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標志性的心理分析模型
內在冰山,這是一個隱喻的說法。是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里面一個標志性的心理分析模型。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內在”。簡單的說,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行為后面,其深層的東西是什么!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過來訪者的表面行為,去探索來訪者的內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有關薩提亞冰山模式的不同表述:
A.薩提亞模式中的個人冰山理論的隱喻:
1.行為----應對模式
2.感受-----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痛,恐懼,悲傷
3.對感受的感受---自我價值
4.觀點---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5.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
7.我是-------------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一般來說,我們看見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為的呈現.
B .薩提亞模式中的個人冰山理論的隱喻:
1.行為----應對模式
行為位于冰山的頂端,常常是別人唯一能看見的部分,我采取的行為是應對的外在表現。我可能說:“這是你的錯”(指責),或說“這是我的錯”(討好),或是在傷心的時候微笑,眼中含著眼淚時說我很快樂。如果我能全然接觸和接納自己,相信所有感受和回應都是可接納的,就會有一致性的行為,我的看、聽、言、行都會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進行。
2。感受-----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痛,恐懼,悲傷
感受是普遍的人列情感經驗,比如愛、生氣、害怕、輕視、疼惜和嫉妒等。在個人身上會引發這些感受的因素,則因不同的人、家庭或文化而異。我們必須接納人類感受的全部范疇,而不是認為只有某些感受是可接納的。如果切斷、掩蓋或否認某些感受,這些感受常常會以身體或心理的癥狀表現出來。一致性就是接納、擁有和掌管我們的感受。
3。對感受的感受----自我價值
當我們體驗到某種特別的感受,比如生氣或者嫉妒,通常會根據自己學到的規條是否接納這種感受而產生反應,這會影響目前正在發生的感受是否被自己接納。我們也許被教導生氣是不好的,所以在生氣時,會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種感受,這種想法進而產生另一種感受,比如對原有的感受感到羞愧。
關于感受而產生的感受是覺得自己不好,規條不準我們如實接納感受,必須加以否認。如果害怕失去別人的愛或接納,我們可能壓抑自己的生氣,假裝它不存在,這種反應與真實感受是不一致的。不但不會促使我們獲得想要的接納,反而會妨礙我們與別人的連結,因為我們的感受與言行并不吻合。
4。觀點----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觀點是基于現在和過去經驗的結合,不只是根據此刻所見所聞的事實,也受到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期待與渴望的影響。例如,有個小孩知道父母不曾擁抱她,將之解釋為自己不被愛或不值得愛;或是發現學校其他同學對她不好,欺負她,她的解釋可能是自己很笨或不受歡迎。這種解釋會影響她的自我價值感,以及她對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5。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
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是根據渴望而來的。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但期待卻因人而異。每一個小孩都想被愛(渴望),但小孩如何“知道”自己被愛,卻是各自不同。例如,有的小孩透過擁抱,知道自己被愛,有些人則透過玩耍或談話。有些小孩會因為自己獨特的期待沒有被滿足,而認為自己不被愛。處理“未滿足的期待”,是薩提亞助人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當我一致性地接納自己的期待,就會很實際地保留現在可能實現的期待,放下不符合現實的期待,邁向實際可行的方向,而不會緊抓著未滿足的期待,指責別人沒有實現我的期待。
6。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
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不論是什么種族、文化、宗教、性別或膚色,所有人都想被愛、被重視、被接納、被團體納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嬰兒就渴望被愛,到九十歲時亦然,這是所有人持續一生的過程。因為這些渴望,我們發展出幾種溝通方式,表現出來的形式可能是得到接納或不被接納的行為。為了得到別人的重視,我們可能討好或控制他人。當普世皆同的渴望未被滿足時,就很難與他人連結,或者連結不穩固。
如果我是一致的人,我會接納自己的渴望,例如,如果我渴望獨立,一致就是接納渴望,并引導我的行為去得到獨立。
7。我是----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冰山的核心或基礎就是靈性自我,它是人的“我是”,決定我們與自己和世界的關系,但常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目標是與它連結,發現我們本然的面貌,以及我們最深切想要的是什么。我們需要學習去認識和重視自己,才能夠重視別人。學習接納和重視自己時,就發展出自我價值感。
C .
