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由潛伏在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再激活所致,表現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征,常伴顯著的神經痛。國內發病率尚不明確,在歐洲,帶狀皰疹發病率為0.2%~0.4%,5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0.7%)高于年輕人群(0.4%)。
本病屬于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等范疇。
診斷要點
本病好發于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呈顯著上升趨勢。根據皮損表現可分為頓挫型(不出現皮損僅有神經痛)、不全型(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水皰即消退)、大皰型、出血型、壞疽型和泛發型。
臨床表現
發病前可有輕度乏力、低熱、納差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或灼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敏感,持續1~5天,亦可無前驅癥狀即發疹。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腦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域。患處常先出現潮紅斑,繼而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繼之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皮損常單側分布,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輔助檢查
本病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即可做出診斷,皰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細胞和核內包涵體有助于診斷,必要時可用PCR檢測VZV DNA和病毒培養予以確診。
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發癥。
西藥治療
1.系統藥物治療 抗病毒藥物、鎮靜止痛藥物、糖皮質激素。
2.外用藥物治療 爐甘石洗劑、阿昔洛韋乳膏、噴昔洛韋乳膏、3%硼酸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0.5%新霉素軟膏、2%莫匹羅星軟膏。
3.物理治療 紫外線、頻譜治療儀、紅外線等局部照射。
中成藥應用
基本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肝經火毒蘊積,夾風邪上竄頭面而發;或夾濕邪下注,發于陰部及下肢,火毒熾盛者多發于軀干。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蘊,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總之。本病初期以濕熱火毒為主,后期是正虛血瘀兼夾濕邪為患。
辨證分型使用中成藥
證型 | 常用中成藥 |
肝經郁熱證 | 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新癀片 |
脾虛濕蘊證 | 參苓白術丸、人參健脾丸、啟脾丸 |
氣滯血瘀證 | 大黃蟄蟲丸、血府逐瘀膠囊、元胡止痛片 |
外治法
如意金黃散、紫金錠、珠黃散等外用。
單驗方
1.陳金蓮(湖南省中醫院)驗方——柴胡藍根湯 組成:柴胡、龍膽、板藍根、大青葉、薏苡仁、馬齒莧、土茯苓、金銀花、丹參、延胡索、川楝子、生地黃、甘草。功效:清肝瀉火,解毒除濕,祛瘀止痛。
2.禤國維(廣州省中醫院)驗方——清皰疹湯 組成:牛蒡子、紫草、板藍根、雞內金、白芍、玄參、薏苡仁、蒲公英、延胡索、郁金、珍珠母、三七末、訶子、甘草。功效:清熱解毒,涼血透疹,利濕解毒,行氣活血止痛,兼滋陰養血護胃氣。
特別提示:
由于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