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傳·系辭上》)
《易傳·系辭》記載的這段話,是孔子關于“慎言”的著名論斷。意思是說:君子在私室說的話,如果是好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使人感動,產(chǎn)生共鳴,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相反,如果是不正當?shù)难哉?,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人的反駁,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言論由自己口中發(fā)出,在民眾身上造成影響;行為在近處發(fā)生,在遠處產(chǎn)生作用;言論與行為,對君子來說,像是門的軸,弩箭的扳機,門軸與弩機,一旦發(fā)動,就已經(jīng)主宰了榮譽或恥辱,君子的言論與行為,足以動搖天地,怎么能夠不謹慎呢?(參見孫振聲:《白話易經(jīng)》)
儒家教義,向來把“慎言”作為一種美德來倡導。一部《論語》,反復強調(diào)“慎言”,并將其作為君子的衡量標準之一。諸如: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墩撜Z·里仁》)“訥于言”就是少說,“敏于行”就是多做,亦即少說多做。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墩撜Z·里仁》)孔子說:古人的話不輕易說出口,是怕因為自己做不到而羞恥。慎言的根本原因是“信”——即說到一定做到。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保ā墩撜Z·陽貨》)孔子說: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傳播,這不是道德的行為。對各類流言蜚語不信不傳,是君子之德。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保ā墩撜Z·季氏》)意思是說:陪伴在君子旁邊,要注意不要犯三種錯誤:談話時還沒輪到你,你就搶著說話,這是’躁’;輪到你時,你卻不說,這是’隱’;不看臉色而貿(mào)然說話,這就是’瞽’。
子曰:“辭達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說:言辭只要能夠表達意思就可以了??鬃右恢狈磳η裳裕@是對于說話多少的標準。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論語·顏淵》)這段對話的意思是: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不要隨隨便便說話?!彼抉R牛又問:“不隨便說話,就是仁了嗎?”孔子答道:“這事做起來很困難,說起話來能不慎重嗎?”由此看來,孔子對夸夸其談的人顯然是不喜歡的,所以“慎言”總是被強調(diào)為仁者的特質(zhì)之一。(參見錢寧《新論語》)
孔子所以強調(diào)君子“慎言”,愚以為至少有兩個意思:一、少說話,言多必失;二,說話要有分寸,不可信口開河。即一言可致興喪之謂也。
當今盛世,民主空氣日濃,學術氣氛日厚,然每見某些好為大言者,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家國大事,妄自評議,古今中外無所不知,天上地下無所不曉,似乎天下間唯他得到了真理一般。其實所言皆淺薄語也。
《群書治要》引桓譚《新論》曰:“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眾多。出一美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丑事而萬民違之,可不慎乎?”
明陳繼儒云:“余聞之師云:未讀盡天下書,不敢輕議古人。然余謂:真能讀盡天下書,益知古人不可輕議?!保ā蹲x書鏡》)
清人章學誠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身之所處,固有榮辱、顯隱、屈伸、憂樂之不齊,而言之有所為而言者,雖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謂,況生千古以后乎!”(《文史通義·文德》)
三十年代的老宣指出:“人所以好多言,全是起于自以學識道德高于別人。殊不知這種行為最容易顯示自己的淺陋?!保ā秮y語全書》)所以他告誡道:“未讀透中國的古書,不配批評中國的古書。未深知外國人的優(yōu)點,不配仿學外國人?!薄澳阆葘⒐艜攀纷x通透了,然后再評議古人。你先將時人時事察清楚了,然后再附合今人。你先將中國人的風俗人情認明白了,然后再追隨在外國人的屁股后邊跑?!保ā墩撁駠幕罚┪嶂^老宣此語當為至理名言。
其實,“慎言”作為君子修身免禍的一種智慧,古今中外許多賢哲多有教誨。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記載有鐘會母親教子的故事。曰:“每讀易,孔子說’鳴鶴在陰’’勞謙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戶庭’之義,每使會反復讀之,曰:’《易》三百余爻,仲尼特說此者,以謙恭慎密,樞機之發(fā),行己至要,榮身所由故也,順斯術以往,足為君子矣?!贝酥小傍Q鶴在陰”“勞謙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戶庭”四句,分別為《易經(jīng)》中解釋“中孚”“謙”“大過”“節(jié)”四卦的爻辭或象傳中的句子??傮w意思是說,作為君子,只要心中有誠信,即使遠離也會產(chǎn)生影響;人能做到居功而不驕,便會有好的結果;君子行為謹慎,便不會有差錯;君子應做到慎密之致,守口如瓶,切忌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以免惹禍上身。鐘會母親要求鐘會反復誦讀并領悟這些爻辭蘊含的意義,并告誡鐘會說:這些原則至關重要,關系一身榮辱,只要切實施行,便是一個君子了。
明人季汝虞曰:“多言最使人心志蕩流,而氣亦損。寡言不惟養(yǎng)德,又能氣充,夢寐亦安,免悔免禍,亦從此得?!保ā豆沤裨娫挕肪硭模?/p>
近人歸終居士說:“俗云:’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钏米诳诓徽撊诉^,張韓撰《不用舌論》,蓋有見于此,三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也。”(《意氣譜——反菜根譚》)
查斯菲德公爵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得更為淺顯明了:“盡可能使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但千萬別讓對方察覺到此一事實?!保ㄒ娍突骸度诵缘娜觞c》)西哲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對天下事都一無所知?!?/p>
唐朝曾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的姚崇,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與品格,被毛澤東推許為“大政治家、唯物論者”。他有一篇《口箴》,可以看做是對孔子關于君子“慎言”涵義的概括與說明。
君子欲吶,吉人寡辭。利口作戒,長舌為詩。斯言不善,千里違之。勿謂可復,駟馬難追。惟靜惟默,澄神之極。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聲繁則淫,音希則大。室本無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時者首。無掉爾舌,以速爾咎。無易爾言,亦孔之丑。欽之謹之,可大可久。欽之伊何,三緘其口。勉哉夫子,行矣勉旃。書之屋壁,以代韋弦。
2013.02
(本文原載于《桃花源》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