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楚辭”、 “樂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唐代出現的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格律嚴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聲(平仄相對),聯有定對(中間兩聯對仗)。
絕句同律詩的區別,最明顯的是句數不同,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絕句的平仄對仗沒有律詩那么嚴格。唐朝以前的絕句叫做古絕句,押韻平仄對仗都較自由;唐朝以后的絕句稱為近體絕句,大部分也不講究對仗,稱作散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有的絕句像律詩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詩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間四句。同于律詩前四句的,后兩句對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詩后四句的,前兩句對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同于律詩中間四句的,前后兩句都對仗,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借景抒情詩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三》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二、詠史懷古詩
詠史詩借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1.蘇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場所產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抒發了對時事興衰感慨和對三國時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閨怨詩(閨情詩:閨中女子生活情趣。蘇軾《初夏》)
傷春傷別詩往往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1.王昌齡《閨怨》
四、羈旅行役詩
1.《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反映的是離別的愁苦之情。
2.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五、山水田園詩
1.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六、托物言志詩。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七、邊塞征戰詩
1.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借孤寂艱苦悲壯的戰爭生活的描寫表現戍邊將土的壯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借邊塞人歡馬叫的壯麗景象,贊美將士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
八、談禪說理詩
1.蘇軾的《題西林壁》
2.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九、贈友送別詩
十、閑適隱逸詩
辛棄疾《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十一、悼亡游仙詩
1.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苦悶到極點后胸中憤懣巖漿的總噴發。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對封建權貴永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對當時上流社會中污穢、庸俗、丑惡現象的鄙視和厭棄。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1.思鄉懷人詩
思鄉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鄉親人,懷人指懷念異地的親朋好友,思婦閨情詩也在此外。常用藝術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虛實結合、細節描寫、想象、用典、修辭等。常見的意象有楊柳、明月、鴻雁、杜鵑、鷓鴣、雙鯉、尺素、梅花、燕子等。
聞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寒塘 趙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兩首詩都寫到雁,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作者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之情。
2.寫景詠物詩
這類詩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為寫作對象,在景物中寄寓詩人的情感,表達詩人的志向。常見的藝術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視覺與聽覺描寫、細節描寫、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等。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木,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者托物寓意,借蟬的形狀和生活習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人的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3.憂國傷時詩
這類詩抨擊統治者醉生夢死、荒淫無恥的腐化生活,關心人民的疾苦,對勞動者寄寓了深切同情,憂慮時局,呼喚光明,表達了熾熱的愛國情懷。常見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對比、襯托等。常見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
4.詠史懷古詩
這類詩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跡等生發議論,托古諷今,抒發昔盛今衰的傷感;有的孤影自憐,感慨自身,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的理想。常用藝術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虛實結合、用典、修辭等。用于此類詩的意象有黍離、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
江城子 歐陽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明寫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逝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5.贈友送別詩
這類詩多抒寫離情別緒,抒發別離的孤苦,表達對朋友親人或愛人的依戀,對人間種種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勵,表明心志。常見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類詩的意象有陽關、長亭、勞歌、南浦、柳岸、流水等。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首送別詩主要篇幅是寫景,將離別之情寓于這些景中。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看到船帆被細雨打濕而變重,鳥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天朦朦朧朧看不清通海處,遠處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情與景巧妙妙地結合,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
6.羈旅行役詩
這類詩多寫游客浪子出門在外,眼前景觸發了對遙遠故鄉的思念和溫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艱辛與痛苦。常見的藝術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虛實結合、修辭等。用于此類詩的意象有油燈、雞鳴、車鐸、板橋、山路、鴻雁、落日、秋風、孤帆等。
江漢 杜甫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異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落日”虛實結合,塑造了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7.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園,表達了對山水景物的喜愛,對田園生活的滿足,流露出歸隱田園的愿望,對清閑安逸生活的羨慕或自得之情,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險惡。有的也反映了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常見的藝術手法有側面烘托、借景抒情、動靜結合等。常見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門、墟里、桑麻、南畝、五柳、明月、漁歌等。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境景色:古木、山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詩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
8.邊塞征戰詩
這類詩或抒發戍卒思歸之苦,或抒發思婦憂親之情,或抒發邊關將士立功邊陲之志。風格或悲壯或凄苦或豪邁。這類詩描寫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主題;有的還指出了統治者為爭權奪利而不顧百姓死活的殘暴本質。常見的藝術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動靜結合、想象、用典、修辭等。常見意象有關山、明月、羌笛、長城、冰雪、羽書、刁斗、瀚海、樓蘭、單于等。
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對照著寫,更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征人怨 柳中庸
9.身世感懷詩
有的抒發離亂或劫難之余的片刻歡娛之情,有的則表達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鳥等意象,而后者則多用澗草、山峰等高下之物來表達。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 微軀此外更何求?
詩人在動亂飄泊中暫時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樂,于是有了上述詩句。
昭君怨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以兩種生活環境下的梅來喻兩種處境,但“一般開”則表達出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質。
10.談禪說理詩
這類詩,或闡發禪理玄機,表達對人生的某種頓悟;或借景說理,表達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設疑質問等。常見意象有鳴鐘、流水、空城、煙云、大道、富貴等。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詩借一鑒方塘的清澈,表達了讀書使人頭腦清明的深刻道理。
題西林壁 蘇軾
琴詩 蘇軾
11.悼亡游仙詩
這類詩借寫與神仙交游,進入一派極樂世界。雖然有些表達長生不老、醉生夢死的奢侈不切之意,無現實意義,但也不乏一些詩作借在仙境的超脫來反映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也有其積極意義。常用藝術手法有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夸張、卒章顯志等。常見意象有醉態、夢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鶴、棋枰、歌舞等。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12.宮怨詩與閨怨詩
這兩類詩都以女性心態為描寫對象。宮怨詩專寫古代帝王宮中宮女以及失寵后起的怨情;閨怨詩則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游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朱慶余《宮詞》“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題畫詩
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嘆畫面的意境。誠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山靜居畫論》)。這種題在畫上的詩就叫題畫詩。
總之,有下列思想內容值得關注:憂國憂民、當道昏庸、山河淪喪、離亂痛苦、同情百性、懷古詠史、借古諷今、昔盛今衰、國家前途、蔑視權貴、憤世嫉俗、仕途感喟、懷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園情趣、歸隱田園、登高覽勝、傷春悲秋、閨思春怨、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建功立業、報國無門、壯志難酬、青春易逝、觸景生情、羈旅愁思、孤獨惆悵、寂寞傷感、閑適愉悅、遭貶激憤、堅守節操、表現哲理、感奮振作、激勵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