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剛入行的銷售人員每天工作就是背話術,包括怎樣灌輸保險觀念,怎樣講解產品,客戶有異議如何處理等。
有一些話術看起來非常專業,甚至深藍君短時間都找不到破綻,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幾條經典話術,具體內容如下:
套路3:你養我十年,我養你一輩子;
套路4:我有一套房,名字叫雋升。
現金賬戶:日常零花的錢(10%)
杠桿賬戶:關鍵時刻保命的錢(20%)
投資賬戶:收益更高,用來投資的錢(30%)
保本賬戶:安全穩健,用來保本的錢(40%)
時至今日,深藍君仍然覺得這樣的思路是沒問題的,股災時候我們見過很多配資炒股跳樓的案例,就是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放到了高風險的投資賬戶當中。
在現實的操作中,深藍君見到了很多案例,就是生搬硬套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銷售人員建議很多不適合購買年金險的家庭購買了年金險,也就是過分的強調保本賬戶的作用,這是我很不愿意看到的。
甚至還在一線城市的三口之家,房子還沒買,就買了很多年金險,把錢套牢在保險當中,我覺得是很不理智的。
深藍君解讀:借鑒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切勿生搬硬套,無論做任何投資還是買保險,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看,看看是否適合自己:
1、每個家庭資金狀況不同:
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支出和消費習慣,不同的資產負責情況,甚至不同的家庭結構,都會影響家庭的資產配置情況。
舉個例子:同樣是年收入30萬的三口之家,同樣有車有房,同樣生活在一個城市當中。
A家庭:為了購房首付和裝修,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而且還要贍養4個農村務農的父母。
B家庭:買房首付裝修均為自己積蓄,而且父母條件極好,還能偶爾夠提供接濟。
表面上兩個家庭情況相同,實際上兩個家庭的現金流和負債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無論是投資還是買保險,都要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來看,而不能跟風和一刀切。
2、每個家庭風險承受能力不同:
我們知道收益和風險是相對應的,去過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都知道,購買前需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承受能力高可以多配置權益類資產,承受能力低則建議少配置一些。對于完全風險厭惡的人,甚至不應該配置權益類資產。
綜上所述,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象限圖給了我們一個資產配置的思路,但是切勿生搬硬套。
每當我和一些銷售人員在對比產品時,他(她)會高傲的抬起頭,然后優雅的告訴我:我們的產品是保險行業的奔馳寶馬,不能跟那些小公司的產品相提并論。
每次深藍君聽到這種話都是崩潰的.....讓我們看看具體原因:
1、保險不一定貴的就是好的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是過去生活經驗的總結,在日用品、家電等消費類產品是可以的,因為價格透明且充分競爭。
但是在醫療和保險這兩個信息不對稱的領域,“高價不容易買到假貨”是不理性的,理由如下:
1、由于信息不對稱,你沒辦法判斷商品的好壞。
2、保險和醫療都一樣,需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不一定是貴的。
2、保險更多的是保障
我們購買保險更多的想獲得一份保障,花錢買了一份保險合同,當風險來臨時能轉移自己的損失,僅此而已。
重疾險和奔馳寶馬特斯拉等豪車相比,并沒有什么使用的屬性,更不會天天帶在身上炫耀。說到底,保險并不是奢侈品。
保險就是一紙合同,保險人、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權利和義務都已經明確地寫進了合同,一切都按合同條款執行,并受到保監會的監管。
深藍君認為,一份保險產品好不好,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保障范圍:保險的保障范圍是否是你需要的。如果你特別關注心腦血管疾病,希望早發現早治療,但是某產品根本就不包含這些輕癥,那么品牌再大也沒有用。
免責條款:什么情況下是不賠的?如果你熱愛極限運動,如果某份壽險不保高風險運動導致的身故,這個產品也不適合你。
保障杠桿:買保險就是買杠桿,用盡量少的保費獲得盡量大的保障額度,要真的能在出險時解決問題。無論多么牛的大公司,也不可能多賠你幾十萬。
把握好以上幾個原則后,希望大家可以適當在保險產品、公司品牌、附加服務等方面權衡,如果一款產品的品牌很知名,產品保障范圍也很廣,即使價格比平均水平高一點,我覺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可以看到“你養我十年,我養你一輩子”,比如:
交2萬返6144元一輩子!
