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1915—1981),北京市人,從事中醫藥工作50余年,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62年參加籌備心血管病研究室,曾任副主任、主任。其帶領全科同志,努力從事臨床實踐,并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曾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等多家單位廣泛協作開展臨床及基礎研究。以其為首創制的“冠心Ⅱ號”、“寬胸丸”、“寬胸氣霧劑”等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衛生部科研成果獎”。
1.冠通湯
【處方】黨參、當歸、丹參、雞血藤、瓜蔞、薤白、紅花、郁金、玄胡。
【主治】胸痹心痛,心悸氣短(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而有瘀血者)。
2.活血通絡湯
【處方】蘇木、三棱、莪術、紅花、蕓香、丹參。
【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瘀血重)。
3.宣痹湯
【處方】瓜蔞、薤白、半夏、枳殼、生姜、云苓、桂枝、陳皮、甘草。
【主治】胸痹心痛,心下痞滿(冠心病心絞痛,胸悶憋痛為主且有腹脹胃滿者)
4.降壓通脈湯
【處方】瓜蔞、薤白、草決明、黃芩、丹參、香附、菊花、雞血藤、紅花、郁金、珍珠母。
【主治】胸痹心痛,頭痛頭暈(冠心病合并高血壓、心絞痛而有頭暈頭痛者)。
5.冠通2號
【處方】當歸、郁金、薤白、紅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雞血藤、黨參。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而有瘀血,瘀血明顯者。
6.冬龍湯
【處方】冬蟲夏草、廣地龍、蟬蛻、防風、連翹、銀花
【主治】過敏性哮喘。
7.清熱活血湯
【處方】雙花、連翹、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當歸、丹參、紅花。
【主治】哮喘久治不愈有瘀血者。
8.五黃湯
【處方】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大黃。適【主治】各種炎癥(現已制成注射劑)。
9.茵陳解毒湯
【處方】茵陳、梔子、雙花、龍膽草、板藍根、金錢草。
【主治】黃疸型肝炎(陽黃)。
10.清肝湯
【處方】葛根12g 鉤藤12g 白薇12g 黃芩12g 茺蔚子12g 白蒺藜12g 桑寄生12g 磁石30g 牛膝12g 澤瀉12g 川芎12g 野菊花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功效】清肝抑陽。
【主治】高血壓病,頸椎病,梅尼埃病,屬肝陽上亢,陰虛陽亢之眩暈。癥見目閉眼眩,身移耳聾,如登車舟之上,起則欲倒。
11.解毒活血湯
【處方】丹參、元參、雙花、連翹、花粉、甘草、乳香、沒藥、牛膝、雞血藤、絡石藤。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癰疽癤腫、丹毒。
12.骨刺洗劑
【處方】槐條30克,艾葉30克,鳳仙透骨草30克,威靈仙60克,土鱉蟲10克
【用法】共研粗面,分2個紗布包,蒸熱后交替外敷(注意不要太熱,防止燙傷)。
【主治】各種骨刺。
13.痔瘡外洗方
【處方】黃柏15克,蒼術15克,雙花12克,連翹15克,山蔥15克,制馬前子8克,艾葉20克,川椒12克,苦參12克,地膚子15克,敗醬草15克。
【用法】壓粗末,布包煎水,每日2次溫洗患處。
【主治】外痔或混合痔。
14.抗心律失常煎劑
【處方】炙甘草、桂枝、玉竹、菖蒲、玄胡、五味子、黨參、當歸。
【主治】房性、結區性、室性早搏。
上方選自:《郭士魁臨床經驗集——雜病證治》。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系。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15.郭士魁減肥經驗方
