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一詞,最早見于漢代。關于“脂”,《詩經.衛風-碩人》有:“膚如凝脂”之說 。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焉支”即“胭脂”。《史記-佞幸列傳》載:“故惠孝時郎侍中皆冠俊儀,貝帶,傅胭脂粉。”這大約是在漢朝女子喜用產自“焉支山”的胭脂之前。當時稱脂粉為“胭脂粉”,意思是指“胭脂”和“粉”的總稱。古代“妝粉”,有兩種成份,一種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是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稱“鉛粉”。
除米粉、鉛粉外,也有用其它物質制作的。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細軟的礦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的白色增至多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揚州脂粉”自古有名,源于清道光年間的“謝馥春香粉”在揚州城鄉家喻戶曉,此前更有開設于明崇禎年間的“戴春林香粉鋪”和清代的“薛天錫香粉店”。這些“香粉”內含天然珍珠粉,相當名貴,“蘇州胭脂揚州粉”風行一時。
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的,單以胭脂妝面的現象比較少見。具體的做法:一、在化妝前預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合,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頰。二、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及下頜部分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使整個臉面的色彩富于變化。
裝脂粉的盒子稱之為“奩”。文雅一點的說法,稱之為“妝奩”或“脂粉奩”。“奩”為古代女子盛放梳蓖、脂粉的梳妝盒,多為木質漆盒。歷朝歷代形制各有不同,制作選材上有:紫沙、彩陶、瓷制、竹制、金屬、玻璃、琺瑯、景泰藍、玉器等。“妝奩”前面一定有菱花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