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華內科方
1.清滋抑化和調方
【處方】生牡蠣15克,細生地15克,川牛膝15克,滑石塊15克,橘絡15克,橘核15克,生赭石12克,旋復花12克,炒知母10克,炒黃柏10克,霜桑葉10克,杭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法半夏10克,白僵蠶10克,霍石斛30克,生石決30克,桑寄生30克,云茯苓30克,全瓜蔞30克,羚羊粉1.2克
【主治】高血壓
【加減】(1)肝陽上亢:減去法半夏,云茯苓,橘絡,橘核(2)腎陰虧虛:加海蛤殼30克,生鱉甲,龜板各15克,玳瑁10克(3)肝腎不足:加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炭各12克,山萸肉10克(4)風邪上擾:加明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5)肝火旺盛:加膽草炭,苦丁茶,焦梔子,夏枯草各10克(6)痰濕內盛:加建澤瀉15克,炒白術10克(7)耳鳴癥狀:加生磁石20克,辰砂3克,九節菖蒲15克
(8)肢體麻木:加豨薟草15克,威靈仙,秦艽,絲瓜絡,青連翹各10克(9)偏頭疼痛:加川芎,嫩白芷各3克(10)視物昏花:加入密蒙花,木賊草各10克(11)濕熱偏盛:加川萆薢15克,生薏苡仁30克(12)肝氣不舒:加香附米,川郁金,佛手各10克(13)胃陰不足:加霍石斛3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14)神志不清:加九節菖蒲15克,川郁金10克
2.通便利水湯
【處方】鮮蘆根30克,清寧片3克(開水泡兌),杏仁泥9克,旋覆花9克(包煎),生赭石9克,清半夏9克,嫩桑枝24克,廣陳皮4.5克,肥知母9克,大腹絨4.5克,川樸花4.5克,萊菔子12克,元明粉2.1克(沖入),蘇合香丸1粒(和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通滯利水。
【主治】三焦蓄水,大腸結閉,形冷甚,腹脹而鼓,大便燥秘,小溲少,脈滑而數。
3.失眠方
【處方】生牡蠣12g,生龍骨9g,代赭石4.5g,首烏藤30g,旋覆花4.5g,地骨皮12g,磁朱丸9g,石決明30g,川牛膝9g,黛蛤粉9g(包),蓮子心4.5g,膽南星4.5g,知母9g,郁李仁6g,菖蒲3g,琥珀6g,藕3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鎮肝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癥見夜不能寐,驚悸不寧,煩躁,胸悶,脘腹痞滿,脈弦滑而數。
4.驅蛔湯
【處方】生石決明18克(先煎), 郁金6克 ,地骨皮3克, 旋覆花6克, 赭石6克 ,甘草3克, 烏藥9克,枳實6克,雷丸9克,神曲9克,梔子炭9克,大腹皮4.5克,全瓜蔞18克,大青葉9克,榧子肉9克,玄明粉3克(沖),藕30克
【主治】蛔蟲病
5.清化達絡湯加減
【處方】:獨活、甘草各3g,威靈仙、天仙藤、狗脊、杏仁、澤蘭各9g,半夏6g,杜仲、代赭石、桃仁各4.5g,旋覆花(布包)、竹茹各15g,茯苓、秫米各12g,桑寄生、滑石、蒼術各18g,金錢草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主治】腰脊強痛
6.腸癰方
【處方】生大黃9g(后下) 制川厚樸6g 紅藤30g 蒲公英30g 敗醬草30g 生米仁15g 丹皮9g 黃柏9g 蛇舌草30g 生甘草3g
【主治】卡他性闌尾炎,早期化膿性闌尾炎,闌尾膿腫。
【加減】大便不解或通而不暢者,加玄明粉9g(沖)。熱毒熾盛者,加銀花15g 紫花地丁30g。熱毒傷陰者,加鮮生地60g 玄參15g。闌尾包塊形成者,加桃仁9g 赤芍15g。濕熱重者,加黃連6g 黃芩9g。腹痛甚者,加川楝子9g 廣木香9g。嘔吐頻作者,加姜竹茹9g 黃連4.5g 姜半夏9g。盆腔膿腫,下利無度者,加熟附塊9g 炮姜6g 焦白術9g 生大黃改制大黃9g。
7.鎮心湯
【處方】生牡蠣12g,生龍骨9g,代赭石4.5g,首烏藤30g,旋覆花4.5g,地骨皮12g,磁朱丸9g,石決明30g,川牛膝9g,黛蛤粉9g(包),蓮子心4.5g,膽南星4.5g,知母9g,郁李仁6g,菖蒲3g,琥珀6g,藕30g。
【功效】鎮肝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癥見夜不能寐,驚悸不寧,煩躁,胸悶,脘腹痞滿,脈弦滑而數。
8.安眠湯
【處方】磁石9g 知母9g 黃柏9g 生龍牡、石決明各12g 龍膽草、六曲、柏子仁、代赭石、焦梔子、厚樸花各9g 朱蓮心6g 鮮石斛15g 茯神45g首烏藤60g 旋覆花12g 藕節30g 雞內金12g 荷葉1個。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功效】鎮心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心腎不交型健忘失眠。癥見腦力遲頓,心悸不安,善忘,脈象弦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