一方:黃芪、茯苓、陳皮、澤瀉、半夏、生大黃。此方益氣健脾利濕,適用于氣虛痰濁甚之肥胖。
二方:龍膽草、金錢草、茵陳、梔子、郁金、草決明、澤瀉、荷葉。此方用于肥胖者痰濕化熱、肝熱上沖之肥胖,以清肝利膽化濁。
三方:馬尾連、茯苓、白術、忍冬藤、大腹皮、生大黃。此方適用于肥胖者濕熱互結在腸胃,以化濁利濕通便。
16.復方血竭丸
【處方】血竭 冰片 元胡 琥珀 沉香 檀香
【功效】芳香溫通,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心絞痛。
17.復方人參丸
【處方】人參 三七 沉香 細辛
【功效】益氣活血止痛。
【主治】虛寒型心絞痛、胃痛。
18.丁掛香丸
【處方】丁香 桂心 檀香
【功效】芳香溫通止痛。
【主治】寒凝氣滯心胃痛。
19.寬胸丸(片)
【處方】高良姜 蓽茇 細辛 玄胡 冰片
【功效】芳香溫通。
【主治】心絞痛,偏寒者。
20.三參飲育陰活血
【處方】黨參15~30克,丹參、北沙參各10~30克。
【功效】益氣育陰活血。
【主治】適用于氣陰兩虛兼血瘀者。常用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等。
21.二草湯消水腫
【處方】益母草、車前草各15~30克。
【功效】活血利水。
【主治】適用于各種水腫,尤其兼有血瘀水腫者更適宜。
22.人參散補氣
【處方】紅參(或生曬參)研粉,每次2~5克,每日3次。
【主治】各種氣虛證。用于心氣虛,肺氣虛,脾胃虛弱,消渴,心悸怔忡,神志不安等證??梢詥为毞?,也可配合湯劑沖服。
23.退黃散
【處方】青黛、明礬、黃連(2∶1∶2)
【用法】共研細粉,每次1~1.5克,每日2~3次,沖服。
【主治】慢性肝炎,膽紅素高有熱象者。常用于慢性肝炎,膽紅素高長期不能恢復正常者,可單獨應用,也可配合湯劑沖服,對降低膽紅素效果較好。
24.青麝散
【處方】青黛15克,麝香1克,雄黃3克,乳香20克。共研細粉,每次0.5~1.0克,每日3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主治】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辨證為熱毒血瘀。本方可以單獨服用維持治療,根據病情也可與湯劑同用。
25.三白散
【處方】白及粉、三七粉各等量。每次1~2克,每日3~4次,出血多時可一次頓服10~15克。
【功效】止血,活血。
【主治】適用于胃腸道出血,咯血。用于嘔血、咯血,衄血,外傷出血等,收效較好。
26.烏沉散
【處方】烏賊骨粉、沉香粉(10∶3),每次1克,每日3次。
【功效】制酸止血,祛寒行氣止痛。
【主治】適用于潰瘍病,胃炎,胃酸過多者。二藥配合,制酸收斂止血,祛寒調中行氣止痛。常用于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胃酸過多證者,有助于胃酸減少潰瘍愈合。并有收斂止血之功;治療糜爛性胃炎。本方因有收斂作用,故多服久服常引起大便秘結。
27.人參三七散
【處方】人參粉、三七粉各等量,每次2~3克,每日3次。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適用于氣虛兼有血瘀者,如心絞痛。本方常用于有氣虛血虛之胸痹、心痛者,可以單獨長期服用,也可與湯劑同用。
28.三七散
【處方】三七散適量,每次1~3克,每日3次。
【功效】活血止血。
【主治】適用于胸痹心痛,血瘀作痛,內臟出血。本方作為血瘀證的常期治療,每日沖服2~3次。治療心腦血管病。也用于其他血瘀作痛,如頭痛、腹痛,外傷疼痛等。
29.活血止痛散
【處方】乳香、沒藥各10克,血竭15克,冰片0.5克。
【用法】共研細粉,每次1~3克,每日3次。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適用于胸痹心痛,血瘀較重者。郭士魁先生常用來治療瘀血較重的心絞痛者。也可以治療其他瘀血疼痛。
30.濕疹散
【處方】枯礬、雄黃各等量。
【用法】共研細粉,苦參煎水將藥面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止痛。
