧家灣遺址出土的人首塑,是石家河文化器物,1955年首次發現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石家河遺址群,1984年正式命名啟用。石家河文化分布區域與屈家嶺文化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以江漢平原中部為中心的地區,西南至湘西北洞庭湖西岸,西北抵達鄂西北漢水中游和豫鄂兩省交界處,東南在鄂贛兩省交界處,東界達鄂東黃岡至鄂州一線。年代距今4600—距今4000年。人首采用泥質紅陶捏塑,捏塑手法簡約粗獷,不追求細部的刻劃,達到了凝練生動的藝術境界。
人首塑[石家河文化]高7厘米
湖北省天門市鄧家灣遺址出土的陶塑動物羊,也是石家河文化器物。石家河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采用陶泥捏塑的各種形態各異的動物,數量非常的大,完全是埋藏在地下的動物世界,令人震撼。羊塑不大,采用泥質紅陶捏塑,精彩在頭部捏塑彎曲的雙犄角,造型捏塑準確,神態動感俱佳。
羊[石家河文化]高4.5厘米
湖北省麻城市金羅家遺址出土的彩陶弦紋碗,是收錄在中國史前陶器中最早的彩陶器物,為大溪文化器物,年代距今6500—距今5300年。采用泥質紅陶捏塑,通體施白色陶衣,口沿鼓腹繪紅色弦紋,略鼓高圈足繪深褐色三圈弦紋,外侈。長江中游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發現的彩陶數量非常的少,彩陶弦紋碗器形規整,紋飾清晰,十分珍貴。
彩陶弦紋碗[大溪文化]
高14.5厘米 口徑20厘米 底徑15.6厘米
彩陶弦點紋杯出土于湖北省天門市肖家屋脊遺址,是屈家嶺文化出土的為數不多的彩陶器物,距今5400—距今4500年。采用泥質紅陶捏塑,敞口,口沿內繪弦紋、弧帶紋,斜直腹繪黑紅色弦紋,平底。杯子不大,器形比較規整,紋飾繪制卻比較隨意潦草。
彩陶弦點紋杯[屈家嶺文化]
高6.1厘米 口徑8.5厘米
彩陶旋渦紋陶紡輪出土于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與人走得最近,用于紡線用的特殊工具,距今5400—距今4500年。采用泥質紅陶捏塑,繪紅褐色彩。一筆繪出的旋渦紋,與用于插棍的小孔融為了一體,令畫面旋轉飛舞了起來,有了律動的感覺。
彩陶旋渦紋陶紡輪[屈家嶺文化]
直徑4.5厘米
湖北省京山縣惠亭水庫出土的彩繪陶響球,是石家河文化極為有特點的陶質樂器,年代距今4600—距今4000年。采用泥質褐色陶捏塑,繪黑彩。球形頂部外飾對稱的小圓圈,連接十字雙線壓印紋和弦紋。圓柱形長把飾多組斜線壓印紋,內空,裝小石子,置通透小出音孔。也可以穿繩懸掛佩戴在身上,與今天我們還在使用的搖響器(沙錘)類似。
彩繪陶響球[石家河文化]
高7厘米 直徑3.2厘米
每次來武漢就是為了能夠欣賞到湖北省博物館的寶物,當然重點的是他們收藏的陶器。每次來的感受都不一樣,因為武漢近十年變化特別的大,與東湖融在一起的萬達廣場就會讓您產生很多的聯想,祈福湖北人民越來越好。中國史前陶器收錄了湖北省博物館的彩陶6件,素面陶39件,一共是45件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