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南朝樂府民歌
南朝樂府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歌、西曲兩類。吳歌今存326首,主要產生于長江下游以建業為中心的一帶地區。西曲今存142首,產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以江陵為中心的地區,及其四周的一些城市。這些民歌最初是徒歌,后經樂府機構采集方才入樂。其中少數出自鄉村,多數出自城市市民之口,因而富有市民文學特色。另有神弦歌一類,是民間祭神的巫歌,也產生于建業附近,數量極少,今僅存18首。除《清商曲辭》外,《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保存了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數作品表現男女戀情。但吳歌和西曲由于產生的地區不同,情調和風格也略有不同。
現存吳歌多為女子的吟唱,生動而集中地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與堅貞,相思的歡樂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悶,以及對男子負心的怨恨等種種豐富的感情和復雜的心態。以《子夜歌》、《子夜四時歌》、《華山畿》和《讀曲歌》最具代表性。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四時歌》:“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讀曲歌》:“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連喚歡復歡,兩誓不相棄!”《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西曲多寫商人婦的相思離別和勞動者的愛情生活,題材較吳歌略寬,風格也更明快。如《石城樂》:“布帆百馀幅,環環在江津。執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那呵灘》;“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南朝樂府民歌篇幅短小,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說:“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南朝民歌在語言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大量運用雙關隱語,如以“藕”雙關“偶”,“蓮”雙關“憐”,“絲”雙關“思”,以布匹之“匹”雙關匹配之“匹”,黃連之“苦”雙關相思之“苦”等。不僅使語言活潑流暢,而且使情思的表達更加委婉含蓄。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杰作,也是最長的一首抒情詩。作品通過季節變換,層層遞進地表現了一位少女從春到秋對遠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語言優美,情感纏綿,筆觸細膩。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轉韻,流利宛轉,聲情和諧。沈德潛說:“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古詩源》)高度評價了這首經過文人加工潤色的南朝民歌的藝術成就。.
第二節
北朝樂府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今存70余首,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梁鼓角橫吹曲》里。多數是北魏、北齊、北周時期的作品,傳入南朝,被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
北朝樂府民歌數量雖然不多,題材卻比較廣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描寫了北方的壯麗山川和游牧生活。如《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寥寥幾筆,便形象展現了西北遼闊蒼茫的草原景色,意境壯闊,氣勢雄渾,烘托出北方民族樂觀豪邁的胸懷和氣質,堪稱千古絕唱。二是表現了北方民族粗獷豪邁的個性和豪俠尚武的精神。如《折楊柳歌辭》其五:“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足必跋黃塵下,然后別雌雄。”《瑯琊王歌辭》其一:“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三是反映了北方頻繁的戰爭以及由此給人民帶來的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的痛苦。如《隴頭歌》三首:“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四是反映了婚姻愛情生活。北方男女對婚姻愛情直率、大膽、開放的態度,與南朝民歌的情調纏綿婉轉形成鮮明的對照。如《折楊柳枝歌》其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地驅歌樂辭》其二:“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北朝樂府民歌語言質樸剛健,風格粗獷豪放,自然清新。多雜言格式而以五言為主。
《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她勤勞善良,熱愛和平,當戰爭來臨,出于對年邁父親的關心和保家衛國的決心,她勇敢地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征戰十年。當她立下戰功以后,又不慕榮利,不求封賞,而是渴望回鄉與家人團聚。在木蘭身上集中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這首民歌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它富于傳奇色彩,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范例。其次,出色地運用了民歌常用的復疊、鋪陳排比等藝術技巧,比喻、對偶、反襯、頂真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藝術效果。第三,筆墨凝練,繁簡得宜,句式以五言為主,雜以七言、九言,錯落有致,聲韻鏗鏘,富有音樂美。《木蘭詩》不愧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輝映千古的敘事詩名篇,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我國詩歌史上長篇敘事詩的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