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二語言習得論?
幼兒的語言學習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學得(Learning)和習得(Acquisition)。
學得是有意識的學習,即像小朋友在學校被老師教授英語,背誦詞匯和語法,讓第二語言記憶式的存在孩子的頭腦中。
習得是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際實踐 ,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 。比如小朋友剛一出生就移民到了國外,每天處在英語的自然交際環境中,他便會習得第二語言。
第二語言習得注重的是環境和關鍵期(也稱敏感期)。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在6歲以前,每天都能在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統的指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會逐步減弱。因此,早期浸入式教學活動能使幼兒在語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認知能力習得第二語言。
1關鍵期的重要性
Patricia Kuhl教授——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副主任、言語聽覺學教授,曾在Ted上做過一次演講,名叫: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演講中,Patricia Kuhl教授向我們展示了一組真實數據,如下:
從圖中清晰可見,1歲前的嬰兒是“世界公民”,語言天分極高,能輕松分辨世界各種語言的發音。
Kuhl教授講述了一個實驗,讓兩個6個月大西雅圖的寶寶在臺灣學習普通話,2個月后,他們的語言能力與在普通話環境下的寶寶水平相似。這個實驗表明,1歲前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一個新語言時,大腦有能力進行語音統計。
但是,從7歲開始,孩子的這套語言系統便會呈下降趨勢。
Kuhl教授的另一個實驗也相當有趣,她分別給美國部分0-7歲的孩子以及7歲以后的孩子聽漢語和韓語,發現0-7歲的孩子既能分辨出漢語的四個聲調,也能分辨出韓語的元音輔音和收音,而美國7歲以后的孩子聽漢語和韓語,只能辨別出與自己母語中發音不同的音。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對于年齡在0-6歲的孩子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還有我們熟知的中美外交的“活化石”——基辛格,他12歲從德國移民來到美國,他的英語中帶著嚴重的德語口音,而僅僅年小他兩歲的弟弟的英語卻很純正,這恰恰證明了關鍵期的存在和對第二外語習得的重要性。
2關鍵期特點
1.大腦可塑性
0-6歲的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不僅發育的快,而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就是指先天可形成的結構或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可變性。這種可變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也就直接導致了幼兒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成效差距明顯。
2.普遍語法論
“普遍語法”是基因賦予的先天語言知識。
喬姆斯基認為 ,嬰兒天生就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 ,對他們的語言錯誤不需糾正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在生活實踐中自我糾正。
嬰幼兒在學習第二語言中是可以直接通過這種能力習得的,而成人幾乎喪失了這種能力,他們對于語言的認知已經有了母語的體系和模式,只能間接地通過母語對第二語言進行再學習,這大大影響了對語言的認識、形成和運用。
3.語言輸入與情感過濾假說
在關鍵期的第二語言輸入上是有相應條件的:
第二語言輸入數量越多,孩子吸收的內容和記憶越多。
第二語言輸入的范圍要是“可理解的” ,讓孩子學習的是相比自己水平略高的知識,才能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積極作用。
第二語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自然輸入,不以學習、記憶的強制灌輸方式。
作為家長要嚴格把關,篩選適合自己孩子學習的語言輸入,而不是看到什么就一竿子支給孩子,讓孩子“狼吞虎咽,消化不良”。
情感過濾假說認為,孩子的學習速度不同和水平差異是由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狀態決定的,這種情感決定著他們輸入的語言內容和接受程度,最終影響語言習得的效果。
不要給孩子過多以學習為目的的壓力,這種壓力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感,讓學習效果適得其反。家長要更注重孩子的身心,身心的健康是學習的基礎。
環境論
“環境論”認為對人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后天的經驗,第二語言習得取決于人們那種語言文化的接觸、適應、接受和趨同程度。
語言中蘊含著文化,處于關鍵期的幼兒,相比成人更易融入和適應到另一種文化中,而且更希望采取目的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所以,家長們無需擔心對母語的學習會削弱幼兒對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小朋友可以很好的學習、融合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碰撞會創造出新的文化形式,促進國家語言文化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3怎樣利用二語習得關鍵期
1.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
想要習得第二語言,就要創造出像母語一樣的語言環境,將語言融入生活,日常和孩子的簡單交流,用英語做一些趣味游戲互動調動孩子用第二外語的積極性。
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資源,陪孩子看一些英文動畫、繪本和兒歌等,讓孩子從視覺、聽覺、觸覺上感知、接受語言,浸入式學習效果更顯著。
2.興趣優先 建立自信
根據“情感過濾假說”,學習內在動機高,自信心強,焦慮感適度的學習者,受情感影響就小。
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情感過濾低的學習氛圍,在適合他的學習范圍內,根據他的興趣優先選擇,比如,孩子喜歡車,就給他看《超級飛俠》,喜歡恐龍,就給他看《霸王龍》,讓他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沒有心理抵抗情緒,才能輕松沒有壓力的學習。
同時,在適當的學習階段,我們也要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和獎勵,比如,聽完了兒歌,學會了自演自唱,家長便可以給個小紅花作為獎勵,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的動力。
3.不同階段不同教育
在教育的輸入上,家長的教育也要隨著孩子水平和能力的增長而調整,用不同時期孩子的敏感面作為教育方式,輔助第二語言習得。
像對1-5歲處于音樂敏感期的小朋友,就用音頻的方式給他輸入外語,對3-5歲繪畫敏感的小朋友,就用繪本的方式給他輸入,選擇適合小朋友特點的輸入方式,會大大增加輸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