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上升提舉 ,作用趨勢向上
降——下達降逆 ,作用趨勢向下。
浮——向外發散 ,作用趨勢向外。
沉——向內收斂,作用趨勢向內。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它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
以疾病的病勢為例:
向上(嘔吐、呃逆、喘息),
向下(脫肛、遺尿、崩漏),
向外(自汗、盜汗),
向內(表證未解而入里);
以疾病的病位為例:
在表(外感表證),
在里(里實便秘),
在上(目赤腫痛),
在下(腹水、尿閉);
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
病變(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
病變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
病勢(趨勢)逆上者——宜降,不宜升。
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某些情況必須升降同用,以調節氣機,恢復臟腑功能。比如:
交泰丸中黃連、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
麻杏石甘湯中石膏、麻黃的配伍,一升一降
(二)“升降浮沉”的確定依據
1、藥物的質地輕重——輕虛升浮,重實沉降
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
種子、果實質重的藥品多主沉降,如蘇子。
少數例外: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等。
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備要》
2、藥物的氣味厚薄——酸咸無升,辛甘無降
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的藥物,屬陽,大多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酸(澀)、苦、咸、和寒涼之性的藥物,屬陰,大多具有沉降之性。
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本草綱目》
3、藥物的性味
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品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
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4、藥物的效用
藥品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 內,病全表現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如向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
5、藥物的炮制
酒主升,姜主散,醋主收,鹽主沉。
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本草綱目》
6、藥物的配伍:
非無定性也,奪于群眾之勢,不得不然耳。
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本草綱目》
(三)“升降浮沉”所代表藥性的作用
升浮藥,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輕清至虛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趨勢。
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瘡、開宣肺氣、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郁、活血消癥、升陽舉陷、涌吐、開竅等功效。
沉降藥,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內的趨勢。
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
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
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
還有一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雙向性,如:
麻黃——即能發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的趨向);
川芎——既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調經。
(四)“升降浮沉”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
1、改變病勢趨向,調整臟腑氣機的紊亂,糾正機體功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2、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祛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