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四月,一位日本隨軍記者叫竹島,來到南京,把鏡頭對準夫子廟、秦淮河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特意挑選了幾個鏡頭,試圖用這些鏡頭來傳達南京人民的幸福生活。但就算如此,我們也能看出其中的漏洞。
夫子廟是一條古街,坐落在秦淮河旁,南京古代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住在那里,所以被稱為“六朝金粉”,是南京歷史上最繁華的地段。
夫子廟外,秦淮河旁,也有不少人在垂釣。而在他身邊,則是站著許多閑人。他們可能是在尋求某種精神上的安慰。
梁鴻志等大漢奸,于1938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日本的支持與操控下,建立了維新政權。當時是一周年紀念日,南京的偽軍漢奸們在新街口、夫子廟等地豎立了一座座高大的花塔,以示敬意。
一對母親和女兒坐在快餐店的旁邊,等著客人來招待客人。如此重擔,本來應該是男子來承擔,現在卻出現了兩個嬌滴滴的女人,想來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兩個小孩站在算命的攤位前,向算命的人兜售紙煙。由于吸煙的人大多是男性,所以許多民國時期的煙草公司為了博取男人的好感,都會在香煙的名字和標簽上加上“美人”的標簽。
一個男人扛著籃子進城,在屋頂下剪頭發。秦淮河旁的聚星閣,是明代萬歷十四年(1586年)夫子廟的附屬建筑。
夫子廟旁邊,曾經有不少的房屋,如今已經是一片空曠之地,后來有江湖人士在此表演,就如同北京的天橋一般,成為了一個臨時的表演場所。
日本隨軍記者竹島原打算用攝像機把南京的歌舞場面呈現給世界,但廢墟背后的殘垣斷壁,無聲地揭示了他們的罪行。
一對男女在場地中央表演。人生苦短,他們甚至沒有正式的戲服,直接就是一身休閑裝。一位身穿白衣的男子拿著二胡在一旁彈奏。
秦淮河的夫子廟,靠近碼頭的地方,木質的扶手之間,有一條石梯,通向河邊。以前,人們可以坐著游船沿秦淮河而過,欣賞江面和河岸的美景。
但是,經過日軍的摧殘,曾經的船聲和燈火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秦淮河上,只剩下寥寥數艘游輪,再也沒有人在江面上劃船了。
秦淮河沿岸的古老民宅,在日本人的轟炸下,被夷為平地。附近的居民們都在河邊洗著衣服,無論多么艱難的生活,他們都要繼續。
幾個孩子在廢墟中尋找著什么,雖然他們已經找到了很多次,但是他們依然想要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秦淮河的一條沒有圍欄的石板橋。橋上有四個方形的橋洞,方便來往的船只。而在大橋的另一端,則是一片被戰爭摧毀的廢墟。
作為南京母親河的秦淮河,由于其歷史和文化的豐富,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第一名城。但是,在秦淮河旁,一幅“新打淋”的廣告牌十分顯眼,顯示了當時青樓的風靡。這和唐朝杜牧的詩如出一轍:“寒水月籠紗簾,秦淮夜宿。“我的女兒,不知道我的國家,我還在為你的未來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