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素質(zhì)教育》2016.9.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策略研究---推薦人呢: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東壤口鎮(zhèn)初級中學 吳慶香 付明珠 郵編:444301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其中,教師的“導”起關(guān)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xiàn)。提問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問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好的提問能發(fā)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學習。學生能從老師的提問中,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師的啟發(fā)引導等信息。教師則可從學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學效果的信息,從而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一個個的問題,可以不斷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本人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現(xiàn)根據(jù)自身的從教經(jīng)驗,淺談一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的課堂提問,還望大家老師批評指正,共同探索學習。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五性”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謂“科學性”原則 是指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所提問題立意鮮明、準確具體,這就要求教師對知識準確理解和把握,科學地設計問題,不能歧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提問最忌含糊其辭,不著邊際,學生無從著手。因此,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恰當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同時也應該注意不要把問題問得隨意,要認真仔細地設計問題,保證問題少而精。需要強調(diào)的是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注意高質(zhì)量問題的數(shù)量,問題多了,學生們就沒有時間消化學過的知識,問題太少,又有一言堂的危險,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進來,成了課堂的客人,教師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例如魯迅的《藥》中有一段華大媽給兒子上墳時的神情動作描寫。教師就可以圍繞“這段描寫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 ”這個主旨問題,設置以下問題:華大媽為什么會感到羞愧?這樣的表現(xiàn)又說明了什么?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學生輕松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全面性原則。所謂“全面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注意提問對象的選擇。我們在提問時要依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進行提問,同一問題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提問角度和思維廣度。課堂教學設置的問題一般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回答關(guān)于是非對錯的判斷類問題。這些問題比較簡單,學生都可以回答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這類問題應多給一些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第二層次,回答一些需要具體作答的描述型問題。第三層次,分析型問題,例如“為什么”“如果不這樣的話,會怎么樣”這兩類問題都具有一定的難度,一般來說,這類問題對差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知識儲備,同時也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問題提出的意義以及側(cè)重點方面等前提下解釋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因此,這兩類問題的提問對象應主要是學習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最后一個層次就是發(fā)散學生思維、延伸拓展類的創(chuàng)造型問題,這類問題一般來說都比較難回答,如果學生不能宏觀把握的話,就比較容易跑題,不得要旨。這些問題回答,應該由思維活躍、反應敏捷的學生來回答。這樣,讓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施加適當?shù)膲毫?,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有所收獲。
3、針對性原則。所謂“針對性”的原則,是指教師在提問中要有明確目的和內(nèi)在意圖,不是為提問而提問,搞形式主義。所提問題是為了指導學生觀察,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guān)概念和定義,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認識文章的寫作特點,使學生獲得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等等。每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其次,所提問題,應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提問。提問要難易、深淺適當,太難、太深,超越了本班學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學生就會望而生畏,喪失了回答問題的信心。如問題太易、太淺,低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所以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必須依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的高低而設。比如,《故鄉(xiāng)》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生對這段話的深刻含義,較難把握。我們不妨先設置針對性提問:“文中的'路’僅指地上之路嗎”“'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學生在對這兩個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后,最后問:“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這樣一問,加以一定的過渡,對學生來說比較深奧的問題,也就能輕松解決了。
4、啟發(fā)性原則。所謂“啟發(fā)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除了正面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外,還應積極地給予側(cè)面引導,而這才是真正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學生真正所需要的,同時也是教師能力一種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在提問這一方面擅長與否,那就是要精心設計問題,擅長設疑,擅長抓住切入點,抓住適當?shù)臅r機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務必要認真鉆研教材,抓住文本的重點、難點和訓練點,更要結(jié)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層次,提出適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得巧妙,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思考,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先于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形成默契。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筆者問: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引導學生探討本文的主旨。這樣巧妙的問題一出,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和文本的主題。
