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時,或說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說它好、不好或者說一般,這只是一種感知,是一個非專業人士或者說普通觀眾一種認識。從藝術的角度去認識、欣賞一件書法作品,總要有專業的術語在形容這件作品,如“韻致”“文氣”“意象”“書卷氣”等等,那么這些詞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王羲之
書法的基礎是漢文字書寫,要受到漢文字書寫的嚴格限制,每一個漢字的筆畫組成等等,可以去夸張、扭曲,但不能少胳膊缺腿,你就是錯字。書法是中國特有的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不可分割,因此書法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孕育、滋養藝術。書法書寫就以文字形體的書寫要求,書法創作就有了“意”的追求。書法越成為自覺的藝術,越蘊含著創作者主觀“意”象創造,王羲之的“有意”說,明確了書法形象創造所應把握的根本。
褚遂良
不同歷史時代的文化環境不同,也導致創作者主觀“意”的外在不同,漸漸就形成了書法的一種風格。明董其昌以“尚韻”“尚法”“尚意”區分晉、唐、宋三代書風,從不同時代的書法考察書風的歷史變化,后人對歷代書法審美的區分,“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尚質”等等。以此三字區分三個時代書風,也很俏皮。只是以之區分其不同特點,則不夠準確。首先,晉人從未自覺“尚韻”,而尋求“有意”卻十分自覺。宋人自覺“尚韻”,研究何以為“韻”,為此還有專門的論述。不過即使這樣,發現、體會、尋求“意”的審美效果,則是自有書法藝術自覺以后,一代一代書家都重視的。被董其昌指為“尚法”的唐人也不例外。正如清人劉載所謂“書雖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耙狻笔菚ǖ男蜗筇卣?,是書法取得審美效果的根本傳統,不是哪個時代的書風特點。
那什么“韻”呢?
“韻”原本不是書法審美概念,是唐宋人才逐漸將它引用到書畫審美中來。宋人范溫在其《潛溪詩眼》一書中將“韻”的基本特點概括為兩句話:“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韻從創作準備說,就是“意象”,即心中積蘊、意緒醞釀、意象準備;從審美上說,則是可感可味、可品可賞,語不能詳,卻有意味深遠、雋永的效果。然二者都講求“無意于佳乃佳”,“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原來這是書法最根本的審美傳統。
蘇軾塑像
看看反映在歷代書論中的古代美學思想:“大巧若拙“大璞不雕”“為無為”、“尚自然”、“得天倪”、“拙多于巧”、“寧丑毋媚”寧拙毋巧”、“不工之工”“無法之法”…真是舉不勝舉,這都是民族古老的哲學、美學精神在書法審美追求上的反映。
蘇軾《致運句太博帖》
宋人還發現書中一種難以語言描述而確使人感受其高雅的、由書者精神修養流露出的審美“氣息”。書法的審美效果是不斷尋求、不斷認識的,人們對其審美效果的感受、認識,也是逐漸發展深化的。宋人歐、蘇、黃、米等人之書,流露出一種顯然與唐代因科判取士的不同要求產生的氣息。所產生的氣息,被時人稱作“學問文章之氣”、“卷帙氣”、“士氣”、“書卷氣”等,從此以后,這就成了士人作書的審美理想.
黃庭堅《山預帖》
“書卷氣”不是風格模式。“書卷氣”最初的肯定,本是文人士大夫對自我流露于書中的精神修養、情性氣格、風神意趣、審美理想的肯定。長期以來被一代一代書家自覺繼承,已形成傳統。但不能說,凡所謂“知識分子”筆下都會流露出“書卷氣”?!皶須狻奔仁且猿鋵嵉拿褡逦幕摒B、精神氣格、藝術情志自然流露于書的審美氣息,缺少上述修養和情志、裝腔作勢所作之書,則肯定不會有這種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