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夏瓊 郵編:44432
一、寫作要求的漸進性
英文寫作是一個長期復雜的訓練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輸入和積累,制定嚴謹的貫穿于高中全程的教學計劃,由易到難,以“詞—句—段—文”為序,循序漸進。筆者認為,高一應以句子為主,段落為輔;高二側重段落,兼顧句子;高三則以篇章為主。而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擴大學生的表達詞匯。
1. 運用詞塊學習策略,掌握表達詞匯
目前,絕大多數學生采用借助詞匯表記憶的詞匯學習策略。這種脫離實際語境的單詞記憶因不懂其用法而記而不用,常陷入“屢記屢忘”的怪圈。這種違背語言學習規律的囫圇吞棗式的“強記”策略所產生的后果在寫作時表現得一覽無余。因此,筆者提倡切忌背“單”詞。
(1) 運用詞塊學習策略
詞塊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頻繁使用的,具有特定語義和結構并以固定或者半固定形式存在的,有利于提高語言生成能力的短語、固定搭配、習慣用語或句式。[1]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核心是大量消化和吸收語言輸入, 以提高表達思想的能力。而詞塊學習因其形式短、數量大、內容豐富這一特點從詞匯學習的角度直指這一核心。[2]
筆者認為,詞塊學習主要從動詞、話題和語篇結構三個維度著手。
例如,在學習apply這個動詞時,可以學習以下詞塊:
apply to sb. for sth. (vi. 作“申請”解)
apply (to sb.) for sth. (a job/ scholarship/ passport/ loan)
apply…to… ( vt. 作“應用”,“運用”解)
apply our minds to finding a solution/ apply theory to practice
在科學地選擇與提供詞塊后,教師要選擇有效策略幫助學生把這些詞塊掌握到盡可能高的純熟程度,以使英語學習從詞匯開始就直指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直指語言的產出。根據詞塊的特點,可采用“詞入詞塊,詞塊入句,句入短篇[2]”的策略。要求學生添加盡可能少的詞把詞塊變成句子或添加盡可能短的句子把詞塊嵌入一個語境, 實際上是在把詞從形式上逐級放大的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發揮創造力,進行更有效的口筆頭表達,完成“學”與“用”之間的高效轉化。
(2) 重視話題詞塊的滾動性
定期合理地安排詞塊復現和循環,是促進詞塊知識向詞塊運用能力轉化的一個重要策略。在高中全程教學中,要結合教材,通過補充課外閱讀、daily report等課堂活動,增加話題滾動的數量與質量,促進學生對話題詞塊的掌握。
2. 加強語法與句型教學,寫出地道句子
(1) 打牢語法、句型基礎,寫出規范句子
單句要寫得好,句型、語法的綜合運用是關鍵。時態和語態的變化一直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瓶頸,要重點關注。英語屬結構語言,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等,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五種基本句型的訓練,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還要加強變式訓練,培養多種表達能力。隨著學生英語程度的提高,要逐步引導他們使用非謂語動詞、復合句等較為復雜的句子結構。
(2) 堅持翻譯練習,寫出地道句子
教學中如果堅持用常用詞或詞組做一些翻譯練習,對靈活運用詞匯能起到強化作用。練習應以動詞與話題詞塊為主,內容要聯系現實,盡量具有真實交際意義。例如,以“友誼” 的話題詞塊為例。可以讓學生翻譯下例句子:我在夏令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from all over the world)中學生交了朋友(make friends with)。我們相互交流(communicate with),相互關心(care about),分享苦樂(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培養了友誼(develop a friendship with)。在高一、高二學生接受這樣的訓練,在詞匯的層面上,意味著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書面交際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3. 重視段落訓練,形成語篇能力
在英語寫作中,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單位。主要的寫作技巧可以體現在一個結構合理、安排有序的段落中。因此,學習英語寫作,先從學習寫好一個段落開始,這也是高二、高三年級寫作教學的重點。
段落訓練首先從主題句開始,因為它是整個段落的綱領,其好壞直接關系到段落是否成功。其次,提高謀篇布局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語篇,把握謀篇布局技巧,總結結構詞塊使用,培養寫作能力。經過長期的訓練與積累,學生一定能夠具備建構文章整體結構的能力。
二、訓練方法的多樣性
寫作教學中,“以試代訓”的做法普遍存在。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將寫作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貫穿始終,我們就要采用“以聽導寫、以說帶寫、以讀促寫”的策略,設計出多樣有效的寫作活動來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教學中常采用的訓練方法有:聽寫、改寫、縮寫、擴寫、仿寫、按提示寫、圖表作文、命題作文、自由寫作等。還可以采用口頭討論、辯論、值日生報告、讀書報告等訓練形式。
總之,訓練方法多種多樣,但有一點必須關注,那就是訓練要體現寫作的交際性功能,以內容為中心,以傳遞信息和思想為目的;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經歷從控制性練習到半控制性練習,再到交際性練習的漸進性過程。 三、寫作過程的任務性
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完成作文,這種“以試代訓”的簡單做法被反復證明效率低下。因此,改革教法迫在眉睫。筆者認為過程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的有效結合,可以較好地改變這種狀況。