冰山模式中行為再往下一層就是感受層面。薩提亞曾說,感受是屬于我們的,我們都擁有感受。它包括喜悅、興奮、憤怒、恐懼、著迷、悲傷等。感受與觀點、期待等冰山層面的其它內容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習以感受為信號來探索自己內在的冰山。當我們內在產生一個期待的時候,如期待父母和善地對待我的時候,可能就會產生一種感受。當這個期待沒有被滿足,我們會感受到失望,失望積蓄下來可能就會變成憤怒;當期待被滿足了以后,我們會感受到幸福和溫暖等。薩提亞很好地運用了感受,她把感受作為一種人類內在的能量,然后學習如何轉化這種能量,讓它變為生產力和推動力。
感受的下一層是觀點,觀點是我們內在中非常豐富的內容,它包括人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家庭規則、在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及其內化等。觀點層面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種信念。有時我們被非理性的信念困住,就會產生負面的感受,人的狀態就會變得沒有生命力。理性的信念有這樣一些特點:它是有希望、高耐挫力、可接受的;非理性的信念一般是強迫性、可怕、低忍受力和自責的。我們應多接觸理性的信念,提升自己的內在成熟度,以便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觀點的下一層就是期待。期待包括他人對我們的期待、我們自己對自身的期待和我們對他人的期待三種。
再往冰山的更深層探索就是渴望層面,渴望是普遍性的,不因為性別、年齡、人種等差異而不同,它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包括愛、被愛、接納、認可、肯定、有價值、尊重、自由、歸屬等。這些都是薩提亞所談到關于人性層面的一些需要,不論是呱呱墜地的嬰兒還是已經成熟的成年人,抑或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些都是其內心的渴望。
冰山的最下面一層是自己,自己是我們內在的生命力,是我們作為人類內在的核心,是我們成長的資源所在(內在小孩的層面)。在跟自己有聯結時,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生命力、狀態高昂。每個人都有跟自己聯結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就要學習如何更好地跟自己聯結.
D . 個人內在冰山共分成六個層次,依次是:行為,感受,想法,期待,渴望,本性。逐步深入!當我們看待一個人的行為時,就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同時看到導演這一切后面的心理需求與成因。我們來看看每層的意思:
行為:應對模式,就是我們五官所直接接收到的,來自他人和環境的信息(行動、故事內容),如一個人在憤怒地叫罵,一個人在開心地數錢,一個人在靜靜地讀書等等。一上班,發現自己的電腦被打開了,桌面上放著一些陌生的文件
感受:即應對方式,就是行為帶給我們內心的(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害、恐懼、憂傷、悲傷等等 )感受,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反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我們內在實實在在地發生著。如抬頭看到一群大雁飛過,我們心底可能會泛起一種悵然若失的淡淡憂愁,或許是首次看到大雁心理的驚喜,或許是漂泊異鄉有家難回的深切悲痛……。 頓時,我內心很憤怒(感受),然后大聲地說:誰動了我的電腦(行為)!!!
