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對于旅游業來說,又是一種價值極高的旅游資源。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環境、歷史發展等不同,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民俗。在世界各地旅游市場上大受歡迎的民俗旅游,就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現象和民俗活動為客體,以游客參與和感受領略地方民俗文化為主要特點的旅游活動。它屬于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新異性、趣味性、參與性強的特點對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非常明顯。
一般說來,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產品有五種類型,民俗旅游產品是其中一種。聽上去很高大上,那它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呢?
簡單來說,不同的地域或民族擁有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這種文化差異性能吸引游客旅游到訪并消費。
但是基于民族差異的民俗旅游并不是“找不同”的游戲,怎么開發好民俗旅游產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呢?
1.民俗活動與商業活動結合
民俗文化有其特殊性,需要用一定活動載體來體現。民俗旅游節會是旅游開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節會將某一段時間的資源集中,利用規模效應、宣傳攻勢塑造自身品牌,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
例如
目前山西所開展的民俗旅游節會主要有山西面食文化節、晉商社火節、關公文化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等。結合山西民俗資源,一方面這些節慶可以做精、做大,豐富節會內容,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擴大宣傳,塑造品牌,傳播自身文化與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做好其他一些節慶活動的開發與宣傳,如醋文化節、汾酒文化節、寒食文化節。或者開展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每到一處都吸引不少外國民眾前來欣賞,進而吸引游客前往貴州旅游。
2.民間工藝品開發與商品化
民俗旅游商品具有典型地方特色,能有效招徠旅游者、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發展地方經濟。民族工藝品,如少數民族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品和刺繡、挑花、編織、地毯、蠟染、扎染、漆器和制陶等工藝美術品,通過商品化能帶來較高的價值,也是擴大民族文化影響力的一個有效方式。
3.民俗旅游環境綠色化、生態化
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也日益強調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烘托,以迎合旅游者越來越高的生態環境為要求。旅游設施及服務產品對環保、綠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日益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環保汽車、環保材料、生態廁所、生態停車場、生態能源、綠色飲食、綠色酒店、綠色裝修、綠色消費等等日益普及和推廣。
(1)田壟、農舍、籬笆、葡萄架,窗含新綠、戶對荷塘等都是一大景致,努力增大“大自然”在游客心中的份額,多在“綠色戶外”上做文章,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上更加貼近自然,融入自然,使鄉村真正成為游客“回歸自然”的綠色懷抱。
(2)管理手段現代化的鄉村旅館待客之道要體現淳樸,盡量弱化商業氣息,收費可按檔次不同明碼標價,或寫在芭蕉扇上,或印于方巾上,或標明在土布餐巾上。鄉村旅館可借鑒現代旅館的管理方式及內部設施建設模式,但外形宜做成竹籬茅舍,要有庭園文化,要有田畦園圃,盡量使居所被綠色環抱,“苔蘚侵階綠,草色入簾青”,“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使旅游者充分體現融入自然之樂。
(3)基礎設施自然化。鄉村飯店的菜譜應有別于都市餐飲文化,以綠色天然為主。院里瓜果桌上菜,現采現烹,綠色環保,口味純正。“夜雨剪春韭”,客人也可親為。生活垃圾、污水、豬舍牛棚等有礙觀賞的輔助設施要轉入地下或遷出景區。為了不失農耕場景整體美,鄉村停車場要對車位進行隱性處理。可設計成“麥秸垛”,使停車場呈現“麥場文化”,或設計成拱頂綠坡,也可隱蔽于瓜棚藤架之下。
中國有著各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慶就是其中的典型。各個民族又有自己的特色民俗,這些現成的資源好好利用起來,會有很強的“造勢”效果哦!也可用民俗品牌打造全產業鏈,主題明確,直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