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各地各校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已積累了很多的寶貴經驗,就化學教材使用來講,在作業設計方面比舊教材考慮得多的就是多元化目標,即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等,這些目標的落實和實現,光憑課堂上的作業設計是不夠的,還需要課外進一步補充。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的化學作業在其設計上需要切合化學新課程的相關教學理念。首先化學作業需要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其次化學作業要能體現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作業作為檢測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鞏固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和調度員,如果能夠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提高課堂效率和作業布置的有效性,那么結果肯定會事半功倍。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課改的理念,通過課后習題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必須堅持四個原則、把握好四個方向、抓住五種類型、張揚學生個性、堅持兩大理念。
一、高中化學課后作業設計要堅持四個原則
1、分層性原則。我們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對于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減少單純知識型的作業,布置一些應用型或探究型的作業。如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查閱資料寫一份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報告。對于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則布置一些基礎型、知識型的作業,以達到鞏固復習的目的。如背誦元素符號、化合價口訣、金屬活動性等識記性作業。
2、多樣性原則。作業形式多樣化,有助于克服作業活動中的單調乏味現象,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在選題目時應精選一些以科學、技術和社會為背景資料的題目,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學的應用性,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學好化學一定要關注生活。或選擇具有較大開放度的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內容上多樣化的同時,數量和表達方式上也要多樣化。
①“自選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能力強弱以及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可多可少,可自行設計也可廣泛參考。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歡做的作業(目的是體驗喜悅,激發做作業的內驅力);做你認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業(目的是體驗不同的自我需求);做你能夠勝任的作業(目的是體驗成功,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
②“質疑袋”、“我的疑問”。讓學生把自己的疑問通過作業傳遞給老師。任何方面的疑問都可以提,可以是關于課堂、當前所學單元的疑問,也可以是本學科的其它內容。惟一的要求是:對于自己的疑問先嘗試寫出解決方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作業環境,尤其是為那平時不敢提問的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機會,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能力。
③“與老師對話”。鼓勵學生大膽地與老師對話,說出自己最想對老師說的話??梢韵蚶蠋熤该 ⒄劷ㄗh、提要求,可以交流學習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釋放自我,拉近師生情感,形成合力,教學相長。改革后的作業,學生普遍感到新奇、輕松,頗有興趣,所做的作業字跡工整、認真。但是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多,且深度不夠,質疑的問題以課后思考題和課堂上討論過的題目居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以往缺少這樣質疑的習慣及訓練,首次放開質疑后不知問什么好,這表明以往學生的訓練確實未能落到實處。與老師的對話中,學生似乎有所顧忌,詢問的大多只是關于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根據以上情況,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和訓練。
3、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如在試卷空白處不失時機地插入一些化學謎語、化學小故事、環保知識等,或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實驗如自制汽水、制作番茄電池等。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調整心態,產生學習的激情。
4、復習性原則。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需要重復,否則印象太淺,不會在腦中產生記憶效果。在學新內容時,為了鞏固舊知識,布置作業時選擇數量少且比較好的前幾章的練習題,讓學生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練習,逐漸積累?;蛘呙扛粢欢ǖ臅r間讓學生溫習糾錯本上曾經做錯的題目。這樣不僅學習了新知識,而且鞏固了舊知識,一舉兩得。
二、高中化學課后作業設計要把握好四個方向
1、增設歸納-對比型作業,推進作業的有效性
歸納型作業是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化學知識雜而零碎,缺乏連貫性,歸納總結顯得尤為重要。每學完一章,讓學生歸納該章的知識要點,幾章學完后,歸納章與章的知識網絡。通過這類作業的練習,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點,而且學會了歸納總結的幾種常見的方法:列表法、敘述法、圖示法等。
知識點之間的比較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評價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分析歸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挖掘問題的關鍵和實質。學生對溶解度和質量百分比的濃度搞不清楚,因此讓學生從兩者的概念、所要求的狀態、計算公式、兩者的聯系等方面列表作比較。又如比較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氣體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碳、一氧化碳、氫氣還原氧化銅三套裝置的異同。通過對比學生會很容易理清相應的關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作業主要在課后完成。
2、開設開放型作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教師可設計以下兩類開放性作業:(1)讓學生自己出題目,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相互探討,共同提高。如講完質量百分比濃度與溶液中溶質、溶液的關系,讓學生根據這三者之間的轉換關系及數學公式的變形來出題。學生非常開心,覺得自己了不起可以出題目難倒對方,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進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實現良性循環。(2)讓學生借助網絡來學習。學生對分子、原子、化合價這些抽象概念比較模糊,不妨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查閱資料,那里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o為動,化抽象為直觀,一目了然,令學生興奮不已。有了自己的親身參與,深奧難懂的有關分子、原子的一些理論在同學們的自我探討中便會迎刃而解的。(3)在新課程的教材上,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思考與交流,或者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很多,例如:《化學必修1》的第三章第三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中“思考與交流: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化學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中“社會調查:常用化學電池的種類、名稱等;廢舊電池的回收途徑和處理方法”實踐活動:利用水果制作原電池。由于課時和教學條件的限制,這些活動,只能以課外作業的形式,由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3、開展實踐探究型作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型作業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積極探究化學基本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總復習階段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事先布置一些探究性作業: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有沉淀生成,而與氫氧化鈉反應無現象,能不能設計一些實驗使反應產生一些現象,從而直觀地證明兩者發生了反應,提示學生從顏色變化、氣泡冒出、水位上升等現象來設計方案,并畫出實驗裝置圖。第二天上課時和學生討論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選出有效方案,然后根據這些方案進行實驗,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做好反思型作業,促進作業有效性的實現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睂W生把自己課堂上的聽課感受;課堂上教師示范解題過程中自己想到但未與教師交流的問題;作業中對某些習題不同解法的探討;學生情感、體驗的感受等,通過作業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在師生之間找尋了一個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舞臺。
對于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來說,有兩樣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是懂得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知識;二是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新的創造。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原有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和評價機制,讓作業與學生的觀察、合作、創作、實驗、社會調查等相結合,做到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挖掘學生的潛能。
三、高中化學課后作業設計要抓住五種類型
在化學能力結構中,思維能力是其靈魂?;瘜W教學要強化思維的訓練,體現化學教學的學科特色,發揮化學學科的根本功能。為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堅持知識與思維的一體性訓練,還必須通過課后復習題來引導學生開展有學科特色的、以課本知識為工具的思維活動,使課后復習題成為訓練思維的體操。
1.閱讀課后復習題――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科學史話”和“科學視野”等閱讀材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口頭表達課后復習題――復述化學用語、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元素周期律等識記內容,教師還應教學生學會總結規律,學會巧記,而不是死記硬背。
3.書面課后復習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運算、簡答題或繪制實驗儀器裝置圖等。
4.實驗課后復習題――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家庭實驗和小制作等。學生通過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動手實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
5.開放性課后復習題――讓學生從書本中跳出來,從題海中跳出來,走向社會,走近生活。學校與教師可充分利用資源,舉行課外活動、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