【主治】適用于濕疹流水者,帶狀皰疹。郭士魁先生常用以治療濕疹,滲出較多,燥濕止癢。也用于帶狀皰疹,燥濕、止痛,如水皰多、痛重者每日可敷3~4次。
31.潰瘍散
【處方】寒水石、爐甘石各30克,黑芝麻20克,冰片1.2克,麝香1克。
【用法】共研細面外用。
【功效】清熱瀉火,收濕斂瘡止痛。
【主治】適用于潰瘍久不收口,外用。用于潰瘍久不收口,外敷患處,效果良好。
32.香黃膏
【處方】大黃4克,藿香10克,1日量。
【功效】化濁止嘔,清熱通便。
【主治】適用于惡心,腹脹,便秘。治療痰濁阻滯,脾胃不和,惡心,脘腹脹滿,大便秘結之證。
33..復方茯苓膏
【處方】酸棗仁、知母各15克,遠志12克,甘草6克,川芎15克,茯苓12克
【用法】制成膏為1日量。
【功效】養陰安神。
【主治】適用于陰虛失眠。本方治療陰血虛致心悸、失眠。
34.蛤蚧人參酒
【處方】人參30克,蛤蚧1對。
【用法】用白酒500克泡30天,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功效】補肺腎,止咳定喘。
【主治】適用于肺虛咳喘,腎虛氣喘。益氣補肺腎,常用于慢性咳喘患者,或年老氣虛,腎虛活動氣喘等證。
35.姜醋飲
【處方】生姜120克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之。1周后,過濾取汁飲,每次3毫升,每日3次。
【功效】溫陽軟堅,化瘀開胃。
【主治】適用于血瘀胸痹心痛,食少胃寒。本方軟堅化瘀,常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癥,胃寒食少者。
36.山茶飲
【處方】山楂、茶葉、冰糖各適量。
【功效】健脾化瘀濁。
【主治】適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37.大黃甘草飲
【處方】生大黃6克,甘草10克
【用法】煎水1日量。
【功效】健脾化瘀濁。
【主治】適應于冠心病,高脂血癥等。由于腑氣不通,呃逆頻作,以致影響進食入睡的頑固呃逆,腑氣通,大便下則呃逆止。
38.治療哮喘慣用方
(1)二陳湯加減
【處方】陳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克,甘草、竹葉各10克,薏苡仁12克。
【功效】理氣化痰,平喘止咳。
【主治】哮喘屬痰濁內阻者。癥見痰多白黏,胸滿腹脹,納呆便溏,困倦乏力,脈滑,苔白膩。
【加減】胸滿腹脹重加枳殼、厚樸各10克;腹脹噯氣,納呆加保和丸;喘重可酌加炙麻黃3~6克。素體多痰,或脾失健運,水濕停滯化痰,或偏食肥甘生痰之品均可使痰濁內阻,氣機失宣,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氣上逆挾痰而發哮喘,《醫學正傳》稱之“痰火內郁”,治療以“痰者,除痰化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加減
【處方】射干10克,炙麻黃6~10克,杭芍12克,細辛3克,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陳皮、半夏各10克。
【功效】溫肺定喘解表。
【主治】哮喘屬寒喘者。癥見惡寒身痛無汗,肢冷喜熱飲,痰白黏,脈浮數,舌苔薄白?!稄埵厢t通》說“哮證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則發,喉中水雞聲”哮喘遇寒發作或加重,易感外邪。
【加減】痰多加杏仁、款冬花各10克。
(3)麻杏石甘湯加減
【處方】炙麻黃6~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桔梗、黃芩各10克,金銀花、連翹各12克。
【功效】宣肺定喘。
【主治】熱喘,哮喘遇熱而發或加重,易感風熱,發熱,汗出,痰黏黃,喜冷飲,煩躁,脈滑數,苔黃膩。
【加減】如果痰多加前胡10克,瓜蔞12克。
(4)二仙湯加減
【處方】仙茅、淫羊藿各15克,補骨脂、當歸、牛膝各12克,澤瀉、五味子各10克。
【主治】腎虛哮喘,癥見動則氣喘,腰酸腰痛,遺精陽痿或月經失調,肢冷乏力,脈沉細,苔白。
