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2.第2期
新課改理念下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民族實驗初級中學 萬海清 郵編:444324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課堂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服務于教學的整體目標,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將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其獨特的價值。“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指教師和學生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育內容來源,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教學資源如此豐富多彩,究竟哪些資源可以進入我們的課堂,并能為教學服務,必須通過篩選機制過濾才能確定。
一、依據教學目標,鎖定選取方向
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么樣的資源,首先要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它體現了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重要依據。語文教師備課時首先要反復閱讀教材,與語文教材編寫者對話,與課文的作者對話,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后鎖定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教學目標對接,提升教學理念,豐富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教學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品詞嚼句,閱讀感悟文字材料,對教材上精美的插圖也不可忽視,應引導學生觀察品味,感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實施新課程,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才能開發好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課程資源作用的問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教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把教科書當做圣經一樣來解讀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從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利于創造出學生主動、和諧發展的教學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由此看來,教師要由教科書的忠實講授者轉變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這里的課程,是指教師在兼顧語文課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設計、選擇、開發、實施和評價的個性化課程。這種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課程,是判斷語文教師創造精神、創造才能有無和強弱的重要標志。首先,就課程內容而言,除教科書外,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去豐富、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其次,就課程的動態性建構而言,教師要以強烈的母語課程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日常生活、社會甚至世界的廣泛聯系。諸如讓報刊、影視、廣播、網絡、演講、辯論、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流程。
二、了解學生需求,遴選課程資源
在學生和教材間有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天地,教師的職責就是銜接、引導,尋找結合點,讓學生借助教學資源主動獲得發展。教師始終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資源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生,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為使課堂教學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發展方向等情況有明確的評估,使課程資源開發具有明確的指向,提高課程資源開發的直接效益。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征,對課程資源進行梳理歸類與整合,并通過教學進行驗證,根據教學效果及時反思與調整。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首先是篩選課程資源的主體,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在篩選過程中培養信息才智。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搜集各式各樣的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去“研究”,根據一定的任務,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并學會分辨、篩選、分類、檢索和使用,在搜集的實踐中形成能力,以備課堂上主動參與教學,與同學共享自己的發現。此外在教學中不斷比較、驗證是重要的篩選過程。
三、比較資源成本,確定呈現方式
在鎖定資源方向(為什么用這類資源)、了解學生需求(哪些是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呈現這些資源,怎樣呈現最符合經濟、有效的原則。教師尋找教學資源不能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而是要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藝術化地加工,優選適合本年齡階段、本班學生接受能力的呈現方式。
不少教師(尤其在公開課上)為了讓課“出彩”,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有的音像資料在課堂上確實產生了效果。可是學生上課時很少打開書本讀書,很少精心品味語言文字。教師因為要不斷點擊課件,很少離開講臺走到學生身邊去傾聽他們的朗讀和發言;課后學生生字掌握不牢,課文讀得結結巴巴。應當承認,教師課前確實動了不少腦筋,畫圖、錄音、錄像等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我們不禁要問:放著語文課本這一現成的教學資源不用,課上學生到底是被影音材料感動了,還是被語言文字的描述打動了?課件,到底是上課的點綴還是累贅?我們平時上每節課都能花這么多時間去制作嗎?我們有沒有耗費更小、教學效果更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課前是不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解讀教材、了解學生上?課上是不是應該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觀察、傾聽、評價、激勵學生上,以便及時捕捉動態生成的鮮活的教學資源?
四、依托教材文本,多元開發延伸
教材仍然是重要的學科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在教學中強調文本與師生的對話。無論是在教材的使用上,還是在課堂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新課程都突出強調了一種開放的理念,即打破原來的把教材當圣旨,按照教材的順序、內容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對教材的處理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葉圣陶先生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應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開發與利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對學生學習有意義的材料,經老師篩選呈現出來,也叫“二次開發”。如教授《狼》一文時將四篇寫狼的材料呈現出來:蒲松齡的《狼》寫狼的兇殘與狡黠;畢淑敏寫狼的聰明與神勇;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狼的獸性;《狼和鹿》又告訴人們打狼引起生態失衡。這樣把語文與其他領域的學習結合起來,把課內與課外有意識溝通起來,有利于比較,有利于多元解讀,有利于多角度解讀。
語文新教材在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提供了許多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比如:(1)在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中,加強了對課外語文學習資源利用的引導。(2)在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探究、練習或練習)中注意將課文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利用。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有廣闊的延伸與創造的空間,在積極利用課程資源的思想指導下,應引導學生針對課文特點,采取諸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等各種方式在課前課后搜集資料,這些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可以是課文的有關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個體經驗,也可以是學生的豐富想像等。通過建立課內外的聯系,使課內外的學習資源有機地融入教學中,豐厚學生的積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源的能力。(3)設置“綜合性學習”版塊提供語文課外學習資源,并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鋪路架橋。
總之,課堂教學離不開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的支撐。通過增加課堂教學資源的數量、提升課堂教學資源的質量來改善課堂教學環境、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已經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