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先祝各位乖寶寶節日快樂哦
乖寶寶,要抱抱
好吧
大家都這么這么乖巧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篇5分期刊上的文章
而且不是很多單位排斥的Sci Rep 、oncotarget期刊上的哦
最重要的是,它還挺符合臨床醫生構思的文章
開始
今天要聊的文章源自:Cell death & disease
Cell death & disease期刊現在的影響因子為5.3,雜志創刊時間不長,暫時沒有Sci Rep 、oncotarget那樣的發行量,所以對上述兩個雜志比較排斥的小伙伴們可以琢磨一下這個期刊。
文章題目:
The novel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UCC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sponging miR-143.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7) 8, e2778; doi:10.1038 .(IF=5.3)
看了題目是不是就有點心動的感覺了呢!
這篇文章通訊作者是廣州中山二院消化內科主任張世能。
文章的主要內容:
作者發現了一條lncRNA-UCC在結直腸癌組織及細胞株中是高表達的。通過統計分析發現UCC表達與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分期及預后相關。細胞實驗表明,UCC能促進細胞的生長與浸潤。通過生信預測、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分析,以及RIP實驗發現miR-143與UCC結合。實驗表明UCC通過競爭性結合miR-143從而調控miR-143的靶基因表達。
看看張主任是怎么做的,我們能否借鑒呢?
01.表達譜芯片篩分子
毫無疑問,幾年前單獨的芯片數據就能發不錯的文章了。而現在,只有芯片數據想發文章就已經比較艱難了。
而對于擁有大量臨床樣本的醫生來說,基礎科研的第一步很多人都是從芯片、測序入手,張主任團隊也不例外:
a、通過lncRNA芯片檢測到7419條lncRNAs,其中由124條lncRNAs在結直腸癌及癌旁中存在顯著差異;
b、GO、pathway分析表明絕大數的差異基因與細胞的增殖及死亡調控相關;
c、上傳芯片數據到GEO數據庫;
d、選分子:作者認為上調表達的分子作為marker或靶標更容易(檢測)些,所以作者就選擇了上調表達變化倍數最高的lncRNA-UCC作為后續研究對象;
e、定位:實驗確定UCC主要定位于胞核。
02.臨床相關性
a、大樣本驗證:qRT-PCR檢測了78例結直腸癌病人腫瘤及癌旁組織中UCC的豐度,確認有近2/3的病人腫瘤組織中UCC表達水平提升。
b、KM-生存分析:UCC的高表達與不良預后呈正相關
c、UCC高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結直腸癌Duke分期相關
03.功能研究
a、細胞實驗:si-UCC后,細胞發生G1/S期抑制、促進細胞凋亡;劃痕實驗表明si-UCC后抑制了細胞的運動能力;Transwell實驗表明敲除UCC后細胞侵襲能力也隨之下降;
b、動物實驗:相對于對照組來說,si-UCC后的結直腸癌細胞成瘤速度和體積均明顯下降。
04.機制研究
a、眾所周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miRNA可以結合到lncRNA上,引發兩者的豐度變化。
作者通過miRCode、DIANA、LncBase預測到一些能與UCC結合的miRNAs,其中miR-143與UCC有兩個結合位點。
這個組圖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就是類似于上次夢熊的三分鐘視頻里面說到的:這些圖在有些地方是可以用的(點我查看)。
這個圖表明了UCC與miR-143呈負相關。
挽救實驗表明,miR-143的抑制劑能消除因干擾UCC引發的細胞表型變化。
b、研究lncRNA、miRNA無疑就聯想到最經典的ceRNA假說機制。
首先,通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以及RISC復合物(miRNA、Ago蛋白)驗證了UCC與miR-143結合。
其次,已經報道miR-143的靶分子有KRAS等等,細胞實驗表明干擾掉UCC后能降低了miR-143靶分子的水平,并且通過挽救實驗來驗證了這個結果。
本項目是從樣本出發尋找目的分子,結合臨床預后數據,分子的體內外實驗功能實驗,以及簡單的機制研究,整個思路很清晰明了,基本都是臨床醫生能上手的內容,沒有復雜的機制研究,輕輕松松上5分。
還很模糊嗎?
沒關系,小張手把手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