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質疑提問技巧--推薦人: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金果坪段德昌中學 譚運政 郵編:444300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學重難點的突出,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歷來習慣過多地提問,特別是新課標要求的“互動”教學,完全把整街課當成“師問生答”的“問答”課。“碎問碎答”的危害年深已久,“提問群”的的接連出現成為幫助教師綿延自己講析的橋梁,“隨口而至”的問與答沒有美感與激發力,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網絡,信口而來的“追問”在很多時候窒息著課堂教學的氣氛。提問的繁雜細碎,成為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愚認為,所以我們應有強烈的改革提問設計,研究提問藝術的意識,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進行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
教學中的“主問題”,指的是對課文理解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和問題。研究怎樣設計出在教學中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論,品味,欣賞的重要的問題。
如下面的提問就能夠從整體上將學生深深引進課文:
①《故鄉》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怎樣一幅景呢?
②蘇教版《我的四季》作者將生命的哪幾個階段濃縮在了“四季”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態度。
③蘇教版《想北平》主要通過對比寫出北平的特點,舉例說明?
所以,“主問題”就是課堂教學中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低十”的力量,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
“主問題”的設計,應表現出如下鮮明的特點:
1與課文有血肉的聯系,能夠牽一發而動課文全身。
2適應課文的教學特點,從課文內容,語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
3應生動,巧妙,有趣,適應學生理解與應對,能激發起熱力的課堂教學情緒。
“主問題”的設計,應表現出如下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
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詩句有描寫,有敘事,有抒情,在詩中各找出一個例子加以分析,并說說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②.《香菱學詩》:香菱學詩如癡如醉,請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描寫語句,體會這些描寫的傳神之處。
③.《出師表》:課文中的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為什么?
(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能力。
如下面的提問設計;
①.《回延安》;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餓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②;《雨說》;雨說了些什么話?這些話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3) 有利于在教學中“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
①.〈〈孔乙己〉〉提問設計;課文中多次寫到旁人的說笑,哄笑,試找出來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寫孔乙己的悲劇,有什么特殊的藝術效果?為什么那些人對一個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樂?
②.〈〈故鄉〉〉的提問設計;〈〈故鄉〉〉重在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那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二..精心設計以組織“比讀”“聯讀”為目的的提問,以整合教學內容。
①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
②《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兩首懷古詞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自己感情的但是他們抒發的餓情懷又有什么不同。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說說他們不同的地方。
③《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都包含愛國憂思,但在格調上有所不同,試做比較。
三..巧設“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之中進行充分的語文實踐活動。
如;①《采薇》中的最后一節將寫景與抒情結合來具有和強的藝術感染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作為名句被歷代傳誦,反復誦讀,結合全詩,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餓鑒賞體會。
②閱讀《祝福》請順著以下虛擬的線索和情境展開想象,并把你想象的“故事”和原文進行比較。
A假如祥林嫂沒有死…….
B祥林嫂逃到很遠的地方,婆婆家找不到他。
C賀老六沒有死于傷寒,阿毛也沒有被狼吃掉。
D“我”對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說“我也說不清”。
四.設置課堂教學活動的“話題”或“微型話題”,以組織“自主,合作,探究”試的課堂閱讀活動。如;
①.蘇教版《我的四季》一文中說“找到了水源才發現沒有帶上盛它的容器”,這指的是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你有類似的經歷與感受嗎?同學們討論并記錄發言要點。
②.閱讀《第一次真好》,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下列問題:每個人講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誰講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嘗試?
五.恰切的設計與安排閱讀教學中類似于“綜合性活動”的“主題”,以展開閱讀教學中的“綜合性活動”。如;
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 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代生活的例子,寫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進行課堂交流。
②讀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邊城》和《荷花淀》之后,你同意“有女性的命運可以關照出文明的程度”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綜上所述,閱讀提問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在課堂之外要多下功夫,課堂上也要機智靈活,使每一個問題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