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鉆石是天外來物,是天上掉下的“星星碎片、天神的眼淚”。其實鉆石的學名是寶石中的一種,礦物名稱為金剛石。
金剛石,英文為Diamond,源于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鉆石的化學成份有99.98%的碳。也就是說,鉆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結晶體。
一、鉆石為什么昂貴
鉆石之所以被人類稱之為“寶石之王”,并成為最昂貴的寶石品種,除與鉆石本身具有魅力的品質有關外,還與鉆石礦床的探測、加工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1、鉆石固有內在特征,魅力品質
作為寶石,必須具備美麗、耐久和稀少三大要素。鉆石是唯一一種集最高硬度,強折射率和高色散于一體的寶石品種,任何其它寶石品種都是不可比擬的。這樣的寶中之寶,稀中之罕,理所應當地成為貴中之最。
2、鉆石文化底蘊厚重,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鉆石一直被人類視為權力、威嚴、地位和富貴的象征。其堅不可摧、攻無不克、堅貞永恒和堅毅陽剛的品質,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它具有潛在的、巨大的文化價值。
3、鉆石礦床探尋艱難,耗資巨大
鉆石礦床的尋找,并不像傳說中的那樣,不小心摔一跤就能發現一個鉆石礦床。鉆石礦床的探尋往往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勞動,耗資巨大。如原蘇聯西伯利亞原生金剛石礦床的探尋,從1913年開始,歷經了18年的艱辛,才得以發現;博茨瓦納的“歐拉”原生礦床,耗資3200萬美元,歷經12年的奮斗才挖掘出來;近幾年,在加拿大西北部發現的金剛石原生礦床,則是經歷了幾代地質學家的艱苦努力,耗資至少達幾億美元才找到的。
4、鉆石礦床數量稀少,得之不易
世界鉆石礦床的數量,如果與鐵、銅和金礦數量相比的話,可以說是少得可憐,屈指可數。在開采出的鉆石中,平均只有20%達到寶石級,而其余80%只能用于工業。但這 20%寶石級鉆石的價值卻相當于80%工業鉆石的5倍之多。世界鉆石年產量約為10000萬克拉,寶石級約為1500萬克拉,而加工成鉆石的約為400萬克拉(相當于800千克)。 要得到1克拉(0.2克)已打磨好的鉆石,需要挖掘約250噸礦石。
5、鉆石開采規模浩大,難度極高
鉆石礦床的開采,可以說是一件規模巨大,卻又細心備至的工作。開采過程中,既需充分開采含有鉆石的礦石,又要謹小慎微,以確保礦石中鉆石原石顆粒完好無損。開采不當會導致經濟的巨大損失。不論是露天開采,還是地下挖掘,都是一項聲勢和場面浩大的工程,人力物力的投入是難以想象的。
6、鉆石加工程序復雜,費工費時
對開采出的礦石經精心破碎和分選后,并不像其它金屬礦床一樣,即可投入大批量的冶煉,而是要對每一粒鉆石毛坯進行逐粒精心細致的分析,才能確定下切磨方案,以確保其重量、凈度和款式。這往往需要對鉆石本身物理光學性質有充分了解、經驗相當豐富的人員來進行。一般步驟是:設計標線、劈鉆、鋸鉆、車鉆、磨鉆、清洗分級。而這每一步驟中還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小程序。每一小步都需要精湛的工藝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就拿世界之最的庫利南鉆石來說,原石重3106克拉,三個經驗豐富、技藝超群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共耗時8個月,才將它分割成4顆大鉆和101顆小鉆。有些世界著名鉆石的加工,往往僅設計都要花費幾個月,甚至1—2年的時間。
7、鉆石消費彌足珍貴,經歷繁多
據有人初步統計,一顆鉆石,從它的開采、分選、加工、分級、銷售,到最后賣到購買者手中,約涉及200多萬人,一枚鉆戒是天然造物主和200多萬人心血的結晶,鉆石的無比珍貴也就是在其中。
二、世界最大的10顆鉆石
1、“庫利南”(Cullinan)
1905年1月21日發現于南非普列米爾礦山。它純凈透明,帶有淡藍色調,重量為3106克拉。后來被加工成9粒大鉆石和96粒較小鉆石。其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第Ⅰ”,水滴形,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第二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第Ⅱ”,方形,64個面,重317.克拉,鑲在英帝國王冠上。
2、“布拉崗扎”(Braganza)
1725年發現,系巴西境內發現的最大鉆石。它近乎無色,僅帶有極輕微的黃色,重量為1680克拉。后來不知去向。有人懷疑,這顆鉆石后來可能經更權威的鑒定,發現它并不是鉆石,而是一顆黃玉。
3、一顆未予命名的大鉆石
