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的別名
榜人
船夫。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水蟲駭,波鴻沸。”郭璞注引張揖曰:“榜,船也。”唐 吳筠《舟中夜行》:“榜人識江路,掛席從宵征。”清 沈德潛《游虞山記》:“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榜子
船夫。宋 梅堯臣《望芒碭山》:“回頭問榜子,前巘是芒碭。”宋 魏了翁《真除后謾記所見》:“晨將榜子關賓閣,輦出房時已奏知。”明 陳是集《巫山十二峰》:“榜子灘頭唱竹枝,竹枝偏向石壇披。”明 陳是集《過蘇州訪沈去疑年兄不果》:“榜子一何橫,催人不肯舒。”明 王世貞《何仁仲鴻臚千里枉駕杯酒論文甚適也亡何乞一詩以別余感其意聊為贈之》:“榜子語潮生,翻令結惆悵。”清 周亮工《將發劍津病甚扶掖登舟枕上成詩》:“江風吹藥灶,榜子促醫人。”
船丁
船夫。宋 陸游《雁翅夾口小酌》:“犬吠船丁歸,小市得美蔬。”宋 陳造《呈趙帥》:“暗中樁觸船版折,船丁吁天船媼哭。”明 王彥泓《試后歸舟雜興》:“地主贈行蝦與扇,船丁炊具蛙為瓢。”
船工
船夫。《三國志·許褚傳》:“褚乃扶太祖上船……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泝船,僅乃得渡。”《魏書·刁雍傳》:“今別下統萬鎮出兵以供運谷,卿鎮可出百兵為船工。”宋 米芾《吳江舟中作》:“船工怒斗語,夫坐視而怨。”宋 楊萬里《東磧灘》:“船工與水斗,水力攔船住。”另,制造木船的工人。
船戶
船夫。亦指以行船為業的人家。《宋史·李迨傳》:“般運事稍緩則船戶獨受其弊,急則稅戶皆被其害。”《元史·食貨志五》:“歲漕東南粟,由海道以給京師……腳價不以時給,收支不得其平,船戶貧乏,耗損益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船戶埠行,有許多代運鹽斤,情愿不領腳價。”另,指以船為家的水上住戶。相對陸上人家而言。
船家
船夫。舊時靠駕駛自備船只為生的人。前蜀 花蕊夫人《宮詞》:“近侍婕妤先過水,遙聞隔岸喚船家。”宋 梅堯臣《重送楊明叔》:“逡巡鬼復至,復附船家兒。”元 方回《聽航船歌》:“莫笑船家生事微,新紅米飯緣蓑衣。”《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那些船家,叫著號兒,點了一篙,那船便離了岸,一只只蕩漾中流,順流而下。”清 姚燮《寶應至高郵舟中》:“持螯漉酒共船家,醉立當風葛帽斜。”
船腳
船夫。唐 杜寶《大業雜記》:“又有朱鳥航二十四艘,蒼螭航二十四艘……其架船人名為船腳。”另,水腳。水運的費用。《舊唐書·宇文融傳》:“在嶺外歲余,司農少卿蔣岑舉奏融在汴州回造船腳,隱沒巨萬,給事中馮紹烈又深文案其事實,融于是配流巖州。”《宋史·食貨志下四》:“日買鹽一萬余籌……籌為錢一貫八百三十文,內除船腳錢二百文,有一貫六百三十文。”又,指船底入水的部分。習慣上以入水部分的深淺來觀測船舶所載貨物的重量。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坐并船腳欹,行多馬蹄趄。”
船老大
船上負責人的俗稱。亦泛指船夫。清 成鷲《舟發汾水》:“同舟載得數家禪,江上潮聲促放船。老大出山如出世,去留由我不由天。”
船師
船夫。晉 張載《八翁》:“船師從我乘桴去,頑空中與指真空。”《百喻經·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唐 白居易《送宗實上人游江南》:“每過渡頭應問法,無妨菩薩是船師。”宋 沈括《夢溪筆談·神奇》:“自離真州,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師識之,曰:‘此彭蠡小龍也,當是來護軍仗耳。’”宋 蘇軾《再過泗上》:“殷勤買酒謝船師,千里勞君勤轉櫓。”宋 李之儀《再和觀畫》:“欲問船師覓寶洲,須將大瓠作腰舟。”
船子
船夫。五代 于逖《聞奇錄·漁者》:“貞明中,有漁者,于太湖見一船子。”宋 范仲淹《與中舍書》:“所言冗仆已去,惟船子留三兩人。”宋 黃庭堅《漁家傲》:“船子踏翻才是了,波渺渺,長鯨萬古無人釣。”宋 劉辰翁《摸魚兒》:“舊時船子西湖柳,詞與東風塵土。”明 袁宏道《竹枝詞》:“船子已愁箭括水,兒童又指帽兒山。”另,船。前蜀 花蕊夫人《宮詞》:“平頭船子小龍床,多少神仙立御旁。”
渡仔
方言。擺渡的船夫。《太平天國詩文選·太平天日》:“今晚主同我四人食飯,飯錢臣們同主拆,渡錢臣們相勸渡仔,但不知主到何處,還要幾多盤費方能得到也?”
