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不是一個好女孩”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是位品學兼優的高中生,五月的一天,她給心理老師寫了封長達十幾頁的信,在信中,她傾述她所遭遇的苦痛,那份莫名的苦痛甚至想讓她放棄生命,整封信,充溢著悲觀失望,卻沒有提及什么原因。但從信末的幾句看來,似乎是與身體健康有關系,但到底是什么呢?心理老師揣測著,擔憂著……
欲取其語,必取其心,心理輔導不能只憑通信進行的,要真正想幫助這個陷入苦痛中的女孩,必須要取得她的信任,讓她愿意與心理老師面談。于是,心理老師立即回信,在信中解釋了心理輔導的性質、目標,特別是保密性質,并留下聯系電話,希望女孩收信后,能回個電話,或來當天下午第八節課后,來咨詢室交流。
心理老師發信的中午,接到一個沒出聲的電話,估計是那個女孩,看來,她還在徘徊中,還不能完 全信任老師,為了表示一份真誠,心理老師又寫封情真意切的信給女孩,表現自己的擔心,不要求女孩子面談,只希望她收信后,給心理老師回個電話,因為,從信中,看得出來,女孩是個懂事的孩子。
果然,心理老師接到女孩的電話,接著,也收到女孩的第二封來信,在信中,女孩向老師的關心表示感謝,并說她現在功課較忙,雖然依然感到迷茫苦痛,但還是以學業及對媽媽的承諾為重,想等考完試后,學業輕松些,再來找老師約時間傾述。
前后兩封信的措詞,讓心理老師初步判斷來訪者是個懂事、上進、好強且堅強、努力學習的學生。
在考完試后第二天,女孩就打電話約老師面談。
那是個清秀的女孩,但眉頭緊鎖,雙唇緊抿。坐定后,雙后不停搓動著……看樣子,雖然有所準備,依然緊張,老師倒杯水給她緩解緊張的氣氛,她依然沒有說話,只是從口袋中掏出信,遞給老師。
“本想口述給您的,但我發覺自己實在是開不了口,只好寫這封信,我仍然有種要崩潰的感覺……”信很長,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寫得十分詳細,在心理老師讀信的時候,她顯得更緊張,嘴巴不斷地抖動著,眼里含著淚水,能看出這件事對她影響有多大。
等看完信,心理老師長長吁口氣,事情根本不像求助者想得那么嚴重,完全是因為缺乏科學的生理衛生知識而引起的無謂恐懼。原來,她一直夢想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理想大學來報答母親多年對她的愛,當這一切將成為現實時,她聽說高考生要體檢,特別是婦科檢查,這喚起她痛苦的回憶—童年時,不懂事的她與鄰居的小男孩互相玩弄過對方生殖器,她認為自己的處女膜已破裂,而且認為高考體檢,就是為了排除不是處女的女孩。這令她非常苦痛,更大的打擊是,她多年來小心維護的秘密,將會在體檢中公開,這樣,她不僅不能讓母親為她而榮,反會讓母親蒙羞……
事情弄清楚后,接下來的輔導就簡單得多了,心理老師從女性生理結構講起,講到青春期的生理衛生知識,最后到高考體驗的目的,在傾聽中,女孩子眼中的陰霾漸漸散去,變得越來越明亮……
【感受心得】
這個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師接近女孩的那份真誠與關愛之心,真誠,是打開心路相通大門的鑰匙,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敏銳而易感傷,特別是對于性困惑,更是難以啟齒,我相信,那女孩內心的那份苦痛是十分真實的,這份真實的痛苦,困擾著她正常的生活,處理不當的話,可能會讓她們行為產生偏差,嚴重時候,她可能會形成心理疾患,嚴重阻礙了她身心健康地發展。
高中的學生,很難向成人世界打開心扉,特別是伴隨生理發育成熟,性心理需要也滋生起來,一些學生,會對自己外生殖器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而引發的焦慮也較多,甚至,也有些學生本能有了性沖動,可能會不由自主做一些令自己有些快感的舉動,而這些舉動,也又會讓他們產生道德上的自我遣責,由此引發焦慮苦痛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科學的性引導,但在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是羞于談性的,傳統的“性是骯臟下流的”等觀念,造成許多青少年的性誤解,那些被性困擾久拖不絕的孩子,會在心靈中造成一生的傷害,這種消極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身處其中,是很難想象的。也可以說,沒有性教育的教育卻是殘缺的教育。
處于性困惑的學生,在尋求外界的幫助時,心中總會有些擔憂,擔憂個人的隱私被泄露;擔憂別人會嘲笑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擔憂自己想法與行為是下流變態的,會受到家長或教師的批評責罵。
許多時候,由于我們成人也受傳統性教育的影響,很難坦然與孩子談論這個話題,總是欲語先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回避這個問題,家長與老師的這種態度,讓受到性困惑的孩子越發敏感膽怯,無法打開心扉求助。
高中階段是生理急劇變化的時期,此時高中生要經歷許多重要的生理變化,他們對這些變化充滿了好奇與不安。一些學生因為不能正確解釋自己身上出現的生理變化而產生的“疑心病”,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如果能不失時機地及時加以引導,對他們進行有關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教育,使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有個正確的認識,就能有效地解除他們因生理變化而引起的恐懼與煩惱。
——馬建青等主編《高中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附] 如何引導被性困擾的學生?
首先,我們做家長及老師的,要注意關注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需要,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對孩子造成無謂的傷害。
專家建議:
1.家長與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學生,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不以道德的標準來評價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而是對他們給予無條件的關注,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困境。
2.家長或老師都應擁有一定的性知識,不能只憑自己的經驗來引導孩子。
3.在必要時候,也可適度采取自我開放的模式,自我開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輔導教師或班主任開放自己的某些經歷、經驗、思想、情感等,與來訪者共享。自我開放可以建立并促進輔導關系,能使來訪者感到有人分擔了他的困惑,拉 短了輔導老師與來訪者的心靈距離。并使來訪者對教師產生信任感。
專家還提醒我們,自我開放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合適的,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起相反作用,因此,在運用自我開放時,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自我開放需建立在一定的咨訪關系上,有一定的談話背景,如果過于突兀,可能會超出來訪者的心理準備,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2.自我開放的內容、深度、廣度都應與來訪者所涉及的主題有關,適可而止。
3.教師的自我開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應始終把重點放在求助者身上,故自我開放的數量不宜過多。
4.教師不可借自我開放的機會,批評來訪者對總是有錯誤的感覺、想法或行為反應。
5.須避免使話題重心轉移到教師身上。
6.教師的自我開放應有助于來訪者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關鍵以及可以運用的資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