1919年,在普列米爾礦山找到一顆重達1500克拉的寶石金剛石,顏色也和庫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認為它和庫利南是同一個大晶體破裂而成的,故沒有給這塊金剛石專門命名。
4、“尤里卡”(Eureke)
1893年,發現于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賈格斯豐坦鉆石礦。它光滑透明,呈藍白色,光澤極佳,是一顆質量上乘的鉆石。琢磨后最大的一顆重69.68克拉,被稱作“高貴無比”。
5、“塞拉里昂之星”(Star of Sierra Leone)
塞拉里昂的鉆石以品質佳,顆粒大,有良好的八面體晶形而著稱于世。塞拉里昂之星是1972年2月在揚格瑪的鉆石礦上發現的,重為968.9克拉,無色。
6、“科爾德曼.德迪奧斯”
是巴西在發現“布拉崗扎”之后所發現的最大的鉆石,重922.5克拉,具極佳的藍白色。
7、“庫稀努爾”(Kohinur)
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鉆石。相傳早在13世紀時發現于印度著名的古鉆石礦區——哥爾負達。原石重約800克拉,被稱為“庫稀努爾”。后被加工成橢圓形,重108.83克拉,無色(略帶灰),并更名為“光明之山”。
8、“大莫臥兒”(Great Mogul)
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鉆石之一。大約1630—1650年間發現于印度的可拉礦區,原石重787.5舊克拉,被加工成玫瑰花型,后來去向不明。
9、“沃耶河”(Weyie River)
1945年發現于塞拉里昂沃耶河谷砂礦中的大鉆石。原石重770克拉,近于無色,品質甚佳,后被切割加工成30顆琢形鉆石。最大者為31.35 克拉,被命名為“勝利鉆石”。
10、“金色紀念幣”(Golden Jubilee)
1986年發現于南非的普列米爾礦山。原石重755.50克拉,呈深金褐色,后來磨出了一顆545.67克拉的大鉆。這是目前最大的一顆琢型鉆石。該鉆石現被鑲嵌在泰王的權杖上。
三、鉆石與中國傳統文化
鉆石晶瑩剔透,光華閃爍,價值連城,但是很奇怪的是,它在中華古典文化中的地位似乎并不高,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少出現它的身影。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自古是一個崇尚玉、玩玉、賞玉的國度,任何其他種類的寶石都無法取代玉地位,鉆石自然也不例外。中國人重玉,除此外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這么重視這種石頭。西方人愛的是鉆石,不懂得玉的精神。
“玉”在中華詞匯中是最高級的形容、狀詞、尊稱、美號。 “玉”在華夏文化傳統中,人們的心中目中,總是代表一切最為美好的人、物、境。
世上寶石品種繁多,中華自古也有“七寶”之目。但有一點非常奇怪,西洋人更是加倍不解:西洋專重鉆石,以它為最美,最貴,中華卻獨不然。中華文化思想認為,石是無知覺的“死物”,玉卻是有靈性的“活物”。
至于鉆石,它根本不在中華文化的高境界中享有地位。直到近代,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交融,鉆石才日漸被人們認識,鉆石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世界著名鉆石
“庫利南”(Cullinan)(也稱“非洲之星”)
說起鉆石之王,“庫利南”(Cullinan)(也稱“非洲之星”)當之無愧。世界上最大的寶石金剛石名叫“庫利南” (Cullinan)的發現是相當偶然的。
1905年1月25日,南非(阿扎尼亞)的普列米爾礦山(亦稱總理礦),礦山的監督員佛烈德維爾,在礦場散步時,在夕陽的反射中發現一件閃光物體,起初他以為是掉在泥里的玻璃瓶,當他用手杖把它挑起、刮去泥土之后,他一下子驚呆了,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竟是一塊大如拳頭的寶石金剛石。由于他獲得奇寶,而得到了一萬美元的賞金。
“庫利南” (Cullinan)原石,在南非(阿扎尼亞)的普列米爾礦山礦場時拍攝
這塊金剛石的重量用當時的舊克拉單位(1克拉=205毫克)為 3024.75克拉。換算成現在通用的公制克拉(1克拉=200毫克)為3106克拉,即621.2克。體積約為5×6.5×l0cm,相當于一個成年男子的拳頭。它純凈透明,帶有淡藍色調,是最佳品級的寶石金剛石。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庫利南”。 “庫利南”是取自當時該礦總經理的名字。
庫利南不是一個完整的晶體,它只是一個大晶體的一部分碎塊。庫利南由于太大,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后由南非的德蘭士瓦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
