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與同道交流,談及讀書。說實話,鄙人愚鈍,講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大多情況下,只能做一看客而已。但不講并不代表沒有想法,在讀書方面,本人還是有點小體會的。
某雖不才,尚自視為讀書人,從小到大,讀過的書也不算少,雖沒有讀出什么名堂,樂趣卻是有的。于我而言,書就是伴侶,一日不讀,人生無味。讀書,就是與睿者的心靈對白。從中,你可以獲取啟智的鑰匙,書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嘛。
人之所以要讀書,是因為書中有你需要的知識。對讀者來講,書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他們心靈的大后方。當一個人感到迷茫時,讀讀書,可以有一種超然的解脫。那種感覺,就像孤獨的旅者,在茫茫戈壁發現綠洲一樣。
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人生于世,紅塵三千,靜下心來,沏一壺香茗,旅行在文字的叢林里,那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什么功名利祿,一切都是浮云,禪悟人生,心流清泉,被文字過濾的靈魂是最純凈的。
讀書再好,總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珍惜,以種種理由推脫。其實,只要想讀書,即便再忙,總能擠出時間的。
在過去,有幸讀書的人,大多非富即貴,窮人讀書,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些都是勵志的典型。
由此可見,家貧并非妨礙讀書的借口。古往今來,學堂的窗根,不知成了多少學子圓夢的搖籃,只是因為:他們想讀書。
我除了閱讀,也喜歡寫作,借以表達內心的想法。
要了解一個人的脾氣秉性,只須看他的文章即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擺上書面的行行文字,都是作者思想的倒影。所表現的文風,都是其內在性格的外顯,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李白之所以被稱“詩仙”,首先是愛酒,所以才能寫出“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詩句。大文豪魯迅疾惡如仇,寫出的雜文挾一股刀劍的寒芒,維護的是社會正義。
想讀書、愛讀書,但一定要讀好書。在讀物的選擇上,須把握方向,有所取舍。
一部好書就是一位好老師,那些垃圾的讀物,無異于寄生的毒瘤,侵蝕著人們的健康。靈魂沒了,與行尸走肉又有何異?
有的人寫出的文章帶著一股銅臭,竭力為敵對勢力歌功頌德,屬于典型的漢奸文學。這樣的敗類,寫出的文章不看也罷,免得臟了我們的雙眼。
這讓我想到了時下備受關注的毒教材事件,令人痛惋。真難想象,讀這樣的書,會教育出什么樣的下一代。這哪是什么心靈雞湯,分明是一杯斷腸的毒藥。
所以,對讀者來講,必須保持一雙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火墻。讀與不讀,這是一個原則問題,渾水是趟不得的。
一般來講,閱讀全憑嗜好,讀物也就有了特定的受眾。要了解讀者喜歡什么,看他讀的書就知道了。讀兵書的人一定對軍事感興趣,看菜譜的想必喜歡廚藝。你讓一個行外人看專業書,不睡著才怪。
讀書也和年齡有關,少兒讀物自然是童年的專利,但隨著時光的推移,一切都是可塑的,就像陽光下的樹影一樣。
我二十多歲時就愛看武俠小說,通宵達旦地讀,情到深處,甚至于產生幻想,年輕就愛做夢。現在老了,依然喜歡閱讀,但多和修身養性有關,也許這就叫歲月吧。
光陰有限,讓人生活出精彩,應該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書相伴,等待我們的一定是詩和遠方。
■作者:李德鋒 ■編輯: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