渡子
擺渡的船夫。《唐六典·工部·水部郎中》:“洛水渡口船三艘,渡子皆取側近殘疾中男解水者充。”明 高啟《待渡》:“渡子未回舟,立傍沙頭樹。”明 李夢陽《叉魚行》:“渡子徒夸好身手,如飛快槳誰曾傍。”清 褚人獲《堅瓠廣集·金銀山》:“他日有渡子與陸索渡鏹。”
舵工
掌舵的人。亦泛指船夫。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吾憂夫航滄溟者之無舵工也。”《老殘游記》第一回:“船主舵工聽了,俱猶疑不定。”清 王漢秋《題客邸壁》:“細綴蒲帆修檜楫,舵工也有濟川心。”清 朱仕玠《由黑水溝夜泛小洋》:“舟過黑水溝,舵工顏如墨。”清 吳玉麟《渡海歌》:“舵工神閑火長喜,羅盤干巽南與東。”
篙夫
船夫。宋 李曾伯《定花阻風》:“綠柳橋頭舊酒爐,幾番艤棹勞篙夫。”宋 俞德鄰《吳江夜泊》:“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視。”
篙工
掌篙的船夫。晉 左思《吳都賦》:“篙工楫師選自閩禺。”唐 杜甫《上水遣懷》:“篙工密逞巧,氣若酣杯酒。”唐 孟郊《寒溪》:“篙工磓玉星,一路隨迸螢。”唐 盧仝《蜻蜓歌》:“處處驚波噴流飛雪花,篙工楫師力且武,進寸退尺莫能度。”宋 陸游《瞿唐行》:“千艘萬舸不敢過,篙工舵師心膽破。”《老殘游記》第一回:“篙工用篙子鉤住大船,三人便跳將上去。”
篙人
撐船的人。宋 宋祁《野渡》:“客立平沙上,篙人艤船待。”《新唐書·杜亞傳》:“使篙人衣油彩衣,沒水不濡。”宋 李流謙《舟著淺》:“愚公不量欲移山,篙人伎窮客長嘆。”宋 董嗣杲《雪阻李家渡》:“樵子獨還衣卸濕,篙人相告酒賒頻。”宋 柴望《上忠齋丞相》:“世事篙人一葉舟,長歌短棹發中流。”宋 文天祥《發高郵》:“篙人為我言,此水通淮頭。”
篙師
撐船的熟手。唐 杜甫《水會渡》:“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宋 葉適《上灘》:“篙師上灘時,面作石皤樣;及其進尺寸,乃在一偃仰。”明 何景明《進舟賦》序:“有老篙師進舟意頗閑。”清 孫枝蔚《與張虞山等醉飲夜歸》:“篙師笑問歸何晚,定是論文向二丘。”
篙手
撐篙的船夫。宋 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臣丁憂歸鄉日,舟中曾販私鹽,遂下諸路體量追捕,當時梢工篙手等考掠取證,但以實無其事,故鍛煉不成而止。”
黃頭郎
漢代掌管船舶行駛的吏員。后泛指船夫。《史記·佞幸列傳》:“(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裴骃集解:“徐廣曰:‘著黃帽也。’《漢書音義》曰‘善濯船池中也。一說能持擢行船也。土,水之母,故施黃旄于船頭,因以名其郎曰黃頭郎。’”《漢書·佞幸傳·鄧通》引此文,顏師古注:“土勝水,其色黃,故刺船之郎皆著黃帽,因號曰黃頭郎也。”唐 李賀《黃頭郎》:“黃頭郎,撈攏去不歸。”宋 衛博《題安流亭》:“異哉黃頭郎,放棹隨飛湍。”宋 魏了翁《約客十有二人泛舟東山分韻得大字》:“丁寧黃頭郎,為我勉乘載。”清 周亮工《書影》:“兩黃頭郎,意甚閑暇,前者以招,后者以柁,指東則側西,向左則掉右,不言而喻,循水石之曲折,瞬息百里,如泛安流。”
楫師
船夫。晉 左思《吳都賦》:“篙工楫師,選自閩禺。”唐 孟浩然《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師。”唐 李紳《卻到金陵登北固亭》:“還叱楫師看五兩,莫令辜負濟川心。”唐 盧仝《蜻蜓歌》:“篙工楫師力且武,進寸退尺莫能度。”唐 嚴維《酬劉員外見寄》:“欲識懷君意,明朝訪楫師。”宋 梅堯臣《送黃殿丞通判潤州》:“永日江風不畏入,楫師猱獰欺白浪。”宋 賀鑄《金山游》:“楫師俯仰呼,天水爭簸蕩。”清 朱彝尊《鴛鴦湖棹歌》:“檣燕檣烏繞楫師,樹頭樹底挽船絲。”
駕長
對船工的尊稱。清 孔尚任《桃花扇·逢舟》:“駕長,你看前面淺灘中,有人喊叫;我們撐船過去,救他一命,積個陰騭如何?”《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駕長,單身客人,帶著也罷了,添著你買酒吃。”
津人