任務型教學法將寫作視為一個完成任務的過程,注重從構思、資料收集、寫作、修改到定稿等所有寫作活動,與過程法不謀而合。它主要分為Pre-writing、While-writing、Post-writing三個環節。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起輔助作用,重在開發學生的潛能,整個寫作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群體間的交際活動而不是寫作者的個人行為。[3]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重難點在于建立有效的學習組織和每個任務環中可操作的任務的設計。
1. 重視分組的針對性
一般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而采用不同的分組方式:(1) 座位自然組合。此法忽略學生的差異,適用于難度不大的合作學習活動,如口頭作文、寫小短文等。(2) 學生自由組合。這種組合由于有較牢固的感情基礎,可以為小組活動提供一種寬松的氛圍,適用于課外學習活動。(3) 綜合分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增強合作學習的互補性和競爭性。
2. 關注任務的可操作性
有了組織保障,寫作任務完成的質量就取決于寫作過程中任務的科學設置。在Pre-writing環節,組織學生針對寫作題目展開分組討論,準備相關話題詞塊,討論主要寫作內容,段落主題句等。在While-writing環節,鼓勵學生獨立寫作,遇到難點時仍可討論。初稿完成后,要求自我更正錯誤,提高寫作過程中對常犯錯誤的警覺性,養成良好習慣。在Post-writing環節,要求學生互改互評,對同學作文遣詞、造句存有異議的地方進行討論。這種訓練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加強合作意識,節省老師批改作業的時間。最后,由老師總體把握,主要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觀點、邏輯、銜接等錯誤進行修改,展示優秀作文,提供范文。到這里,寫作任務遠沒有結束,組織重寫是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任務,也是為大多數師生忽視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真可謂前功盡棄!
四、寫作目標的指向性
寫作教學完全脫離升學的功利是不現實的。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為學生的升學做準備。因此,寫作教學目標指向高考也就成了我們的現實選擇。根據標準,評分時應注意的主要內容為:內容要點、應用詞匯和語法結構的豐富性和準確性及上下文的連貫性[4]。筆者認為,對還應對語言的得體性提出要求。由此,我們在訓練寫作時,目標指向要明確:
1. 豐富表達詞匯,使用高級詞匯
學生掌握表達詞匯的質與量直接影響其寫作水平。因此在全程教學中必須運用詞塊學習策略,豐富學生的表達詞匯。高考書面表達提出了使用高級詞匯的要求,而高級詞匯的獲得與正確運用必須靠大量閱讀才能夠得以實現,因此,尤其要重視讀、寫之間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詞造句的技巧。如:
(l) That is a difficult job. (challenging/ demanding)
(2) Finally he learned about everything. (Eventually)
上面句中斜體部分被括號內的詞匯所替代,會給閱讀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 熟練掌握語法結構,靈活使用復雜句式
所謂復雜結構,指的是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使用各種句式,如倒裝句、強調句、插入語等,變換使用簡單句、并列句、復合句,也包括使用各種非謂語結構、介詞短語結構、以及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段,從而使表達更加生動有力。如:
(1)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job when the population is large.
The larger the population is,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o find a job. (使用比較句結構)
(2) We had to stand there to catch the offender.
What we had to do was (to) stand there, trying to catch the offender. (使用主語從句、分詞短語)
通過靈活使用這些結構,可以使文章的語言充滿層次感,反映出寫作者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學中可多做些有關句子合并和句式變換的練習。句子合并練習可使學生學會使用連詞、連接副詞等來表達因果、對比、轉折等多種關系。而句式變換練習則可使學生熟悉同一意義的不同表達方式,從而改變他們寫作中千篇一律地使用簡單句的習慣。 4. 重視文化與思維訓練,提高語言的得體性
語言的得體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語言本身的得體;二是語言所表達思想的得體。
筆者認為,教學中重視文化習得與強化詞塊意識是解決語言得體性的有效抓手。首先,僅有語言能力無法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不當的言語或行為,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及提高學生得體運用語言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再者,語言中某些結構的使用是為了實現間接的言語行為,有語用功能,是形式與功能的結合體。如:“Would you please...” 代表了一種禮貌的要求。一種語用功能的實現往往與某些特定的詞塊結合在一起,所以詞塊教學可幫助學習者習得與詞塊相關的交際環境和語用功能,克服由于教學中語言知識與語言環境脫離而造成的學習者語用能力差的缺陷,有效地提高學習者語言交際的得體性。
總之:寫作水平的提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我們唯有抓全程,注重寫作要求的漸進性,訓練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寫作任務的過程性,寫作目標的指向性,落實寫作反饋評價的互動性,勤于實踐,勇于探索,才能改變寫作教學效率低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