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關愛胖子協會會長。今天想從藝術史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如懿傳》。
《如懿傳》自開播以來雖褒貶不一,但其中的場景布置以及演員服飾一直飽受好評。比如周迅在劇中前幾集的裝扮在當今觀眾的角度看起來雖然看上去“雷人”,卻是取自歷史文獻、有道可循。
今天我們要聊的主角是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作為貫穿全劇的一個配角,他在劇中的角色比較符合史實的。
這位從意大利遠道而來的傳教士,從康熙五十四年(1715)就擔任宮廷畫師,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離世。在如意館任職的這五十多年的時間里,郎世寧對清朝乃至后世中國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看來,其中之一就是將西方的寫實主義(realism)與中國傳統的工筆畫相結合。
Jesus and theSamaritan Woman,Giuseppe Castiglione,Oils on canvas
這幅在熱那亞耶穌會修道院(JesuitCollege atGenoa)的早期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先驅們對這位將要遠渡重洋的年輕人的影響。郎世寧筆下的耶穌身穿明艷的緹香紅,正與一位賽瑪利亞婦人交談。和同時期歐洲畫作風格一樣,這幅作品也強調明暗對比(Chiaroscuro)。
暈涂法(Sfumato)的運用也是當時歐洲繪畫的特點之一。
在郎世寧的畫中,我們能輕易分辨近處大理石的紋路,但遠處云朵之間的交界線卻難以分明。
郎世寧在中國早期的畫作明顯展現出他在意大利學習的痕跡。在《如懿傳》第五集里出現了的《聚瑞圖》(Gatheringof Auspicious Signs)是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的代表作之一。
清郎世寧《聚瑞圖》,軸絹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
蓮花、蓮蓬并蒂而生,與雙穗禾谷一起被安置在一尊青瓷玄紋瓶內。郎世寧將歐洲畫法運用于祥瑞題材之中。畫中的荷葉是那么栩栩如生,甚至其中一片的邊緣有些枯黃,好像和現實生活中會看到的一樣,并不完美。
這位西洋宮廷畫家雖減弱了明暗對比法的運用,但這種來自歐洲的方法使得這幅普通的靜物畫脫穎而出。
但我們今天重點要聊的不是郎世寧的畫技,而是《如懿傳》。郎世寧第一次出場就和他的代表作同框,乍一看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深想一些,這幅畫的展現方式很可能并不應該是《如懿傳》中那樣的。
第一,畫作年代有誤。《聚瑞圖》是已知郎世寧最早的作品。以上的附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版本,另一幅藏于上海博物館。現存的兩幅《聚瑞圖》都于雍正元年所畫。而《如懿傳》講述的是嬛嬛兒子,也就是乾隆,時期的故事。《聚瑞圖》在此時早已完成,也應該按照當時的習慣,被裝裱好以后收藏起來,而不是在畫架上從雍正王朝放到乾隆盛世。
第二,材質(medium)有出入。在歷史上,這幅畫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絹本立軸(inkand colors onsilk),并非意大利巴洛克時期流行的帆布(canvas)。但電視劇里呈現出來的卻與之相反:本身是卷軸畫的《聚瑞圖》能如帆布畫一樣,被放在了畫架上。
《如懿傳》的另一個場景也很值得推敲:一幅在龍椅后的金屬壁畫。
圖中作為裝飾的地圖壁畫取自歷史上的《坤輿全圖》,是清佛蘭德斯(Flemish)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于1674年參考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的《萬國圖志》修改而成。
這幅現藏于河北大學圖書館的世界地圖繪制了亞、歐、非、美以及南極五大洲并且按照西方制圖傳統,添加文字和圖像描述。雖然這電視劇中展現的地圖從尺寸上基本符合史實(凈尺寸174x404 cm),但在材質上出入很大。歷史上南懷仁的世界地圖是木板印刷。換句話說,《坤輿全圖》應該是木板雕刻印刷品,而并不是金屬雕刻壁畫。
看到這些名畫出現在銀幕上,會長在對祖國影視創作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絲擔憂。通過《如懿傳》更多觀眾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作為知識普及自然是件好事。然而電視劇中所展示的畫作與史實有所出入,這種差距從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大眾。
既然這部劇的美術囊括了這些藝術作品,最主要的意圖就是想為觀眾還原一個真實的乾隆宮廷。但這些錯誤的表現形式與其初衷背道而馳。原本應該是卷軸質地的畫卻展現在了畫架上,北宋末代皇帝的丹青被復刻成了慈寧宮的壁畫。看似每個場景都精心布置,其實經不起仔細推敲。對于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這部劇的劇組可能算是用心,但某一天真的在遼寧省博物館見到了《瑞鶴圖》真跡時,心里不會有一絲疑惑:為什么慈寧宮的壁畫會是北宋末代皇帝所做?還那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