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安徽省阜陽市北城小學 任玉翠
內容摘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體育、美育等一起擔負著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使命,是“諸育”之首。盡管國家、社會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廣大教育工作者為此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反映在實踐中卻收效甚微。德育實效性不強的癥結何在?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應對這些問題的對策是什么?對這些問題本文將作具體闡述。總之,我們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充分發揮學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德育;實效性;問題;對策
道德具有喚醒人的良知,協調人際關系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大多數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形成社會風氣。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體育、美育等一起擔負著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使命,是“諸育”之首。曾記得臺灣一位德高望眾的教育家高震東說過:“智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暴力的前衛;美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腐化的催化劑。”說起德育,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發了那么多專門文件,也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三令五申強調德育的重要地位,可是德育的實效性卻令人不敢樂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許多教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許多工作,學生對一些“守則”和“標準”也耳熟能詳,但反映在實踐中卻收效甚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困惑和思考:德育實效性不強的癥結何在?
一、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還沒有形成教師全員參與的德育氛圍
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師的事情,自己把任教的學科教好就行了。殊不知只有全體教師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共同對孩子實施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缺乏韌性
很多班主任在對孩子教育的初期充滿信心和耐心,可一段時間看不到明顯效果后,變得沒有耐心了,有的教育方法變得簡單、粗暴,有的甚至于放棄。這些教育方式終會使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為0,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三)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體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健康向上的集體影響孩子的道德品質形成。據調查,小學生在同學面前得到表揚,比老師單獨表揚或家長表揚帶來的激勵效果更持久。這有利于孩子通過激勵來抑制或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
(四)學生家庭教育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品德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什么樣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在對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時侯,就教師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那樣會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勢,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
(五)脫離學生實際,空洞說教
長期以來,我們德育工作不可否認存在著“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講“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學生行為規范”都采用“灌輸式”,空洞說教,成效不大。關鍵就在于我們不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一位教育家談起過這樣一件事情:他看過學校給一年級小學生留的寒假作業,其中有三道思想品德問答題:A、我國的全稱是什么?B、我們國家是誰領導的?C、我們社會是什么性質的社會?孩子是這么回答的,第一題答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題回答不出,在其母親提示下答出是“共產黨。”于是他又問,共產黨是干什么的?孩子說:“是打仗的。”他又接著問,你知道哪里有共產黨?孩子想了想,說:“都犧牲了。”對于一個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共產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問題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孩子回答不出是正常的。像這樣的問題就起不了任何教育作用了。
(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百聞不如一見”說的是親身體驗對于認知的重要性。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對青少年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學生主要從書刊和影視作品中了解和認識歷史,他們沒有親身的經歷和體會,看的時候可能滿腔正氣,但一回到現實中,對許多現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動感人的榜樣可供仿效,因此這種情感難以得到持久的鞏固。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這種距離感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人們對教育目標的認識已在發生改變,學校教育也在圍繞新的目標進行一系列改革。但學生以后面臨的是就業,是生存,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意識深厚的國家,徹底轉變觀念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學生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巨大壓力。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教師不能交差,家長也不會答應。在學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響亮,落到實處的卻沒多少分量。德育常常為智育讓路,學生品德測試成績一般不會排到其他學科成績的前面。各科教學中的德育任務,并非硬性指標,到底貫徹得如何也沒有一個評定標準,有時候恐怕連教師也把握不準。“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但有一些教師的道德水準并不能為人師表,不能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學生從他們那兒受到正面影響不多,負面影響卻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除在成績上給孩子施加壓力外,他們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順心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造成消極影響。如“老實人吃虧”、“好人沒好報”等,這樣就培養了孩子扭曲的個性。這樣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識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人們經常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來比喻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父母不配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談舉止沖擊著正面教育,沒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八)社會輿論的誤導
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少年兒童具有求奇心理,富有冒險精神。輿論的誤導,往往是他們產生品德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輿論的誤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的喜多憂少。這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天下太平”的意識,對培養他們的抗挫折意識不利。