南非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鉆石原礦,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當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在1907年12月9日,由于南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塊世界上最大的金剛石,英國政府用75萬美元買下。為祝賀英王愛德華七世的生日,大家一致認為應把它運往英國倫敦,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作為英王六十六歲的壽禮。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有關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最后,倫敦警察廳決定,最佳原則是“越簡單越安全”。大如茄子的鉆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一個月后出現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里。
1908年初,庫利南被送到當時琢磨鉆石最權威的城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交給約·阿斯查爾公司加工,加工費8萬英鎊。由于原石太大,須要事先按計劃打碎成若干小塊。打碎它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因為如果研究不夠或技術欠佳,這塊巨大的寶石就會被打碎成一堆沒有什么價值的小碎片。約·阿斯查爾公司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來研究庫利南,按它的大小和形狀造了一個玻璃模型,并設計了一套工具。先用這些工具對玻璃模型試驗,結果模型按照預想的要求被劈開。經過幾天休息之后,1908年2月10日下午,英王親自選定荷蘭著名鉆石分割專家約瑟菲赤兄弟二人負責分割。在分割現場有一顧問小組陪同,隨時研究變化情況,并請一位醫生和兩個護士現場保駕。假如他們的估計有絲毫偏差或用力不當或下錘角度錯誤,這塊金剛石可能會分裂成上萬粒碎石,那時分割專家的前途名望將就此終結。此時房內空氣十分緊張,將庫利南放在一個大鉗子里緊緊鉗住,然后將一根特制的鋼楔放在它上面預先磨出的槽中。分割專家將鋼刀鋒刃直插預先劃定的缺口處,舉起木錘猛力向刀背一擊,刀鋒斷了!巨鉆絲毫未裂,此時分割專家已是大汗淋漓了,但還算鎮靜。再舉木錘,此時緊張得連呼吸也感困難了,分割專家大力一錘打在了新換上的刀背上,鉆石按計劃完整地分割成三塊。此時分割專家也立即昏倒在地,以后又在醫院里休養了很長時間,才恢復了常態。
“庫利南”(Cullinan)全部非洲之星被英國王室擁有
庫利南被劈開后,于同年3月3日開始切磨,由三個熟練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琢磨了8個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鉆石和96粒小鉆石。這105粒鉆石總重量1063.65克拉,為庫利南原重量的34.25%。由此可知,金剛石在加工成鉆石后,重量損失很大。
“庫利南第Ⅰ”(Cullinan),53mm x 44mm x 29mm
九粒較大的鉆石中最大的一粒名叫“庫利南第Ⅰ”,也就是“非洲之星第Ⅰ”,重530.2克拉,為水滴形,琢磨了74個面。它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鉆石,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
“庫利南第Ⅱ”,也就是“非洲之星第Ⅱ”,重317.4克拉,外觀方形,磨有64個面。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鉆石,現鑲在英帝國王冠下方的正中。
“庫利南第Ⅲ”為梨形,重94.4克拉,鑲在英女王王冠的尖頂上。
“庫利南第Ⅳ”為方形,重63.6克拉,它是由分割專家把其中最小的一件鉆石分割為二,即“庫利南第Ⅲ”和“庫利南第Ⅳ”而成。它鑲飾在英女王王冠的邊上。
九顆鉆石余下的五顆是:第五顆為心形、重18.8克拉;第六顆為船尖形、重11.5克拉;第七顆為船尖形、重8.8克拉;第八顆為長方形、重6.8克拉;第九顆為梨形、重4.39克拉。另外尚有96顆小鉆石,已分散在世界各地共重8克拉。余下非常細小不能琢磨的碎石一堆、重9.5克拉。
由庫利南磨成的9粒大鉆,全部歸英國王室所有。其中“庫利南第Ⅰ”和“庫利南第Ⅳ”,曾被鑲在1911年制成的瑪麗王后的王冠上,后又取下歸王后收藏,現被珍藏于英國的白金漢宮,王冠上則用水晶的復制品代替。
14年之后的1919年、還是在同一座礦山,離找到“庫利南”金剛石不遠處,又找了一顆重1500克拉的不完整金剛石塊,按重量應居世界第二,是一定要單獨命名的,但人們對此塊金剛石的特征進行研究,根據它的晶體特征、裂開形狀等特點,認定它與1905年發現的“庫利南”同屬一塊晶體,只是裂開后“庫利南”被先發現而已,因而未再給它命名。也就是說,要是 “庫利南”沒有裂開的話,其總重量應在4606克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