船夫。《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沉于河。甲戌,津人得諸河上。”《莊子·達生》:“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晉 曹攄《贈石崇》:“津人思濟,舟士戲船。”唐 王昌齡《沙苑南渡頭》:“津人空守纜,村館復臨川。”宋 黃庭堅《贈張仲謀》:“津人刺船起應客,遙知故人一水隔。”宋 周必大《漁父四時歌》:“白浪粘天云覆地,津人斷渡征人喟。”
老大
方言。稱船主或船夫。宋 蘇軾《水龍吟》:“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里。”宋 劉克莊《賀新郎》:“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另,年紀大。《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稱排行第一的人。《紅樓夢》第十六回:“那薛老大也是‘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的。”
櫓人
船夫。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庚娘》:“王坐船頭上,與櫓人傾語,似其熟識戚好。”
櫓師
船夫。元 柳貫《渡河宿麻子港口》:“櫓師促轉柁,軋軋鳴鵝鸛。”
門匠
唐代漕運船只過黃河三門時所雇的船夫。《新唐書·食貨志三》:“歲漕經底柱,覆者幾半。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雇平陸人為門匠,執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諺曰:‘古無門匠墓。’謂皆溺死也。”唐 李繁《鄴侯家傳》:“三門常有波浪,每日不能進一二百船。觸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渦中,更不復見。上三門篙工謂之門匠。”
梢工
船夫,艄公。宋 蘇軾《論綱梢欠折利害狀》:“梢工衣食既足,人人自重,以船為家。”元 方回《孚舟亭新成賦十絕》:“向來人喚老梢工,解使帆檣八面風。”元 方回《聽航船歌》:“爭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鴨餛飩。”明 顧起元《客座贅語·辨訛》:“舟之舵尾曰梢,舟子曰梢工。”明 錢琦《浦城坐清流船南不獨酌成詩》:“清流船薄薄如紙,鐵臂往往矜梢工。”
梢人
船夫,艄公。宋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船吼》:“溺死者近百人……梢人則處典刑以謝溺者。”元 宋無《鯨背吟·落篷》:“潮信篷留風力慳,落篷少歇浪中間。殷勤為向梢人道,又得浮生半日閑。”《張舜美燈宵得麗女》:“素香乘天未明,賃舟沿流而去。數日之間,雖水火之事,亦自謹慎,梢人亦不知其為女人也。”
梢子
船夫,船家。宋 陳善《捫虱新話·文人相譏》:“柳屯田云‘楊柳岸曉風殘月’,最是得意句,而議者鄙之曰:‘此梢子野溷時節也’,尤為可笑。”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當日個避難臨江,扁舟同濟,陡遇風波,梢子驚啼。”《西游記》第九回:“曉行夜宿,不覺已到洪江渡口,只見梢子劉洪、李彪二人,撐船到岸迎接。”明 柯潛《送巡宰鄭孔瑞之粵》:“梢子江頭促去舟,蘗苦梅酸忍分別。”明 龔學《再過上饒夜宿城南逆旅》:“水落漁翁尋釣石,風來梢子促行舟。”
艄公
掌舵的人。泛指船夫。《水滸傳》第四一回:“那搖官船的艄公只顧下拜。”元 鄭延玉《楚昭王疏者下》:“艄公,你小心在意者!到今日只仗的你做護身符。”
艄工
船夫。《明儒學案·三原學案·忠介楊斛山先生爵》:“將一個身心不會置之安穩之地,如個無艄工之舟,漂蕩于風波之上,東風來則西去,西風來則東去,是何道理?則是置此身心,不如置此磚之敬慎也。”
稍工
即艄公。《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乃閑訪于稍工:‘你船中是甚么客人?原何有宅眷在內?’”