5、系統(tǒng)性原則。所謂“系統(tǒng)性”原則是指教師設置的問題不是雜亂無章的,問題之間也不是無任何根據(jù)與聯(lián)系,孤立存在的,它們必須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彼此之間無論在橫向上還是縱向上都應有明顯的體現(xiàn)與反映。系統(tǒng)性原則要求教師:1.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明確各單元的知識點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各單元知識點間的緊密聯(lián)系,具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結(jié)合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設計提問內(nèi)容。2.設計好問題的梯度和坡度,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構(gòu)成有機的系統(tǒng)后,引導學生逐一解決。《學記》中說:“善問者如伐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要求
1.問在課題處: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作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層層地深入挖掘。
2.問在忽略處:課文中有些詞語往往不被學生注意,而教師應循著文路,把它提出來探究,以利于學生加速加深理解課文。
3.問在矛盾處:教材中的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
4.問在疑難處:當學生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教師應善于點撥誘導,幾經(jīng)回環(huán),就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5.抓住重、難點,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一般是圍繞課文的重點而制定的。課文的難點,要根據(jù)課文的難易和學生的理解能力來確定。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都要圍繞課文的重點為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熟悉學生學習情況,特別要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
6.設計的問題要適當、適度和適量。適當,主要根據(jù)文章不同體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適度,主要指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適量,主要指問題的多少要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問題,要防止淺、玄、碎、雜,避免過分簡單、深奧、瑣碎和雜亂。
7.設計的問題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這樣設計的問題有處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設計的問題,像一根魔術(shù)棒,吸引學生,讓學生的精神處于亢奮狀態(tài),把無意注意轉(zhuǎn)化為有意注意。
8.設計的問題要有科學性,問題要正確,要有層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三、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shù)的技巧
1、抓住關(guān)鍵
提問題要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抓住關(guān)鍵字詞,引導學生去探索、領(lǐng)略它的重要性。當然,緊扣課文的關(guān)鍵詞語設問,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把這些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揣摩、玩味,而不能離開上下文,孤零零的理解詞語。如教學《麻雀》一課,學生要理解老麻雀的母愛精神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就可以提幾個鋪墊性的問題: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是一種什么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己斗不過獵狗,卻偏要從高高的樹枝上飛下來呢?老麻雀這樣做說明了什么?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就容易理解老麻雀的母愛精神了。
2、先易后難
在課堂提問中,我們還要注意從學生、教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使問題的提出難易適中,深文淺問,淺問深究,直事曲問,使學生有思考的余地。因為,題目過易,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與輕視的心理;題目太難又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無從回答,影響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我們要像《學記》中所說的那樣“善問者如伐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處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這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提問題時,就像砍伐堅硬的木材一樣,先從易砍的地方砍起,隨后再砍木材的關(guān)節(jié)。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中,“陶醉”一詞通過三個步驟來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確運用的。首先提問:“聽著貝多芬彈奏美妙的樂曲,兄妹倆怎么樣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陶醉”一詞,再要求在工具書中找準詞義,接著加深問題難度:“兄妹倆為什么被'陶醉’了?”此問題較靈活,又無現(xiàn)成答案,于是引導學生把詞把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體會。經(jīng)過思考、議論,從學生中反饋出的信息是:兄妹倆生活貧苦,又渴望親耳聆聽到貝多芬的親自演奏,當偶然中突然他們的希望變成了現(xiàn)實時自然陶醉在美妙的樂曲聲中了,窮兄妹倆在他們破舊的茅草屋里聽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家彈奏的曲子,他們激動非常,完全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動聽的樂曲所陶醉。最后提問:除課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詞還可以怎么用?學生經(jīng)過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反饋出來說:美麗的景色,精彩的節(jié)目,動聽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詞。這樣學生就很牢固的掌握了該詞的詞義,運用范圍,再要造出完整通順、具體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教學,克服了一些學生死記硬背詞義的壞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感到學習輕松有趣,信息能及時反饋,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
3、激發(fā)懸念
按邏輯順序提問,是指在課堂提問時,依照教材的一定順序?qū)訉由钊氲靥岢鰡栴}。因為課文大都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來布局謀篇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按照課文的邏輯順序提問,不能雜亂無序隨意發(fā)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從已知到未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思考。
4、相機誘導
相機誘導提問,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時機,采用循循善誘、開導的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充分運用他們的才智,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課堂提問,要做到相機誘導,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出現(xiàn)停滯、閉塞或悖謬的時候,教師就要善于提出問題來誘導學生調(diào)整疏通自己的思路,使思維活動和思維能力能順利地發(fā)展。講《第一場雪》,直到最后,才向?qū)W生提問:一場雪固然可以為人們帶來歡樂,但作者為什么懷著這么深沉而強烈的激情來贊嘆著一場雪?這一場瑞雪,不僅是氣象上的“第一場”,也是我們國家重新走向豐裕繁榮的第一個信號。因此課題特意點明“第一場”,這里不僅畫龍點睛地釋破題意,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題。這個問題問在了最佳的時機:⑴教學過程的最后時刻,學生有了理解課文的基礎,對作者的情感也有了相當體會;⑵學生不能作答,發(fā)現(xiàn)了知識的空缺,求知欲極為旺盛。如果按一般常規(guī),講課伊始先作背景介紹,就不會起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效果。
5、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提問法,就是指在課堂教學重要善于用提問的方法,使學生能在課文上把握“點睛”之處,抓住精妙之筆;善于引導他們在大堆材料中概括出主要的觀點,在紛繁的現(xiàn)象中歸納出本質(zhì)的東西。景物描述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學生往往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