【加減】如果腎陽虛重加肉桂6克,炮附子10克;氣短乏力明顯加黨參12克或黃芪15克。溫腎納氣。
(5)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
【處方】黃芪12克,防風、桂枝各10克,杭白芍12克,甘草、白術各10克。
【功效】益氣固表。
【主治】肺氣虛之哮喘者。癥見氣短乏力,汗出多,易受外邪侵襲引起哮喘發作,脈細數,苔白。
(6)清熱活血湯
【處方】金銀花、連翹、半支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當歸、紅花、丹參各12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哮喘久治不愈有瘀血者。哮喘由于外邪、痰濁、外感、肺虛、腎虛、脾虛等互相影響,互為因果,而使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辨證治療時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藥。對年老體弱腎虛作喘或過敏哮喘可酌用蛤蚧人參酒(蛤蚧1對,人參30克,白酒500克浸泡30天后即可服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對哮喘痰黏稠不易咳出可用三子養親湯。對久病哮喘者虛中挾實(兼有外感、痰濁)時可每天服2劑藥。如早晨、上午服解表藥、祛痰藥;下午、晚上服補腎健脾藥。對哮喘間歇期可服用河車大造丸,每次2丸,每日2~3次;或用固本咳喘(片),每次3~5片,每日3次。
39.治療眩暈慣用方
(1)清肝湯(經驗方)
【處方】白薇10~12克,葛根10~15克,菊花l0~12克,鉤藤12~20克,生龍骨20~30克,生牡蠣20~30克,黃芩10~12克,草決明10~15克,磁石30克。
【功效】平肝清熱。
【主治】肝陽亢盛,偏實證者,眩暈頭脹頭痛,脈弦有力,體壯。
(2)杞菊地黃丸加減
【處方】菊花、枸杞子、生地、丹皮各10~12克,茯苓10~15克,澤瀉10~12克,山茱萸10克,杜仲、女貞子各10~12克,旱蓮草10克。
【功效】滋陰平肝。
【主治】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眩暈者,癥見腰酸腰痛、乏力遺精等腎虛癥狀,舌紅、脈弦細。肝陽上亢的眩暈可分為陰虛陽亢與肝陽亢盛兩類?!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臨床上十分常見,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眩暈多屬此類,患者眩暈較重。伴有心煩易怒,面紅口干,舌苔薄黃,舌質紅,脈弦細或弦。
(3)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黨參、丹參各10~12克,甘草10克,杭白芍10~12克,陳皮、法半夏、蘇木、柴胡各10克。
【主治】眩暈屬肝氣郁結,多見于更年期,易怒心煩,兩脅作脹,伴有頭痛,脈弦,苔膩,多兼虛證。
(4)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龍膽草、梔子、柴胡、黃芩各10~12克,黃連6克,川芎、澤瀉各10~12克。
【功效】平肝瀉火。
【主治】肝火眩暈,為實證,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血壓初起等多見,以頭暈為主,伴有頭痛、頭脹、目赤、心煩口干、便秘尿黃等,脈弦有力,苔黃或黃膩。
【加減】瘀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熱象明顯者加金銀花、連翹。
(5)六味地黃湯加減
【處方】菊花、生地各10~12克,丹皮10克,澤瀉、牛膝各10~12克。
【功效】滋陰補腎。腎虛眩暈多見于老年人,腦動脈硬化,低血壓,患者體弱,腰酸腰痛,夜尿多,足跟痛,倦怠乏力,脈沉細,苔薄舌紅。
(6)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10~15克,桂枝10~12克,甘草、澤瀉各10克,山藥10~12克,蒼術10克。
【功效】溫陽化氣,健脾利水。