想法:即觀點或對感受的感受(關于感受的決定),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系統(信念、假設、思考,想法,預設立場、主觀現實、認知,價值觀),就是制造感受后面的那個腳本。看到大雁,我感到悲痛,可能內在的想法是:我應該屬于祖國!人老了,就應該回到故土。看到大雁開心,其內在想法可能是:大雁原來是這么美麗的啊,大雁真是好團隊的典范啊! 我認為,在沒有經過我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得打開我的電腦操作。我個人必須對電腦中所有公司機密負責任(想法)。
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就是一種具體的需求。如:我需要回到家鄉!我需要在事業上盡快有所成就! 有人如果要用我電腦,必須事先得到我的許可(期待)。
渴望:被愛、被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人類共有的: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意義、自由)。這是一種深層的共性需求與期待。如需要被愛,接納,理解,安全,贊美,肯定,尊重、重視等等。是人類成長過程中,所渴求的共同的心理營養。重點來自于小時候來自我們父母的給予。我感覺到被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我才有一種安全感(渴望)。
本性:自己:我是誰---------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一種生命的真實狀態。我們在情感上完全活在當下;能完整地兼顧我、他、情境中;能讓生命力根據自然狀態下不斷成長。內心充滿了喜樂與意義感。同時,有能很順暢地和任何人鏈接。在我發現電腦被人打開那一刻,我是很低能量的。自我價值感在那一刻受到嚴厲地沖擊(本性)
層層深入,后者制衡前者。在此,我們不妨舉例來理解這個模型:
一上班,發現自己的電腦被打開了,桌面上放著一些陌生的文件。頓時,我內心很憤怒(感受),然后大聲地說:誰動了我的電腦(行為)!!!
我認為,在沒有經過我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得打開我的電腦操作。我個人必須對電腦中所有公司機密負責任(想法)。所以,有人如果要用我電腦,必須事先得到我的許可(期待)。這樣,我才感覺到被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我才有一種安全感(渴望)。在我發現電腦被人打開那一刻,我是很低能量的。自我價值感在那一刻受到嚴厲地沖擊(本性)。這就是一座個人內在“冰山”!再舉一例:
下班了,丈夫回來,興沖沖地告訴妻子:老婆,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啊!我升職加薪了,怎么樣?!
作為妻子,您看到丈夫在呈現一座怎樣的“內在冰山”呢?丈夫興沖沖地的行為言語后面,其感受是興奮和開心。其想法是:升職意味著我事業的進步,我能力的體現。其期待是:我要和家人分享這一喜悅,讓他們也高興。其渴望是:渴望得到家人的認可和贊美。那一刻丈夫呈現了一種高能量的生命狀態。自我價值迅速提升!
太太們,你看懂了嗎?!相信不學任何心理學課程,僅憑一點生活經驗就知道對方在期待妻子怎么說!丈夫無非期待妻子說:你真棒!你是我的驕傲!看到你取得的成績,我們全家都感到高興!
如果能這樣,關系一定甜蜜蜜!只是,每個妻子都能說出口嗎?都愿意這樣說嗎?如果不能:妻子的內在冰山又是怎樣的?如果不愿說-行為,您內在的想法是什么?或許是:
大老爺們,這點成績就把你高興成這樣,都不看看您多大年紀了,老王老趙比你年輕五歲,做處長都三年了……感受
你以前不肯定我,我為什么要肯定你呢!再肯定你,你就翹到天上去了!想法
您的期待是什么?或許是:丈夫你快點發達!老公我也需要你肯定,需要您主動肯定我!
作為妻子,您的渴望也是需要丈夫的贊美和認同。但以前沒有得到滿足,于是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愛理不理,或者毫無反應,或者冷嘲熱諷。只是這樣,會有好的關系嗎?如果您對老公的冰山視而不見,對自己冰山懵然不知。關系就漸行漸遠了……
任何沖突都是兩座“冰山”的劇烈撞擊的結果;所有親密都是兩座“冰山”和諧共舞的杰作。從薩提亞一致性溝通理論中,我們該如何共舞呢?!