(2)各種檢查評比驗收重“形象”,重表冊,重匯報,而不重實效,會誤導學生產生弄虛作假、華而不實的不良品質。
(3)選拔人才中的走過場,任人唯親,只重關系,重金錢,而不重實際,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一種悲觀心理,難以成才。
(4)書籍和影視作品的誘導。現在有些書籍和影視作品中常常充斥著色情、暴力的鏡頭,這對正處于心理發展不成熟的少年兒童,無疑是誘導他們犯罪的源頭。
二、應對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上下一心,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校長要充分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讓全體教師明確德育工作人人有責。并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分配任務,做到人人參與,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
(二)教師要堅定德育工作的信心,要清楚認識到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教師要辨證的看待學生的進步,不能急躁。要給予后進生更多的關愛,更多的耐心,只要我們教師能堅持不懈的努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三)把學生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進行量化
把各項德育工作進行分解,量化打分,對班主任進行考核,獎勤罰懶。
(四)德育工作要緊密聯系家長
德育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積極取得家
長的配合,多管齊下,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果。
(五)德育工作要“以人為本”,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學校教育必須著眼于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因此,學校德育工作者應以學生品德發展為根本開展工作。我們生活中小學生雖然已開始具備某種知識和能力,但他們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具有模仿性強、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根據小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根據相關的德育規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步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逐步使他們在基本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具體做法是:針對興趣愛好,抓熱點,正確引導;針對偶發事件,抓起點,追根尋因;針對暫差生個體,抓閃光點,樹自信心;針對學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點,質疑去惑;針對學生易受挫現象,抓薄弱點,磨煉意志。
(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形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密切結合的局面。”的確,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校則是社會的一個大課堂。為了更好地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的接班人,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社會協調一致,息息相通。
(1)學校教育,師德為魂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靈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就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比一般社會成員更高的職業道德要求。我們的具體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揚道德。我們的學校應該成為一個重學習講道德的場所。要使我們的學生在這里想讀書、會讀書、會做人、會做一個好人,首先必須使我們的老師在這里能教書,能教好書,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個好人,能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的具體要求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廣泛的愛好;善于和學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團結協作、精誠奉獻。
(2)家庭教育,家教為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兒童時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若培養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壞了不易變。這些兒童,教師需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形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是事倍功半。”這充分說明對孩子的兒童期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俗語。但長期以來,人們還是習慣把教育看作是學校和教師的專職,而忽視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終生的老師。讓他們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我們還舉辦了家長談家教演講比賽,舉行了學生、教師、家長書法同臺大比武。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家長懂得:愛孩子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天性,關鍵是弄清楚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愛。在今天,人們已經意識到,好成績并不等于好學生,而高學歷也不一定有高品質,知識與做人實際上是兩回事。就做人與知識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學做人的道理比學知識更重要,更能決定人的一生。當然,我們需要的是學知識與學做人的有機統一。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人的基礎是要從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養的。
(3)社會教育,實踐為主
學生校外活動比重大、接觸面廣,是德育工作中難度最大的一環。學校是個“小氣候”,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可以說取決于社會這個大環境。在德育工作管理過程中,我們力求取得鄉政府、校外輔導站、交通警察、派出所等部門單位的協作,設法將校內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如雛鷹爭章活動中的“社會章”、“文明章”、“自學章”、“自理章”、“孝敬章”等都是列入校外活動考核范圍,組織各爭章小隊開展活動。建立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的考評制度。組織數十支“假日小隊”開展校外服務活動。同時充分利用校外輔導員資源對各活動進行輔導。通過挖掘本地德育題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外出參觀等活動,形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社會化,提高了德育實效。
(七)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來人才素質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長期的一線教育工作中,我越來越意識到學生表現的差異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異,也不單純是智力的差異,相當一部分是心理的差異。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靠一兩節品德課教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要堅持多元化原則,一方面在課堂上對全體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咨詢和輔導。同時更需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內化,實現德育的終極目標。
總之,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在其成長過程中,既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更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其中教育在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高勝德教育科學出版社
2、《德育功能論》 王仕民 中山大學出版社
3、《德育與班主任》 陳瑞瑞 高等教育出版社圖書發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