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鋼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曾是一些文化學者乃至中學生、大學生隨身必帶之物。曾幾何時,中山服的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鋼筆,成為文化人的“標配”。 鋼筆的構造分為筆尖、筆囊、筆桿、筆帽等,其關鍵技術是筆尖和上水儲墨結構,前者保證書寫功能,后者則是實現連續書寫功能的保障。用久的鋼筆會出現筆尖變粗、分叉兒,筆囊破損和筆桿老化斷裂等問題。因此,修理鋼筆的行業便應運而生。修理鋼筆的,有單獨開店的,也有在文具店角落設工作臺的。 我上小學時,一至三年級,只能用鉛筆做作業,到了四年級,除了做數學作業以外,必須用鋼筆——那時沒有如今的簽字筆——圓珠筆不僅不能用來答試卷,就連大人們在單位領工資用其簽字,都視作無效。小時候,看著父親上衣口袋插著的鋼筆,我非常羨慕。當上小學四年級時,我也有了自己的鋼筆,但只是那種學生用的鋼筆,比較粗糙,寫起字來甚至有些剌紙。我就總惦記著父親的那支鋼筆。終于,有一次我的作文被老師作為范文在全班宣讀;之后,老師讓我工整地謄抄一份,放在宣傳欄里展示。我借此機會,向父親提出用他那支鋼筆的要求,父親痛快地答應了。那是一支上海產的金星牌金筆,金色筆帽,紫色筆桿,全包的筆尖,拿在手里非常舒服,寫起字來也滑順流暢得很。 此后,父親就把那支鋼筆送給了我。對于一個小學生,用上這種“貴重”的鋼筆,我自然是小心翼翼,對之愛護有加。可用了一段時間后,有一次準備灌墨水時,我卻發現筆桿擰不開了。我一使勁,上面那段沒擰開,下面那段(包著筆尖的那段筆桿)卻被擰開了,弄了一手藍墨水。貴重的鋼筆,無法擰開的筆桿,這可怎么辦?對于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可就是大事兒了。當時,我不敢跟父親說,只想自己去解決,于是就來到離家較近的鋼筆修理部。 這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鋪面,很小的屋里放著一個玻璃柜臺,靠墻的桌子上放著許多工具和配件,修筆的師傅是個老頭,聽我說明情況,他接過鋼筆,也不說話,熟練地拔出筆尖和吸管兒,然后將擰不開的那段筆桿兒放到一個玻璃杯里,倒上一些熱水泡了一會兒,接著取出來用布把水擦干,輕輕一擰就開了。后來,我明白這是利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 據說,修理鋼筆的最高技術是“點金尖”,就是把一顆小得不能再小的金屬球兒焊到筆尖上。倒退十幾年前,全國也沒幾個師傅會“點”,這幾乎已成絕技。 聽聞北京東四南大街有位年近九旬的老師傅,修了70年鋼筆。他一生修過50萬支鋼筆,被譽為“鋼筆醫生”。上世紀80年代,慕名請他修理鋼筆的人曾排起長隊。如今,鋼筆已被簽字筆和電腦打字替代。用鋼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了,修鋼筆的師傅也難以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