“老公,當我聽到你告訴我們這樣好的消息時,我真的很為你高興!也為你能夠第一時間和我們分享而欣慰,相信爸爸媽媽聽到你事業的進步也會為你而驕傲。同時,我還希望您能多肯定我,因為您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您的肯定會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如果能夠這樣,我們的關系會比現在更好,我們會更幸福。”
痛苦與沖突
薩提亞模式的個人冰山隱喻理論 認為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么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的根源問題。而一個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們沒有能夠一致性地表達自己。就是說(借用學員張老師的話)這七個因素中的某個和某些因素之間產生了混亂,所以就產生了痛苦。
分析這個“一致性溝通”,是兼顧到“我,你,環境”三者的整體平衡。兼顧到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一種讓雙方都能感覺到友好,接納和滋養的溝通方式,一種能讓大家都能感受到愛和尊重的溝通方式。薩提亞一致性溝通,幫助無數人化解了無數的沖突,維持了無數值得維系的關系,或許這也是薩提亞粉絲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薩提亞技巧,如何一致性溝通
我們來練習如何一致的回應,以下是一個日常生活情景,
背景:大街上,甲急匆匆地走路,撞痛了乙,乙可以選擇以下四種應對姿態:
一.乙指著甲(氣憤地指責):“怎么搞的,走路都不會啊,沒長眼睛是不是?”
二.乙看著甲(謙卑地討好):“對不起請原諒,我沒關系沒關系,你沒事兒吧?”
三.乙看著甲(超理性的講理):“知道為什么撞到我嗎?以后趕路要看清楚前后左右是否有人,提前預防,還要注意紅綠燈,人行橫道線,要靠左邊走,遵守交通規則,聽從交警指揮,這樣才不會撞到人。明白了沒有?”
四.乙看著甲(恍惚地打岔):“哎喲--咦,你的發型不錯啊,很有點特別,告訴我在哪家發廊理的?”
如果用一致的方式回應,你會如何說或做呢?
你可以試試:
五.乙直視甲(真實地一致性的應對):“你撞了我,我感到很痛,你是否有注意到?...”
根據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進行表達,同時感受對方的情緒和回應...若你是乙,你會如何一致性應對,或你認為的最好應對方式?
當我們決定做出一致性回應的時候,我們想到的不是去贏過(戰勝)別人;不是去控制他人或情境;不是保衛我們自己,或忽視他人的存在。
選擇的一致性意味著我們選擇成為真實的自己,選擇與他人進行接觸溝通,并與他們建立直接而非隱晦的聯系。我們希望能夠站在一個既考慮自己,又關照他人,同時也充分意識到當前情境的角度上,對問題做出反應。在薩堤亞模式中,有創造力、自信、負責任、接納的應對姿勢是一致。
學習一致性的溝通就是學習同時關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適合的回應:首先,當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內在在發生什么?其次,你周圍的現實環境是什么?你與環境的關系如何?再次,對方的心情如何?對外界是否有興趣?什么時候會開始自我防衛?最后,有意識地去選擇你的行動和回應。
通過不斷的練習如何一致地回應,我們就能慢慢學會一致性的回應和溝通。這個方法并不復雜,我們或許同樣面臨那個問題:我愿意嗎?我說得出口嗎?我內心的反對的聲音為何那么強烈?!我又該如何去除?!這里就涉及到我們個人內在的自我價值,涉及到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積壓的無數的傷痛和情緒是否得到處理。我們的自我價值是否讓我們有力量去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和害怕!(如果力量不夠,我們自己要扮演自己的“理想父母”,去滿足童年未能滿足的“心理營養”,心靈的強大才讓我們無所畏懼,坦然面對才能讓我們一次一次超越。)
在工作中,在人際關系中,這種表達也能讓我們贏得同事、合作伙伴的心,讓大家能夠求同存異,凝聚一起做成一番事業,這是現代經營者最重要的才能之一。如:兄弟,我們一起創業這么多年。現在企業發展到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階段,我注意到你現在開始用更多的時間花在打麻將上,用在學習和業務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內心有一種擔心,擔心企業的發展會受到影響。也有一種害怕,害怕我們之間的關系會越走越遠!你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是一起打拼的生死弟兄。我很在乎和您的關系,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哪些地方沒有做好令到你這樣。我無法想象沒有你的日子,我會怎么帶領這個企業往前走!希望您能夠告訴我發生什么,我能為你做點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您的拍檔能夠如此和你說話,坦誠地談論你們之間的關系,你聽了會有什么感受?您是否有一種深深的感動從內心升起?您是否感受到一份溫暖而有力內在支持!?您是否感覺到一份真誠的尊重和認可?您愿意打開心扉來深入地交流嗎?