【主治】水濕眩暈。此證由于脾虛、水濕不化、阻抑清陽引起,常伴有胸悶乏力、腹脹噯氣、水腫等癥,脈滑、苔白膩。
(7)白薇湯加減
【處方】黨參、白薇、當歸各10~12克,甘草10克,丹參、菊花各10克。
【功效】養血補氣、清頭目。
【主治】血虛眩暈,多為失血、產后貧血等引起。癥見眩暈、眼花,面色蒼白,疲乏無力,脈細、舌淡。
(8)溫膽湯加減
【處方】陳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15克,甘草、枳實、蒼術、白術、川芎、澤瀉各10克。
【攻效】健脾祛痰。主治痰濁眩暈。由于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蘊而生熱,灼津成痰,阻遏氣機,清陽不升,濁氣不降而為眩暈。
40.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慣用方
(1)解毒活血湯(自擬方)
【處方】丹參、玄參各12克,金銀花、連翹各10~12克,天花粉12克,甘草6~10克,乳香、沒藥各10克,牛膝、雞血藤、絡石藤各12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癰疽癤腫、丹毒。癥見肢體紅腫熱痛,且煩熱口渴,脈數,苔膩。
(2)陽和湯、四逆湯合活血藥
【處方】麻黃3~10克,肉桂6~10克,白芥子10克,熟地12~15克,甘草10克,鹿角霜、白術、川芎各12克,雞血藤15克,當歸12克,紅花15克。
【功效】溫陽活血。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陽虛受寒,經脈瘀滯不通。癥見肢體發涼沉重,遇冷發紺、發白、神疲乏力,不能多行走,重則步履困難。脈細,苔白,舌質黯。
(3)補中益氣、十全大補湯合活血藥
【處方】黨參12克,黃芪15~2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當歸、丹參、紅花各12克,雞血藤15克。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癥見瘡口久潰不斂,動則氣短乏力,面色無華,肢端冷痛,脈沉細,苔薄。
【用法】以上3方均有活血藥,但應根據病情變化,瘀血明顯可加用三棱、莪術,尤其是三棱的作用,有“化血為水”的作用,乳香、沒藥傷胃不宜久用。
37.治消渴慣用方
消渴病的多飲、多食、多尿這3個主證,區分為上、中、下三消,消口渴引飲明顯,少食多尿,舌紅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中消陽明燥熱,熱能消谷,以多食善饑癥狀比較明顯,伴有便秘、口渴,形氣較實。下消表現以多尿為主,消瘦乏力明顯。消渴之病基本在腎,以陰衰陽盛為特點,故滋陰清熱為治療之大法。但上、中、下三消的具體治法有所不同,上消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養陰;下消滋陰補腎。郭老治療本病常用中藥有:黨參或太子參,上、中、下消均用,若氣虛明顯同用黃芪、天花粉、知母養陰生津,上、中消亦多用之;丹皮、梔子清血分熱,對降血糖有一定作用;生地滋陰清熱,三消均常用之;山藥健脾胃,善饑者蒸食鮮山藥可以代飯用;菟絲子原“局方”治消渴用量可達25~30克;大石斛生津,也常用;黃連苦寒清火,常以3~6克粉劑沖服。體質肥胖的輕型患者亦可用單方治療,如單用石斛加葫蘆茶等。
(1)消渴1方
【處方】天花粉15~30克,黃連10克,生地10~15克,麥冬、知母各10~12克。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系熱盛之征。
【功效】清熱養陰
【主治】上消多偏實證,精神體質均較好。
(2)消渴2方
【處方】人參10克,生石膏15~20克,知母10~12克,甘草10克,粳米10~12克,黃連6~10克,鮮生地30克。
【主治】糖尿病,苔黃膩厚而燥,煩渴引飲,脈洪大者乃陽明氣分燥熱,消爍氣陰。
【加減】本方系用白虎加人參湯合千金黃連丸,便秘患者可以胡黃連代替生地,用量適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