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么五虎與五子,究竟哪個組合更強呢?
關羽VS張遼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
白馬之戰,曹操同時派遣張遼和關羽對付顏良。可是關羽率先于萬軍之中斬殺顏良,解除袁紹對白馬的圍困,可見這表現是高于張遼的。
關羽在南郡之戰中,曾經被周瑜借用“絕北道”,即斷絕曹仁的援軍,其實絕北道之戰關羽打的似乎并不精彩,徐晃、樂進、滿寵、文聘等魏將都打敗了關羽一次。但是能夠被一群魏國名將群毆,恰好證明了關羽的能力。南郡之戰最終結果是周瑜奪取江陵,曹仁敗退,這證明關羽“絕北道”的效果還是達到了。
關羽最巔峰的一戰還是樊襄之戰,此戰關羽“威震華夏”,打得曹操都想遷都以避其鋒芒,作為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也被關羽擒獲。
張遼雖然威震逍遙津,但是對手是號稱“孫十萬”的孫權,魏國很多名將都用孫權刷了一次經驗,而關羽的對手,全都是魏國名將,為了應對關羽北伐,無論是五子良將還是八虎騎,曹操把能夠調動的名將都調來了。所以關羽的樊襄之戰含金量是高于襄陽之戰的。由此可見,關羽強于張遼。
張飛VS張郃
飛率精卒萬馀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馀人從問道退,引飛率精卒萬馀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馀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軍還南鄭,巴土獲安。——三國志
宕渠之戰,張郃被打的十分狼狽,差點就被張飛安排了,最終以張飛大獲全勝結束。盡管張郃也善于帶兵打仗,但是,跟張飛比起來,就差遠了。
黃忠VS于禁
黃忠陣斬夏侯淵,成為為漢中之戰最終勝利的標志,而且黃忠當時已經老年,可謂老當益壯,對比于禁,率領七軍支援曹仁,卻被關羽擒獲。由此可見,黃忠強于于禁。
馬超VS徐晃
馬超的確悍勇,但是卻有勇無謀,最終被曹操打得家破人亡,投靠劉備以后也是名過其實,并沒有立過什么實際的功勞。
而徐晃在樊襄之戰后期,卻打敗關羽,解除關羽對樊城襄陽的圍困,雖然關羽兵敗的主要原因還是此時呂蒙已經白衣渡江,江陵失手,關羽軍無心戀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敢于追擊萬人敵的關羽的,由此可見,徐晃強于馬超。
趙云VS樂進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三國志
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北伐的部分,首回便是“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說的是趙云作為北伐先鋒,連斬魏國五員大將,之后諸葛亮用計謀奪取魏國三座城池。然而歷史上并不是這樣的,歷史上趙云并沒有跟隨諸葛亮的部隊,更不可能作為先鋒斬殺五將了,這只是羅貫中強加給趙云的功勞。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重墨描寫的趙云不同,趙云在三國志中記載并不多。
歷史上趙云并非“五虎上將”之一,有記載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獨立率領軍隊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以趙云為主將,鄧芝為副,率領疑兵進軍斜谷道,與魏國大將軍曹真對峙在箕谷,諸葛亮親率主力進擊祁山,隴西三郡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諸葛亮得已兵不血刃奪取三郡。實際上趙云并沒有圓滿的完成諸葛亮交代的任務,不久以后就被曹真識破疑兵,被包抄后路。雖然趙云憑借悍勇全身而退,但是撤退途中燒毀棧道,導致蜀漢以后也無法從這一路北伐,整體來說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三國演義有“據漢水趙云寡勝眾”的精彩表現,這個故事來源于漢水之戰,但是這個故事不見于正史,而是野史《云別傳》,可信度并不高,而正史中樂進以膽識英烈跟隨曹操,官渡之戰斬殺袁紹部將淳于瓊,又跟隨曹操擊敗袁紹二個兒子,又大破黃巾,雍奴,管承等賊寇。由此可見,樂進強于趙云。
綜述,五虎上將對比五子良將,結局是3:2,五虎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