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創造
歷史,還是人民創造
歷史”,是兩種
歷史觀,還是英雄即來自大眾,這本身乃偽命題?
若換到世界杯上,此命題即“是球星創造
歷史,還是球員創造
歷史”?
有幾屆世界杯有絕對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1978年肯佩斯、1982年羅西,集金球、金靴獎于一身,各自率奪冠;1986年馬拉多納、1994年羅馬里奧,捧金球、穿銀靴,帶隊登頂……
世界杯1970年開始設“金球獎”,但除肯佩斯、羅西外,再沒金球金靴一人雙肩挑者。而且,只有2002年一次最佳射手(羅納爾多8球)來自冠軍隊,余者金靴皆與奪冠無關,金球獎也6次(1974年克魯伊夫,1990年斯基拉奇,1998年羅納爾多,2002年卡恩,2006年齊達內,2010年弗蘭)與冠軍無關。
若從金靴進球數來看,大約有個進球越來越少的趨勢,但也忽多忽少的“打擺子”。1930年金靴得主、阿根廷的斯塔比爾進8球,但第一屆世界杯只有13隊參賽,只有小組第一出線,進決賽才有5場比賽;1934年16隊參賽,但卻是全淘汰賽制,意大利1/4決賽打平西班牙、再打附加賽多賽一場,最終金靴進球4個,意大利舒維奧、捷克斯洛伐克尼昂德利、法國科寧并列最佳射手;1938年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奧地利合并、阿根廷退賽、瑞典臨時替補,15隊參賽,全淘汰賽制。那是個大比分時代,巴西6比5勝波蘭、4比2勝瑞典,瑞典8比0勝古巴,匈牙利5比1勝瑞典,決賽意大利4比2勝匈牙利,巴西的里奧尼達斯進8球穿上金靴。
1950年巴西世界杯也只有13隊參加,小組第一出線再打單循環,巴西的阿德米爾進9球獲金靴獎,但巴西只踢了5場比賽;1954年16隊參賽,但小組兩種子隊間不比賽,進決賽最多只打6場比賽,匈牙利的柯奇士進11球成最佳射手;1958年賽制規范化,16隊參賽,小組循環、前2名出線淘汰賽。那是大比分時代的頂峰,西德3比1勝阿根廷,阿根廷3比1勝北愛爾蘭,捷克斯洛伐克6比1勝阿根廷,法國7比3勝巴拉圭,巴拉圭3比3平南斯拉夫,南斯拉夫3比2勝法國,匈牙利4比0勝墨西哥,法國4比0勝北愛爾蘭,巴西5比2勝法國,法國6比3勝西德,巴西5比2勝瑞典,最終法國人方丹創下單屆13球紀錄。
也許是物極必反,1962年智利世界杯金靴只4個進球,卻有6人并列,加林查、瓦瓦(巴西)、阿爾伯特(匈牙利)、伊萬諾夫(蘇聯)、杰爾科維奇(南斯拉夫)、桑切斯(智利)。1966、1970年世界杯仍處大比分時代末期,兩屆最佳射手葡萄牙的尤西比奧、西德的穆勒分別進9球、10球。
1974年世界杯以荷蘭隊全攻全守為標志,世界足球進入攻防更平衡時代,波蘭的拉托進7球奪走金靴。從1978年開始,一連6屆世界杯,金靴進球數皆“固定”在6個球上,直到2002年羅納爾多決賽對德國獨進2球,以進8球穿上金靴。2006年,德國的克洛澤進球5個奪走金靴。2010年,金靴獎被進5球的德國穆勒奪走,并列的有荷蘭的斯內德、西班牙的比利亞和烏拉圭的弗蘭。
世界杯由13、14隊參賽增加到32隊,由最多5場比賽增到7場,金靴進球數卻越來越少,金球獎也早早與金靴、甚至冠軍無關,已清晰表明世界足球已進入攻防更加平衡、各大洲球隊之間差距越來越小,世界杯正在從“球星創造
歷史”向“球員創造
歷史”過渡。四年前,西班牙奪冠的靈魂人物是中場的哈維和伊涅斯塔,但他倆與金球、金靴皆相隔甚遠。真正創造
歷史者不一定非是“最佳”、明星,更多“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更多的參與和創造
歷史,也是整個
歷史的趨勢。
巴西世界杯金球、金靴誰屬?若最后梅西、C羅、內馬爾、羅本、范佩西、穆勒……皆榜上無名,金靴進球數在5個之下,千萬別驚掉下巴。此非退步、乃進步,實為大勢之所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