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吸收異族宗教的養分
苦難決定融合
由于迦南地處國際性的戰略要道和通商要道,千百年中它一直是四周強鄰爭霸焦點。從古埃及到公元前2世紀,除猶大王國時期的短暫興盛外,猶太人一直處于周圍列強的夾縫之中。輪番遭到異族的攻掠、奴役和蹂躪,亡國的痛苦、寄人籬下、為人牛馬的遭遇,使猶太人陷入悲慘的深淵。
但是,猶太人在浪跡天涯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其他民族的苦難與不幸,從而發展了超民族的宗教觀念,逐步將對民族幸福的追求,升華為對大同世界的向往。這正是苦難的猶太民族絕倫智慧的不凡之處。
吸收波斯教精華
最初滅亡猶大國的巴比倫王國,是一個文明極為發達的國家,它的學術空氣及波尼德國王謀求民族精神統一的宗教改革,都給猶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猶太民族飽受異族欺凌的過程中,他們也從異族文化中吸取著有益的成分。雖然淪為“巴比倫之囚”,但多數猶太人仍堅信上帝必定會拯救其子民。于是,每逢安息日,他們便集于一處,重溫先知教訓,彼此安慰勸勉。這種聚會形式形成了日后猶太會堂的前身。
波斯帝國攻占巴比倫后,為防止埃及和希臘東侵,很快下令釋放在囚的猶太人重返家園。由于猶太教有利于波斯帝國的統治,因而得到波斯大帝居魯士的大力扶植。加之波斯拜火教的一神及末日審判、善惡交戰、天堂地獄等觀念影響,使猶太教獲得新的發展與完善。猶太人返回家園后,重建了巴比倫人所毀滅的圣城耶路撒冷和圣殿,還仿效波斯教祭司的教制,建成了以學士為主體的祭司階層,形成猶太宗教史上最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實體。這種祭司階層擁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是猶太人民的直接統治者。著名的大祭司、猶太地區省長尼段為按祭司觀點對猶太教教義、教規進行了重新修改和整理,并進行多種純潔猶太民族的改革,如禁止猶太人與外族通婚等。就在此前后,作為猶太教理論基石的《摩西五經》已編篡成型,文士以斯拉開始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宣講此書,這表明猶太教的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
希臘化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大軍闖入了迦南地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幼時曾師從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因而非常熱心傳播希臘文化,于是猶太民族又被卷入“希臘化”狂潮。亞歷山大死后不久,他的帝國就四分五裂,猶太民族生活的迦南地區,不到二十年就七次易主,最后劃入自稱埃及王的托勒密的版圖。這時,不少猶太人云集埃及亞歷山大城,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猶太社團。他們把古希臘哲學思想注入猶太經典中,并接受了希臘斯多噶派哲學思想,從而產生了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猶太希臘哲學,為猶太教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元前198年,猶太人再次易主,為塞琉古王朝統治。為了長期徹底推行希臘文化,安條克四世于公元前168年斷然宣布猶太教為非法,并采用各種極端措施制裁猶太人,如禁止遵行猶太教的所有禮儀和節期,包括割禮和安息日,肆意焚燒猶太教律法書,悍然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為希臘主神宙斯設立祭壇,用猶太人視為污穢的豬肉獻祭,甚至強令猶太人吞食豬肉。有史以來,猶太人第一次僅僅由于信奉本民族的宗教面臨絕境。但是,不甘受辱的猶太人揭竿而起,終于公元前165年重返耶路撒冷,為圣殿舉行了莊嚴的潔凈禮。
世界之神
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的大軍又將鐵戈直指耶路撒冷,猶太人對征服者的殘暴統治進行了一次次反抗,但又一次次被鎮壓。惱怒的羅馬人于公元70年血洗耶路撒冷,圣殿再遭火劫,昔日雄偉華麗的殿堂在烈焰中化為灰燼,只留下一段西墻。西墻歷經千年保存了下來,猶太教徒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所信奉的上帝神始終沒有離開圣殿。從此,在西墻邊祈禱成了猶太宗教生活的重要內容。
公元135年,最后一次起義被鎮壓后,猶太人被大批逐出家園,開始了在世界各地流散的苦難歷程。失去了家園的猶太人,對所到之處百姓的苦難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他們深深感到不公,猶太民族需要一個“救世主”,整個人類都需要“救世主”的保護。這樣,猶太教在經歷了曲折發展,吸收異族宗教養分之后,終于從部落主神上帝、民族神上帝走向了世界之神上帝的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