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中小學教育》2019年10月
化學教學中妙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思考與實踐
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野三關鎮初級中學 鄧小華 郵編:444324
【摘 要】化學實驗教學屬于初中化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做實驗又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是衡量化學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生參與到實驗中,能更好地掌握正確的化學實驗技巧與技術,從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科學態度,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初中化學實驗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重要。
【關鍵詞】初中 化學 實驗 動手能力 思考與實踐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深入理解課堂中所學的化學知識,使自身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著手,提出了幾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措施。
一 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化學實驗的興趣
初中所開展的化學課程屬于化學教學的啟蒙部分,而化學是將實驗作為教學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對學生來說,本來就具備一定的新奇性。所以,廣大化學教師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中的趣味性,使學生喜歡化學實驗教學,樂于參與到化學實驗中,在愉快的氛圍中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第一堂化學實驗課時,教師應準備一些趣味十足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夠仔細地觀察實驗,而在觀察教師實驗教學的過程中,產生興奮、愉快、滿足等情感,使化學實驗的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二 采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
教師在演示化學實驗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針對儀器的安裝順序以及試劑的取用方法都必須要有章可循、動作規范,氣體的制備及性質實驗,在裝藥品以前都必須要檢查相關裝置的氣密性,如此才能給學生留下嚴肅、認真的印象,才能發揮示范作用。倘若在進行演示實驗時,教師操作隨意、動作不規范、粗心大意,甚至導致實驗失敗,只會給學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對實驗產生隨意或畏懼的心理,或者養成不良的實驗習慣,將嚴重阻礙學生對于化學實驗興趣的持續發展,從而影響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至關重要,步驟清晰、啟發合理、操作規范、膽大心細才可以做出良好的示范,才可以逐漸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操作來提升其解決化學問題的基本能力。此外,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指引學生去仔細觀察實驗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并指引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指引幫助學生對化學實驗產生一種觀念:化學實驗中的動手操作是非常仔細、嚴肅的,不能大意,還要有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嚴格遵循科學的實驗方法,否則將無法獲得準確的實驗結論。
三 開辟第二課堂,指引學生獨立設計操作
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教師的演示實驗后,學生已經初具自己設計并操作一套實驗的能力。這時,教師應開辟第二課堂,積極鼓勵學生將自身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化學知識運用起來,通過自己的設計與操作實驗,不斷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在鍛煉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如教師在教學完“氯酸鉀的化學性質”以及“檢驗鉀離子、氯離子的方法”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實驗,學生只需要通過獨立的思考之后就能夠證明氯酸鉀當中包含氯、氧、鉀這三種元素。這時教師應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實踐自己的實驗方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證實了自己的結論,在鞏固化學教材中“紅的檢驗原理與檢驗方法”的同時,能夠學會如何去證明氯這種元素的存在,不僅鞏固了書本中的化學知識,同時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 針對學生容易操作失誤的地方進行反復訓練
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發生各種錯誤,教師應仔細觀察,及時糾正這些錯誤,并針對經常發生的錯誤操作進行總結強調。如學生容易操作錯誤的包含:(1)蠟燭在氧氣中進行燃燒,把燃燒匙伸入集氣瓶的速度過快。(2)采用托盤天平進行物體質量稱重時,沒有使用鑷子,直接用手去撥游碼。(3)在加熱試管物質時,試管夾并沒有夾在距離管口1/3的地方,而是夾在其中間。(4)在傾倒液體時,掌心并沒有對著瓶子上的標簽,而試劑瓶蓋也并沒有倒放在桌面上等。針對上述易出錯的操作,教師應集中內容與時間,進行反復訓練。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熟練掌握的,需要針對這些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實施經常性、反復性的訓練,才可以達到靈活運用、熟練掌握的目的,只有切實避免這些錯誤,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不僅要注重傳授學生化學知識,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培養初中生化學實驗動手能力應當多措并舉,通過不斷的引導,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化學實驗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文云.多角度關注學生 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2)
[2]失雪琴.突出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基礎地位[J].教育教學論壇,2012(18)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