冰山理論應用的訓練方法
冰山理論應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7張紙依次寫下那些根源問題。然后依次擺在地上,
先讓訪客站在“個人行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讓他清晰地感覺到目前困繞自己的問題;
讓他走到“感受”上,問他這樣做有什么感受;
達到目的后再讓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問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步驟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終要走到“自己”上,明白我是誰。
這個過程的精妙之處是能讓人在了解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然后根據自己到底是誰做出選擇。在學習中,我也走了某個困擾自己問題的冰山里程。等站在“自己”上的時候,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要干什么了,因為我知道我是誰。
薩提亞咨詢師運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對來訪者進行簡單的訪問
來:昨晚我睡覺的時候,腦袋里出現了一個意象,感覺有一個人在挖坑,想要把我活埋了。
咨:嗯,然后呢?
來:我就問他為什么這樣。好像他沒有說,但是我后來一反思,就覺得自己不就是一個死人了嗎?
咨:為什么覺得自己是一個死人呢?
來:因為自己缺少行動,雖然腦袋一直在不斷的轉,靈感也不斷的涌現,但是卻沒有身體力行,或者說是把這些轉化為行動力!這樣的舉動,不就是說我的身體其實已經完全可以不用了,只需要保留一個靈魂就可以了嗎?!所以我知道了那個意象的出現是在警示我這一點。人不僅僅是靠精神活著,而且軀體也要活著!軀體活著的證據就是行動,動起來!
咨:嗯,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想法嗎?
來:我在想這種情況已經困擾我很久了。我需要改變自己!
咨:改變自己的前提是了解。那么,讓我們好好的看一下,這個不愿行動的行為是怎么造成的,好嗎?
來:好的。
咨:你能想起的和這個行為有關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來:以前母親讓我做一些事情,我就不愿意做,動作很慢,拖沓。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么的,就是不愿意。
咨:這樣的事情多嗎?
來:是的,你一說,我就想起了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很多。也是我剛才能想起的最早的事情。
咨:你不愿意做,肯定有你的理由。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情景嗎?
來:嗯。當時我母親用的是那種很難看的表情,說話特別不好聽。加上平時對母親很不滿意,所以她說啥都特別反感。
咨:你能演示一下你們之間的應對方式嗎?
來:行。我母親是那種指責類型的,我呢?我也不知道,算是回避類型吧。不過根據薩提亞總結出來的那幾種,我想想。我不知道屬于什么。
咨:嗯,現在你回頭看,你覺得你身上有你母親這種指責的特質嗎?
來:剛才我也想到這個問題了。是有。前些年,這種特質展露得比較明顯。
咨:你給我的感覺,你有一點討好者的類型。你會對你母親的要求是“不”嗎?
來:當面不會,但是我會用行動表現出來我的不滿。我不會對別人說“不”,到現在也是這樣。但是如果不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會用拖延來表示。
咨:我理解。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我們的身體已經長大了,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應對事情的方式來停留在小時候的狀態。你對此有感觸嗎?
來:嗯,是的。可能是當時對母親的那種行為有太多的不滿,積壓在心里面,讓我的行動能力大打折扣。
咨:好的,讓我們回到當時的那個情景,來化解那份積壓已久的心結,好嗎?
來:嗯。我母親用的是指責的方式,我的心理不舒服,很難受。于是我選擇了拖延的方式來表達我對此的不滿。
咨: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
來:不滿,委屈。為什么要我去拿?!為什么要板著臉讓我去拿?我動作慢了還責怪我,說著那些難聽的話。
咨:你對此有憤怒嗎?
