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素質教育》2019年8月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多元運用例談
湖北省巴東縣水布埡鎮水布埡中小學校在地圖中查看 譚文棱 郵編:444329
摘 要:中學生正處于“復雜多變”的青春期,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關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當今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教師進行深入探討。文章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探討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以期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實例研究
自尊心過強或過于自卑、學習考試壓力大、心理抗壓能力不強、早戀問題的侵擾、性格與環境的格格不入、與他人交往能力較弱等等,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良好道德素質的形成。
假如道德與法治課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很多教師卻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礙于種種因素,課堂中滲入心理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靈活運用這些因素,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更能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么,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闡述:
一、滲透理念,凸顯溫情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調皮搗蛋,甚至會出現厭學的現象;有些學生喜歡跟教師唱反調,甚至態度較為惡劣;一些學生沒有規則意識,經常違反學校紀律等等。有些教師就把學生的這些表現統統歸咎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于是,處理起這些問題時往往采用強硬的、居高臨下的說教手段,使得學生更加不服和叛逆。最終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阻礙了其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假如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并對癥下藥,可能就會出現另一個局面。
在一次上課過程中,某學生課上一直耷拉著腦袋,由于平時該生在各方面的表現并不出色,筆者本能地認為他不認真聽課。于是,筆者直接點了他的名字,并嚴厲地將他批評了一頓。讓筆者疑惑的是,他毫無反應,看著筆者的時候目光呆滯。課后,班主任告訴筆者,該生的一個至親剛剛去世,所以他一直很傷心低落,不能從這陰影中走出來,對待學習更加散漫。對于自己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筆者感到很慚愧。于是,筆者找到他當面向他道歉,并跟他深入談話,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盡可能地鼓勵他、幫助他,以期望能夠幫助他盡快擺脫悲痛。幾次深入溝通后,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在一次下課后,他找到筆者,表示自己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親人的決心。
由此可知,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明確牢記心理教育,浸透本學科的教育理念,才能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解決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培育學生的健康心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挖掘教材,有的放矢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如情緒雙刃劍的影響;勇于面對挫折、磨礪堅強意志;敬畏生命、珍視生命;正確對待表揚和批評;做更好的自己等等。教材從各個方面浸透著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靈活機智地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例如在講“不同情緒的不同影響”時,要讓學生知道情緒是一把雙刃劍,教育學生要學會調控自我情緒,促使自身健康成長;同時,要教育學生認識到情緒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所以,我們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忘關心他人。
三、“情化”魅力,感染學生
首先,教師要用直觀的視頻體驗、豐富的感情升華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情化”魅力。如在講述“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筆者首先播放了自己剪輯的里約奧運會女排扭轉局勢的視頻,學生們看得緊張激動,紛紛叫好。緊接著,筆者又播放了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贏得金牌與站在領獎臺領獎的時刻,當聽著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有些學生自覺地站起來,帶動全班站起來唱響國歌,在此情此境下,有些學生熱淚盈眶。在中國女排精神的渲染下,學生們充分地體驗和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促使師生的愛國情感得到了升華。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們紛紛表示要學習女排永不服輸、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榮譽感和愛國熱情。所以,一節優秀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直達學生的心靈深處,觸動那根讓他們心動、情動的弦。
其次,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舞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失時機地激勵和鼓舞學生,觸動學生心靈,以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例如,在一次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結合你的經歷或身邊的事例,說說讓你感動的守護生命的那些事。這時,我班一個較內向的學生(平時很少舉手)舉了一下手又放了下來。筆者看到后及時叫起了他,微笑著鼓勵他回答。讓筆者意料不到的是,他還是不大敢說,搖了搖頭小聲地說不會。筆者知道他是因為性格的原因,不大愿意在大家面前回答問題。筆者依然微笑著跟他說:“沒有關系,老師知道你應該是有故事想跟大家講的,這樣吧,你把這個事例寫在紙上,由我讀給大家聽好不好?”他答應了,寫了不到一分鐘,他又舉起了手,等其他學生回答完后,筆者又叫起了他,他小聲說:“老師,我愿意跟大家講一講我的故事。”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著他真情地講述了他幼時跟家人在外旅游遇到火災時,消防員勇敢地解救他與家人的故事。當他講到消防員將防毒面具戴在他頭上,抱著他跑出火場時,他哭了。他說:“那時,我本來很恐懼,很害怕,當消防員叔叔抱著我跟我說'別害怕,叔叔來救你了’時,我內心覺得好安全,感覺那是媽媽的懷抱。”他很動情地講著,那一刻,全班學生仿佛都感受到了消防員叔叔踏實安全的懷抱。講完后筆者擁抱了他,學生也給予了他飽含情誼的掌聲。這個學生眼里含著深情的淚花,那是發自心底的觸動,他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情誼以及對他的肯定。從那以后,他比以前自信多了,舉手次數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這就是教師對學生尊重、信任和鼓舞的力量。
四、營造氛圍,創設環境
要想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舒適、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非常重要。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想學、要學和樂學的主動性。
而課堂良好心理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如在教學“友誼之樹長青”這一課時,筆者說道:“什么樣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跟你一起笑,跟你一起哭;你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落魄的時候給予你鼓勵;當你做得不好的時候能及時指出你的錯誤和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縱容你的過失……這些才是真正的朋友。”同時,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心愿》。采用這種比較容易感染情緒的形式,可以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接著筆者讓學生談結交朋友的體會、談怎樣交朋友、對比志同道合的朋友與“狐朋狗友”兩者的區別及各自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從情景的感染、對比中,初步感知真摯友情的重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友情觀。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無比重要。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首先要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教學素養,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學生從自己身上感受、體會并學習自己優秀的品行。然后要將育人意識內化為自身自覺的行動。教師還要及時把握契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浸潤學生的心靈,為祖國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高麗英.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4(02).
[2]周曉青.關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4(06).
[3]曹素霞.思政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之我見[J].赤子,2014(05).
[4]陳建梅.試論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4(43).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