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 王國瑋北京中醫醫院
對疾病的認識,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在甲骨文中就記述有20余種疾病,如疾目、疾耳、疾齒等。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記載了疾、狂、朦等病癥約十幾種。
關于疾痛,古人是如何對治的呢?一是藥味,二是針砭,三是按摩,四是灸法等等。這里僅講針砭。在《山海經》里有這樣的話:“醫源于砭”。砭即砭石針,一種楔形石塊??梢源碳ぱㄎ换蚺拍?、放血。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專著《黃帝內經》中談到了砭石的發明和發現。所以說,最早的針具是砭石。
東方得天地始生之氣,氣候溫和,是出產魚和鹽之地。由于地處海濱,這里的人多吃魚類并喜歡咸味。魚性屬火,多吃則會使熱積于身。又,咸能走血、耗傷血液,所以居于東方之人大都皮膚色黑,肌理松疏,多毒瘡。對付毒瘡的方法,就是將其刺破,排膿、放血。所以用砭石治病的方法是從東方中國起源的。
現已知的最早的砭石是新石器時代產物。此砭為磨制,砭色純黑,出自今山東泗水,或稱罄石。與《山海經·東山經》記載的“高山之石,其下多箴(針)石”正相符合。經中國醫史研究家鑒定,為“典型針砭”。
當今,國泰民安,收藏盛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盛世國寶都得到了人們追捧,如瓷器、陶器、玉器、郵票、紅木家具等等,無不受人高價收藏。
中醫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至今仍然指導著中國人民診療疾病、預防保健,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中醫治病的針具、砭石、古籍善本之久遠,任何學科都不能與之相比。當代中醫名家的寶貴經驗得到了國家與傳人的繼承與挖掘,而他們的真跡處方、醫案手筆卻很少有人問津。試想,現在的中醫醫院多已現代化辦公了,建立了醫生工作站,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處方。那么,中醫名家的手跡,祖傳的針具、砭石難道不應該收藏嗎?再過若干年,我相信它們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升值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