來:有。是很憤怒。憤怒是外在的,其實委屈才是內在的。委屈占絕大部分。
咨:你憤怒的是母親為什么這樣對你,是嗎?
來:是的。同時我也對母親這樣對我的方式感到很委屈,我并沒有做錯什么事情啊!為什么要板著臉對我,為什么要用這么難聽的語氣來吩咐我?
咨:你對此的感受是少部分的憤怒和大部分的委屈,那么,你當時是怎么想的?
來:剛才我已經說了。我并沒有做錯什么事情,為什么我母親要這樣板著臉對我,為什么說話這樣難聽?
咨:你期望她怎么對你?
來:我期望她對我溫柔一些,說話的時候柔和一些,有一個笑臉對我。
咨:你的渴望是什么?
來:我渴望得到一份溫暖的愛,一份帶著笑容的關心。我渴望得到母親的愛,得到母親對我的關心。
咨:嗯。感受一下當時那個時候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來:呆立在原地,動彈不得,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差不多10歲左右的模樣。
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學習和成長,你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些什么嗎?
來:二娃,我是現在的你,我是從你過來的,我能體會到當時你的那些委屈和無助。我還能記起那個時候就感覺到很委屈,很想哭鼻子,滿肚子的委屈,滿肚子的難受。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說,該對誰說。真的很委屈很難受,這樣的情況憋了好多年,差不多有20年啊。真的好難受,好委屈。讓我動彈不得,讓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現在甚至能夠看到自己身體里面的那些強烈的壓抑的情緒。當我把當時自己的肚子打開時,本想讓這些情緒釋放掉,但是好像都沒有走。為什么它們還要在我的身體里停留?
咨:為什么?你問一下。
來:我問了,它們告訴我,我并沒有真正去理解它們,尊重它們。它們說,既然能看見它們了,為什么不好好的去看一下它們,撫摸一下它們,反而這么急迫的趕它們走?!!它們也很委屈。
咨:你愿意去看它們,體會它們嗎?它們也和你一樣,需要接納。
來:它們好多,在我的胸腔里面。仿佛到處都是,又仿佛哪都沒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了。當它們有形象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它們很使勁的貼在我的胸腔內壁,就如一個在懸崖半壁的人,使勁的抓著救命的東西。它們感覺也很委屈,甚至無助。它們在指責我。
咨:是什么樣的感受讓它們對你進行指責?它們的指責是想告訴你什么?
來:我感覺到是對自己的憤怒。我為什么要這樣?我為什么會這樣?我完全可以幫助我自己,我完全可以改變我自己!它們在告訴我去做,去做!行動!我完全可以行動起來的!它們告訴我,以前對母親的那些拖延的情緒其實早已經沒有了,而我卻還用消失的這些拖延情緒做借口。它們是憤怒,對我不滿的情緒。所以剛開始不愿走。我知道了。謝謝它們。
咨:嗯。好的,今天咨詢就到此為止。
來:好的。
人的意識是被潛意識左右的
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潛意識也是用冰山來比喻的,認為人的意識是被潛意識左右的;管理學中也有冰山理論,它認為浮在表面的問題的背后都有更深的問題需要挖掘。但是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它把這些根源問題又給細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產生每個問題的較深層問題,如同是樓梯一樣,它能讓你沿著這樓梯找到你問題的答案。當然走這些樓梯的步驟也靈活的,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邁一步還是幾步。這點又讓我想起管理學中的“六次追問”,用六次的追問來發現問題的根源。原來學問是如此的互通,他們應該有共同的根源,這大概就是哲學了吧。
宇宙中的這種“共性”在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渴望”里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有意義、自由的等等。也就是說在本質上人們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現出來的差異卻很大。如同是水,加點酒精就是酒、加點糖精就是糖水、加點醋精就是醋……。這種本質上的共性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也是薩提亞家庭重塑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