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胡陽新 郵編:444324
一、近三年高考歷史試題走向分析
近三年《歷史考試說明》明確表示,高考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由此命題專家進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論從史出,是歷史命題的一個重要原則;遠離教材,是命題改革的重要趨勢。高考歷史復習,一是明確復習目標,構建通史體系,更新史學觀念,注重史學方法,培養學習能力;二是優化復習內容,突出復習重點,更新課本知識,側重解讀闡釋,強調論從史出;三是創新復習方法,材料導學,真題引領,專項訓練,講評矯正。
下面對近三年高考歷史試題做一簡要分析。
1.立足基礎知識,突出學科特色。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的賦分情況看,60%以上的試題考查的是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試題選取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反映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圖片等作為命題素材,緊扣教材知識點,突出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查。
2.重視能力考查,體現“能力性”。從選擇題來看,試卷通過大段鮮活史料營造全新歷史情境,注重考查學生在新的歷史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閱讀、理解、分析、評價、論證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方位地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之相伴隨的是試卷難度驟然增大,單純讀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績。從主觀題來看,傳統的問答題已經徹底淡出,材料分析題成為唯一的考查題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來越長。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閱讀材料,并根據題意對材料進行分層、提煉、概括并組織答案。
3.突出熱點問題,增強學科的時代感。近年來高考試題不回避社會熱點。高考歷史對熱點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折射出現實社會;二是將現實社會問題放在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歷史聯系)。
4.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凸顯開放特色。近三年的歷史新課標高考都延續了開放式探究的特點。要求考生予以獨立思考和評論,通過知識的調動、能力的運用去判斷、闡釋、論證、探討歷史問題。命題不受教科書以及傳統觀點的約束,而是注重歷史學科素養、學科思維、學科方法,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課標理念在試題中凸顯。如果學生僅局限于記憶教材知識,在考試中那必然是屢戰屢敗。
5.滲透新課改理念。新課程倡導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理論”在試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滲透。試題的命制體現了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
總體而言,歷史部分的命題秉承新課標的理念,“史料”、“史觀”統領整個試題,鑒于高考命題的強勢導向,今后的中學歷史教學將更具學科特點,專業性將更加明顯。
二、2015年高考備考策略
1、依照考試大綱和考試要求重新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只是主要備考資源之一而非唯一資源,教材體系不等于教學體系。新課標高考的命題原則是“源于教材,遠離教材”,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以及專業雜志、歷年高考真題、時事熱點等豐富的備考資源,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整合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2、將通史與專題有效結合。
課改前的歷史教材是按照時間編下來的,它的時間線索是非常明晰的,但是在課改之后教材方式變了,從編年的通史換成專題史,按專題的形式來分。在高考第一輪復習的時候一定要把通史與專題有效結合,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歷史知識,搞清每一歷史階段的整體特征,認清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比如第一輪復習時可以按照古代中國、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國、現代世界、現代中國的順序進行復習。復習古代中國時,先按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的時期進行通史整合,再按照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傳統文化等進行專題整合,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史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識體系。
3、正確處理必修與選修、必考和選考之間的關系。
新課標歷史卷與過去的大綱歷史卷的一大不同點就是試題分為必考和選考兩部分,必考題占85分,選考部分占15分。選考題四選一,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擅長領域“避難就易”,選做其中一題。選修內容不僅占了15分,選修還是必修的延伸和補充,這就要求高三教學在重點復習必修的基礎上同時也要重視選修內容的教學。在處理選修內容時,不必將四本選修教材都進行完整系統的教學,只需要重點確定一至二本就行。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將選修融入必修中,既突出了重點,又兼顧了全面,打通了必修與必修之間的通道,同時還深化和拓展了必修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整體性認識并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4、加強學法指導和知識的靈活運用。
新教材的最大亮點是強調過程與方法,因高考時會出現大量情境材料題,所以要學會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因高考時會出現大量基礎知識題,所以要學會記憶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因高考時會出現分值多的評價題,所以要學會學習和運用評價的方法;因歷史研究方法是學習歷史基本技能的一種方法,所以高考前一定要掌握和運用歷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時師生都要更新史學觀念,用唯物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進行教與學。因為全卷已看不到傳統的革命史觀的痕跡,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成為統領全卷的靈魂。這是2015年師生備考復習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與適應性的訓練。
5、研究真題,熟悉考綱。
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是所有高中試題中可信度最高的試題。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鉆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問方式等的解題方法進行總結歸類。研究標準答案、試題背景材料和考試要求間的關系,總結出命題人構思答案的方法。
6、抓主干知識。
綜觀全卷,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識,并且都在課程標準的內容范圍,所以在關注考綱的同時一定要關注課程標準,作為高考復習的重要資源。對歷史概念要闡釋清楚,但不要讓學生記憶過細的知識。
7、注重熱點、周年大事。
高考中,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準備,最終目的都是能分析熱點和解決熱點問題。所以,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熱點,周年紀念等大事,然后弄清每個熱點、周年可能的命題角度,再以這些角度為線索歸納整理相關歷史書本知識,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熱點。
8、平時訓練試題的材料必須多樣化。
既要有文字材料,還要有表格數字資料、文物遺跡資料、地圖人物資料等,讓考生從各種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論點或者說明某一觀點,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注意歷史試題的生活氣息,用一些時間關注社會問題。開放性試題已經定型,成為歷史高考的趨勢,并且分值還不低,所以平時必修加強對開放性題目的訓練。
9、認真講評試題,做到精講精練。
首先是精心選題,題目要模仿高考題。其次是在學生做題的基礎上對題目進行講評。講評時要講清楚以下內容:第一、此題考的是哪些內容。第二、怎樣回答,講出答題的思路(切入點、關鍵詞)。第三學生答題時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第四、回答該題應該具備哪些知識與能力。第五、能延伸出哪些相關知識。
三、備考復習計劃和進度
第一輪復習:2014年4月初——2015年1月中旬。夯實基礎,梳理線索。復習的重點目標是全面、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重大事件和重要史實,深刻理解基本的歷史概念。通過適量的材料解讀和問題探究,有效訓練和提高學科基本能力。在這一輪復習中,要重視復習的效率,明確每一章、每一節應掌握的內容,并熟悉歷年高考試題所涉及的要點及其考查的角度,從而加深對考點的理解和命題思路的認識。
具體復習進度如下:
必修三:28課時,2014年4月初——5月下旬
必修一: 38課時,2014年5月底——9月底
必修二:36課時,2014年10月初——12月上旬
選修一: 16課時,2014年12月中旬——2015年1月中旬
第二輪復習:2015年1月中旬——4月中旬。整合專題,關注熱點。基本思路是:打破教材的專題體系,代之以通史體系,旨在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較為完整的認識;對突出熱點問題要選擇引入典型背景材料,對相關主干知識進行有效梳理;同時強化學科內訓練,為三輪模擬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具體復習進度如下:
通史、熱點梳理:28課時,1月中旬——3月底
學科內訓練:12課時,4月初——4月中旬
第三輪復習:2015年4月中旬——6月初。查漏補缺,專項提高。三輪復習是在前兩輪復習構建和形成學科體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檢測找出知識廣度和深度、答題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缺漏,并通過專項訓練彌補缺漏。同時,三輪復習要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獨立構思和設計關于整個歷史體系的思維導圖或結構示意圖,并不斷地對其加以修改、補充、完善。
具體復習進度如下:
18課時,精練精講15套文科綜合模擬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