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之山水畫,無疑已走進了畫史上風格最紛繁、最標新立異的時代。古人之山水畫,董其昌以禪宗分南北之法將其分為南宗北宗兩股潮流,今人之山水畫南北之別雖已不明顯,但卻容易分“求新”與“承古”兩類,所謂“求新”者,多求新奇也,以西方的藝術觀念和方法改造舊有的繪畫傳統,所謂“承古”者,在傳統繪畫內部尋找變革方案,借古以開今,多求中正也。求新者眾,而承古者稀。
▲《湖山秋韻》規格: 59X92cm
楊捷的山水畫,無疑當屬于“承古”的“中正”一路。對傳統認知純粹,筆墨氣韻純正,這是他作品的優點。畫上滿紙古人言語筆墨,其源出于宋人的沉靜典雅,元四家的超脫悠遠,董玄宰以及清初“四王”的筆精墨妙,具體來講,他的畫中,可以得見李成的惜墨如金,王蒙的筆力扛鼎,倪瓚的虛靜空靈,黃公望淺絳的清新,董其昌一脈經典的符號語言,可以說,他將古代山水名家之所長都了然于胸。
▲《深谷幽居》規格:70×180cm
趙孟頫有言:“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楊捷在“承古”過程中,側重于對于古代文人山水畫的研習。文人山水畫是中國文人寄寓情懷的重要方式,在這個精神空間中,畫家無意再現自然,更著意于主觀表現。在藝術語言上,以書入畫,以筆墨營造出令人向往的意境。文人山水畫在形式語言上極為重視筆墨趣味,發展至清代已經形成了純熟的語言符號,樹有樹法,山石有多種皴法,設色也有成熟的體系,而這些早已為楊捷所掌握,他的每一幅作品,枯筆渴墨卻成蒼潤效果,淺絳顏色豐富卻十分淡雅,不溫不火,他嫻熟地運用傳統筆墨技法和語言蘊胸中之丘壑,表達自我對“古意”的追索。
▲《長樂無極》規格:95X240cm
文人山水畫多講求“淡”、“中和”、“空靈”之美,對淡境的追求,源自于中國士文化的出世精神,這種“淡”,不只是簡單地登山臨水,泉石嘯傲,而是一種脫離絢爛、剛健、高雅的超逸,是“平淡天真”之“淡”,純凈、含蓄而自然。米芾《畫史》中評說李成之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評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米芾以“平淡天真”為“神品”,即在于對淡境旨趣的追求,寓深遠意境于平常景物之中,微言而大義。這一品鑒通由元四家對董巨畫法的取益,影響了元明清及至現當代山水畫的審美。楊捷的作品多淡墨淺絳法表現這個“淡”字:其用墨清透,蒼中見潤,虛實相生,濕筆處氤氳,虛靈縹緲若隱若現,輕云籠罩,似山間煙雨,咫尺之間山石樹木生機回轉,氣韻流蕩;他用色豐富,但沒有燥氣,設色淡雅溫和,使畫面有濃厚的文人氣質,散發出縹緲、空靈、平和的意味。
▲《潮平兩岸闊》規格: 48X180cm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到:“詩文書畫,少而工,老而淡。淡勝工,不工亦何能淡?”他的論述中,達到“淡”境需以精工為之。精工則需內心的修為,心胸達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沉靜下來,扎實仿古,筆底寫得淡境。畫山水畫的人很多,但能真正從源頭上找活水,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的人卻很少。前人學山水,均離不開宋元各家之法,然后研究明清諸賢,心摹手追,再到造化中去陶冶心胸,汲取天地精神,方能逐漸進入山水正道。而要有更深造詣必須日日讀書,錘煉書法,修養人品性情。舉凡書法、音樂、哲學、個人閱歷、人生體驗、自然感受,都以某種形式整合進了畫家的筆端,成為畫家重新勃發創造力的來源。據說楊捷上過班下過海,從藝后常常數日足不出戶斷網于書齋中讀書參悟,臨摹古畫。楊捷的畫總可以將他的心聲娓娓道來,應源于他的閱歷、修養以及內心的平靜和淡泊。
▲《湖山秋色》規格:48X180cm
或許將來楊捷會從傳統中走出來,由“求正”轉而“求新”,那將意味著在扎實的根基之上蛻變求變異。我想,楊捷今天對“正”的追求是為了以后更好的“奇變”。但凡超越前賢者,皆以正求奇而臻于奇正,卓然自立。顧凝遠說“畫求熟外生”,董其昌則說“畫須生外熟”,都強調筆墨要生熟互參互補。中國畫是法度完備、高度成熟的藝術,畫家須由生到熟,再由熟返生,最后達到熟而又生、生而含熟即“熟外生”“生外熟”之境。楊捷轉益多師、遍學古人、積累經驗、熟練而精致,當屬“熟”的階段,用古人的話說,是“能”而“妙”。換言之,是最需穩扎穩打的階段。要達到神、逸,首先是要在這個階段下功夫。楊捷在此處著力,是值得的。
▲《兩岸秋光映翠微》規格:48X180cm
求新求異當然容易引人關注,成名快捷,而堅守傳統,則需要長久的臨摹寫生,參悟古人之法,所以“承古”者在很多人看來是“苦修”。20世紀中西碰撞,在經受西方現代美術思潮沖擊和對傳統繪畫價值予以反思重估的背景下,兩種看似矛盾的文化身份獲得了調和,甚至統一。藝術家作為文化主體的一部分,他們自我確認的認知路徑極為曲折。
▲《群峰聚秀》規格:48X180cm
楊捷選擇了“承古”,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堅守傳統,即求千年積淀的平淡和中正,就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今天我們看到楊捷的山水畫時,我們不禁會為他的成績感到欣喜,誠然,他可以是我們研究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傳統繪畫發展的一例典范。
作 品 欣 賞
▲《水墨山水小品NO.2》規格:28X18cm
▲《水墨山水小品NO.3》規格:28X18cm
1《水墨山水小品NO.1》規格:28X18cm_看圖王
▲《水墨山水小品NO.4》規格:28X18cm
▲《水墨山水小品NO.5》規格:28X18cm
▲《水墨山水小品NO.6》規格:28X18cm
▲《水墨山水小品NO.7》規格:28X18cm
▲《水墨山水小品NO.8》規格:28X18cm
▲《虛懷若谷》規格:136X68cm
▲《幽思懷古》規格:136X68cm
▲《云山杳杳已成秋》規格:96X30cm
▲《峽江秋色》規格:96X30cm
▲《興來漫寫秋山景》規格:96X30cm
▲《天高氣清》規格:96X30cm
▲《溪山競秀》規格:96X30cm
▲《湖山帆影》規格: 96X30cm
▲《石林掩映樹青紅》規格:96X30cm
▲《和風秋韻》規格:96X30cm
▲《紅樹青山滿眼秋》規格:96X30cm
▲《山明水秀秋風韻》規格:96X30cm
▲《青綠山水宮扇NO.1》規格:28X28cm
▲《青綠山水宮扇NO.2》規格: 28X28cm
▲《青綠山水宮扇NO.3》規格: 32X3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