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
這是詩人對古代賢士懷才不遇的感嘆,也是對封建帝王重神輕人的鞭撻。重神輕人現象不僅出現在文化領域中,在政治活動中表現也非常明顯。比較突出的是人殉和人牲制度在中國古代早期的盛行。
在殷商時期,問鬼神和敬鬼神已成為統治者普遍奉行的法則,祭祀成為整個國家大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殉和人牲制度可以看做是商代禮制的一種特殊表現,并成為當時許多政治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說人殉和人牲都是殺人,但二者的含義、殺的方式、殺的對象都不一樣。
為什么殺人還有那么多學問呢?
人牲也稱人祭,是指用活人(主要以戰俘為主,也有奴隸)做犧牲(即為供祭祀用的牲畜),殺之以祭祀神靈、祖先的一種行為,人祭是用殺人來祭祀人格化的神靈和進行對山川等的自然崇拜,屬于原始宗教的迷信活動。
人頭祭祀
(殷商時期將人頭割下置于銅甗中蒸煮,是祭祀活動中最殘忍的形式)
主要形式有祭拜神靈祖先、房屋奠基辟邪之用(仰韶文化的半坡房址下就發現人頭奠基)、人畜祭祀“地母”崇拜等。
紅山祭祀儀式
雖然在現在看來,將人活活殺死用來祭祀祖先神靈或自然,實在是一種野蠻、蒙昧、而且殘忍的行為,但事實上,從當時人的角度來看并非如此 。
首先,建立起強大國家機器的殷商人通過武力征服得以擁有了相對較多的戰俘用來人殉,所以說人殉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勝利者的實力強弱。其次,禮制已經基本成熟,祭祀神祖已經成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甲骨卜辭
根據已釋讀的甲骨文可知,這種慘無人道的方式在武丁時期最為厲害,祭祀共用了數萬人,此種現象可能與武丁時期大肆對外擴張、四處征戰的歷史有關。
河伯娶婦
人殉是商王及貴族官僚死后用殺人來陪葬,這些人主要有服役的奴仆、墓主的近親、侍妾和衛士還有戰俘等。最初表現為女人為男人殉死,屬于“男性對女性的奴役”。
殉葬的人用來供他們在另一世界中淫逸和奴役,如甘肅武威皇娘娘臺、私永靖秦魏家的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一批妻為夫葬的成人合葬墓。
齊家文化妻陪夫葬
可以看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在當時深入人心。根據考古發現和甲骨釋讀,最初殉人數量與墓葬等級相關。
婦好墓壁龕中的殉人
王陵中的殉人數目多達數百名,貴族墓葬有數十名殉人,中小型貴族墓以1~2 名殉人較多見,普通平民墓葬一般沒有殉人。
殉人坑
這種慘無人道的方式在商代達到頂峰,后來慢慢減少,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連貫性,作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傳統不可能完全消失,并且在后來春風吹又生了!
如《戰國策·秦策》中記載:'秦宣太后愛魏丑夫,太后病,將死,出令日。為我葬,必以魏子殉。'很顯然,秦宣太后因為寵愛魏丑夫,因而想用他做人殉。
秦二世在秦始皇死后逼迫沒有生子的宮女全部陪葬、朱元璋本人死時,更以四十六名妃嬪宮女殉葬、清朝在入關前實行過人殉制,但入關統治全國后即予廢除,根據專家考證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實行人殉制度的朝代 。然而這種行為并非我國獨有,國外也有發現。
秦始皇
西亞兩河流域和古埃及的人殉習俗,發生在奴隸制社會初期、蘇聯第聶伯河到伏爾加河一帶的青銅時代盛行妻妾為丈夫殉葬的習俗、日本在倭日子命時期起,把殉人排成圍墻生埋,降及近世,演變為割腹殉葬(這也可能是日本武士切腹自盡的一個源頭)、印度的寡婦自焚殉夫習俗,歷數千年而不衰,至今還偶有發生。
寡婦自焚
人牲在從印度到地中海這一地區內廣泛流行。在墨西哥的馬雅人、秘魯的印加國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中也曾廣為流行。其對象與中國古代類似也是俘虜,但更多的是婦女和兒童。
人牲與人殉二者都是殺人,人牲多為戰俘或者奴隸,目的是為了祭祀祖先、神靈甚至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為原始農業的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條件下的產物;人殉多為與逝者有關的人,作為陪葬,是生者對逝者的一種厚葬。二者的實質都是原始宗教迷信的反映。
參考文獻:
1.王克林 《試論我國人祭和人殉的起源 》,《文物》1982年3月
2.黃展岳 《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問題》,《考古》199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