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個星期五,我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在幼兒園門口,看見和孩子同班的男孩小川的奶奶也過來接他。
可是小川卻不像其他孩子一樣,高興地牽過奶奶的手,和奶奶一起回家。而是固執地站在門口,甩開奶奶伸過來的手。奶奶告訴他媽媽今天工作忙,沒辦法來接他。可是小川還是一個勁沖奶奶發脾氣,無論奶奶怎樣哄,怎樣勸,就是不愿意走,嘴里還不停地沖奶奶喊著:'臭奶奶,懷奶奶,我不要你接,我要媽媽接……'
看到孩子這么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我有些忍不住前去教導那個孩子。他奶奶卻是說,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好了。
我聽后直搖頭。孩子的'好教養'是從小培養的,父母把孩子教導得,尊重長輩,真的是愛孩子,心疼孩子的表現嗎?而且,小川這么沒大沒小,父母也是有原因的吧。
孩子為什么沒大沒小?
因為早期計劃生育的原因,絕大多數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雖然后來放開二胎政策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也沒有減少半分。近乎在每個家庭中,孩子都是所有人的中心,他們是家里實實在在的 '小公主'、'小皇帝'。
所以,這些孩子受到了過分的寵愛,嬌生慣養,自然也有了很多不好的品行——
在家里,孩子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因為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把父母的一切付出當做理所應當。他們習慣了對父母呼來喝去,一旦提出要求父母沒有立刻滿足,他們就會又是發脾氣,又是拳腳相向;
在公共場合,因為孩子沒有學會如何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他們會表現得非常沒有禮貌。他們會在人多的地方大聲喧嘩;完全不顧忌別人的存在。當他們在商場里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立刻沖著父母大喊大叫,要求父母給他們買,不然就會當場發脾氣。
當家中來了客人,或者是父母帶孩子去親戚家串門時,若是有長輩教導孩子,這些孩子不僅聽不進去,甚至還會出口頂撞,讓大人下不了臺,顯得非常沒有教養。
為什么孩子會沒大沒小,沒有教養?其實,這大多是因為父母放縱的結果。孩子若是沒有教養便是父母的失職,是父母沒有教導好孩子。
要想孩子有'好教養','行為劃分'是好方法
心理學家吉諾特建議,父母應把孩子的行為劃分為三大區域,綠色區域、黃色區域和紅色區域。劃分的目的,父母可以根據劃分的區域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不致于常常糾結孩子的行為。
和紅綠燈一樣,綠色表示是被認可的,黃色表示是需要注意的,,而紅色是被禁止的。
綠色區域
一般來說,綠色區域是指父母被所認可的,并且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
孩子有禮貌。
有一個孩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他每次進出幼兒園,都會和門口的保安大叔打招呼,親切地喊著'叔叔好',孩子很討喜,大人們也很高興,都很喜歡他。孩子主動和長輩打招呼,這也是孩子有禮貌的表現。
作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家的孩子是有禮貌的。所以,父母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教導孩子不能沒大沒小,要尊敬長輩。要懂得感恩,當接受別人的善意時要說'謝謝',尋求別人幫助時要把'請'字掛在嘴邊。
孩子懂禮儀。
餐桌上是一個非常能看出孩子教養的地方。有的孩子一吃起飯來就完全不考慮他人,愛吃獨食,把喜歡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把盤子里的菜翻來翻去,專挑自己喜歡的吃。這就明顯體現這個孩子是非常不懂禮儀的。
相反,懂禮儀的孩子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觀察自己手肘的位置是不是妨礙坐在旁邊的人,自己飯菜咀嚼的聲音是否過大,自己是不是吃多了別人想吃的菜,等等。他們會等大人吃飯后才開始動筷子,一般不會隨便端走別人面前的菜,孩子這樣的行為,在大人看來,也是非常舒服的。
孩子有好的教養,舉止談吐都是讓人覺得非常賞心悅目的。
紅色區域
紅色區域是被禁止的事情,自然是指孩子沒有教養的行為。
比如孩子在別人家里大聲喧嘩、到處亂跑。不禁別人的同意,隨意拿別人的東西。甚至在學校里對于同學的文具,若是自己喜歡的,就直接占為己有拿回家。
沒有教養的孩子,別人都是避而遠之的。像我們平時坐車看電影,最怕旁邊有小孩子,尤其是父母沒有教導好的沒有教養的小孩子。
他們看電影時會大喊大叫,一邊大口吃零食一邊和家長大聲評論,徹底影響到周圍人觀看電影的心情和質量。在車廂里更是,有些乘客很累,想要休息一下,身邊的孩子卻是嘰嘰喳喳,動來動去,不得安寧。
這些都是孩子沒有教養的表現,它們甚至會危害他人利益,是不符合道德和倫理,需要禁止的行為。
黃色區域
對待孩子的綠色行為,家長是很好區分的,慷慨大方,好的習慣等。對待孩子的紅色行為,家長也比較好把握。被社會所不認可的行為,為大眾所反感的事情,都應該堅決阻止孩子做。
而最讓家長難區分的,是孩子黃色區域的行為。
比如吃糖,有的小孩子吃糖容易上火,還會吃壞牙,那么父母就不應該讓小孩隨便吃糖;而有的孩子吃糖是沒有任何不適的,那么父母就可以在適度的范圍內允許孩子吃糖。
還有像玩水,小孩子都是喜歡玩水的,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促進作用的。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玩水的。但是如果孩子感冒了,不能碰涼水,會危害到孩子的健康,這時候家長就應該阻止孩子的行為了。
所以,對于黃色區域,是沒有哪個人能在其中畫出一條清晰的孩子行為的界限的。但是,雖然父母的判斷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每一個單獨的孩子的父母來說,他們和孩子朝夕相處,是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與禁,這條界限又會清晰地存在他們心里。
所以,對于有些行為,孩子能不能做,評判標準是取決于父母自己的。比如過年的時候孩子想放煙花,如果父母有時間和精力去監護他們,陪他們放,保證他們的安全,那么這件事就是被允許的。但是,如果父母當時在忙,抽不開身,則這件事情是被禁止的
'行為劃分'的好處
孩子的行為界限,存在每位父母的心中。給孩子劃分行為區域,可以讓父母容易認清孩子的行為,有更準確的判定標準。通過給孩子進行行為劃分,也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同時,父母也能在一定的限制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可以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在保證他們安全的前提下,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品質,建立健全的人格。讓孩子快樂成長,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好孩子。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