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學生們陸陸續續開學了,最近打開朋友圈都是送孩子上學的消息。每每看到這些,心中便莫名涌上一種焦灼感。得空為孩子準備行裝,一點一點地收拾,竟非常不情愿,似乎我日日拖延,便能阻止那一天的到來一樣。
同學們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跟他一樣有幸在家過中秋的小伙伴。有時候看著他一米八的個子在家里晃悠,我吐槽不開學還得伺候他。他也調侃自己像個沒學可上的落榜生。每天我仍是下了班便急急往家跑,跟他生氣,拌嘴,發火……但只要他在家,便是安心的。
當初兒子選擇了這所省城的大學,還打趣他“人家的孩子都愿意去外面的城市轉轉,你倒甘心在家門口”。說這話的時候,我想,自己只有一半真心吧。都說好男兒志在四方,當然還是希望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去鍛煉和挑戰自己。但只是出于母親的私心,卻又暗暗為他的選擇竊喜著。也許,從高考結束的那一刻,我已經在害怕分離了。我不敢去想有一天會在某個陌生的遠方,笑著跟他揮手說再見,然后“利落”地轉身踏上歸途。我擔心自己裝不出那般不露痕跡的灑脫。
所以,我是一個狹隘的母親,我很慶幸,兒子沒有去太遠的城市讀大學。也許有一天,他追逐理想去了更遠的地方,我想那時候,他已長大,我的心也已長大。
一針一線地為他做棉被,一樣一樣地為他準備生活用品,仿佛孩子要去的不是一個繁華的城市,現代化的大學,而是少見人煙的荒蕪之地。明明知道可以輕裝而行,卻寧愿大包小包,肩挑背扛……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是一樣的吧,都想再盡力為孩子多做點什么,來彌補明天“缺失”的陪伴。
記得兒子中考時,很多家長也表示了深深地不舍。我曾經在當時寫過一篇文字《小別離》。我覺得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跟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小別離,然后,在短暫的糾結、心疼和擔憂之后,他慢慢長大,我們慢慢習慣。
每年都有送孩子的同事回來掉眼淚,我感同身受,從不覺得她們矯情,也不認為她們過分的寵愛孩子。我覺得每一個父母都是矛盾體,一邊渴望著孩子快些長大,海闊天空任爾飛;一邊又惆悵失落,擔心他們飛得太遠忘了回家的路。但最終,我們手中的風箏線都會松開。
西風落葉,秋意正濃。也許季節無意中渲染了離別。其實想想便也釋然,從孩子呱呱墜地到蹣跚而行,從背起書包到踏過成人門,我們一直在陪他朝著遠方進發。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今日,無論此去何處,那都只不過是他未來人生中最近的一站而已。
當然,大學是孩子的新征程,也意味著父母的一個時代結束了。從此后,守望春秋不入眼,唯有冬夏是風景。還好,對于我來說,遠方不遠,何其幸甚。還是悄悄偷著樂吧,誰讓咱是一個自私的母親呢。
【欄目簡介】
由于報紙版面有限,小編總為不能為眾多文友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和與其他文友交流的平臺而苦惱。如今想出這么個辦法:
■作者:石俊青 ■編輯: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