交5萬返15362元一輩子!
交10萬返30724元一輩子!
交100萬返307240元一輩子!
年金可取走,如果不取出則進入保底3.5%萬能賬戶,現行5.5%復利滾存!萬能賬戶存取像余額寶一樣方便!
每次看到這樣的產品,我的內心就是惶恐的,因為想跟一個普通人講明白里面的套路還是挺復雜的。
1、保險需要連續繳費,并不是只繳一年
在上面的案例中,并不是一次性繳費2萬就會返還6144,而是需要連續繳費10年的,也就是每年都需要交2萬。
我們之前文字版分享過,一個銷售人員跟我說:每年繳5萬,每年返還5000,相當于每年有10%的收益。超級劃算。
可真相是:
第1年:本金5萬,返5000,收益10%
第2年:本金10萬,返5000,收益5%
............................
第10年:本金50萬,返5000,收益1%
所以看收益就要看整體的平均收益,不要被第一年高額返還所誘惑。 保險理財的優勢是安全、穩健和持續的現金流,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收益一定是不高的,幾十年平均下來每年收益一般都是在2%-5%之間。
2、只靠保險來養老,幾乎不可能!
有些朋友問深藍君,手頭有一點積蓄,想買一份養老保險解決養老問題,到底合適不合適?
上文我們提到了養老保險,平均下來每年的收益就是2%-5%之間,幾十年下來能跑贏通貨膨脹就已經很不錯了,想靠一份保險就解決養老的問題,這種想法就是不可取的。
另外我們在《如何做一個合適的養老規劃,社保和養老保險哪個好?》文章中,講解了如果要做好養老規劃,深藍君建議你做好如下3點:
合理算計:要知道自己老年想擁有什么樣的退休生活,估算一下大致的生活費和醫療費用,還要預留出一定的休閑娛樂費用支出,要算計得知道自己大概的費用支出是多少。
投資組合:財務規劃是通過投資組合來實現的,我們要計算一下,我們退休后的收入來源還有哪些,常用的可能有國家統籌的養老保險、房屋租金收入、商業養老保險、銀行利息等等。相信只要有了財務規劃的意識,我們就能大概知道自己目前的準備情況,哪些是保證的收益,哪些是不保證的,每項收益的風險情況。
考慮通貨膨脹:目前實際上國內的通脹保持在5%-6%左右,所以就算已經有了一定的現金積蓄,也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現在看起來夠用,是否20年之后還夠。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個案例來看一下:
A先生今年40歲,月收入1萬元,至少需要3千元的生活費。
假設通貨膨脹率是5%,為了維持這個生活水平,到A先生65歲退休時每個月大約需要1萬元(65歲的1萬元等于現在的3000元)。
從40-49歲,每年保費3.6萬,每年返還1萬進入萬能賬戶。
如果從65歲開始每月從萬能賬戶提取1萬元(每年12萬)作為退休生活費,按照保底收益3.5%收益來算,到68歲時就已經沒錢可取了,就算按照較難達到的高檔收益來算,到70歲萬能賬戶也就沒錢取了。
如果再想獲得養老金,只能退保拿到現金價值31萬,再供自己養老2-3年而已。
以30歲企業主小A為例,可以購買“雋升”,有如下優勢:
免首付:不需要首付,每年交100萬,5年交清,不收利息,房價就是500萬。
免裝修:不去考慮裝修好壞、水電費、地段好壞等問題。啥都不用管,每年能拿到房租14萬。
產權100年:普通房產的產權是70年,而雋升可以使用100年,
增值快: 30年后,小A也變成了老A。老A閑來無事去“房產公司”問了下,他的“房子”價值已經漲到了2309萬了。一眨眼又20年過去了,老A由于年年出國游,心情舒暢,又經常鍛煉,身體倍硬朗。又溜達到“房產公司”去了,一打聽這房子已經升值到9400多萬。比起之前500萬買的,升值了19倍。
不收過戶費:老A百年之后,可以把房產過戶給兒子,不交一分錢就能過戶。
老實說第一次看到了我都開始懷疑自己人生了,總覺得不對勁,以我對國人的了解,這便宜應該有大把人來占才對??雌饋淼拇_好誘人,要不是沒錢,有錢可能我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