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原文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譯文
上德者不彰顯德名,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者張揚德名以示不失德,其實并非真正的有德。高層次的有德者,一切任其自然且不認為任何功過與自己有關;而低層次的有德者,雖然一切也是任其自然,但會有得失之心。高層次的仁者是有所為而不計較得失,高層次的義士有所為也有得失之心。高層次的有禮之人當其有所作為而得不到任何響應時,就拔臂牽拽,強制他人履行。所以,離開了道才會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顯出人們的仁愛之心,仁愛之心的疏失才去激發社會的道義責任感,道義責任感的消退才去審訂各種禮范儀軌。大凡講求禮儀者,都是缺乏忠孝信義的禍亂之首。追求以上這些的,都是只看到了道的表面,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要以厚道為懷,不要輕浮淺薄;要實實在在,不要徒有其表。要遠離虛華,堅守樸實;舍棄浮華(去彼)而保留敦厚(取此)”。
我的心得感悟
以前一直以為道德仁義禮是平行的,在讀了這章后,才感悟過來,原來是從上的到下的垂直關系。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并按客觀規律辦事。簡單的來說就是,道是上德,下德為德;沒有了德,就會進入仁的境界;沒了仁,才會引入義;如果連義都沒有了,就只要靠禮來約束人們。老子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只能靠禮來約束的時候,已經有了混亂的跡象。就像我們如今的社會,我們弘揚的是中華美德,倡導的是仁義之舉,最后才是運用法律法規約束人們的所作所為。當人們已經只能用法律法規來約束的時候,社會的動蕩就會在所難免。在這一章中,老子提到了“大丈夫”“去彼取此”這兩個詞,所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澆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我們不是圣人,可能沒有做到老子口中的道的層面,但是要遠離虛華,堅守樸實;摒去“薄”和“華”,恢復“厚”和“實”;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分享者
2017級MBA pc
伍春曉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