稍公
船夫。元 楊梓《忠義士豫讓吞炭》:“稍公呵你與我慢慢行,悄悄的聽,好教我把心不定。駕著個小船兒如履薄冰。”明 江源《張兵備招游西隱寺》:“故人稍公暇,折簡招我游。”《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原來這稍公,名叫做張稍,不是個善良之輩,慣在河路內做些淘摸生意的。”《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喬俊聽說,大喜,即便開箱,取出一千貫文,便交稍公送過夫人船上去。”《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只見一個遮天映日的旋風,從水上撲了船來,船上稍公水手忙了手腳。”
稍人
艄公,船夫。《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乃是官河舟船歇泊之處,將及二更,忽聞稍人嘲歌聲。”另,周官名。《周禮·地官·序官》:“稍人下士四人。”鄭玄注:“主為縣師令都鄙丘甸之政也。距王城三百里曰稍,家邑、小都、大都自稍以出焉。”
水客
船夫,漁夫。晉 左思《蜀都賦》:“試水客,艤輕舟,娉江妃,與神游。”呂向注:“水客,舟子也。”唐 王昌齡《江上聞笛》:“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唐 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水客弄歸棹,云帆卷輕霜。”唐 溫庭筠《水仙謠》:“水客夜騎紅鯉魚,赤鸞雙鶴蓬瀛書。”宋 梅堯臣《雜詩絕句》:“買魚問水客,始得鯽與魴。”另,舊指販運貨物的行商。《金瓶梅詞話》第九四回:“才知道那漢子潘五是個水客,買他來做粉頭。”又,菱花的別稱。宋 程棨《三柳軒雜識》:“菱花為水客,李花為俗客。”
水師
船夫,漁夫。漢 王符《潛夫論·贊學》:“水師泛軸,解維則溺。”唐 柳宗元《問答·晉問》:“巨舟軒昂,仡仡回環,水師更呼,聲裂商顏。”宋 蘇軾《百步洪》:“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另,古代以水為名的官長。《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又,指水神。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夸飾》:“孌彼洛神,既非罔兩;惟此水師,亦非魑魅。”又,水軍。明 陳子龍《募練水師疏》:“題為臣鄉募練水師,共資守御,以示鼓舞事。”清 昭蓮《嘯亭雜錄·天津水師》:“然滿兵雖雄健,不利水師。”
水手
船工,駕船的人。唐 杜寶《大業雜記》:“內侍及乘舟水手以青絲絳六條,兩岸引進。”元 白樸《惱煞人》:“寂寞古渡停畫舸,雙生無語淚珠落。呼仆隸指潑水手,在意扶柁。”《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梢公叫做陳小四……雇著一班水手,共有七人。”另,水兵。宋 文天祥《集杜詩·祥興》:“他船皆閩浙水手,其心莫不欲南向。若南船摧鋒直前,閩浙水手在北舟中必為變,則有盡殲之理。”《元史·外夷傳一·日本》:“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輒逃去。”
淵客
船夫。晉 張協《七命》:“淵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李善注:“淵客,習水者也。”另,鮫人。古代神話中的人魚。晉 左思《吳都賦》:“泉室潛織而卷綃,淵客慷慨而泣珠。”李善注引劉逵曰:“俗傳鮫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積日賣綃。綃者,竹孚俞也。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唐 李瀚《蒙求》:“淵客泣珠,交甫解佩。”宋 楊時《送虔守楚大夫》:“兩行淵客淚,感激自沾頤。”明 劉基《舊在杭時為冷起敬賦泉石歌亂后失之今起敬為》:“鮫人淵客起相顧,江白山青煙漠漠。”
長年
船夫。宋 戴埴《鼠璞·篙師》:“海壖呼篙師為長年……蓋推一船之最尊者言之。”明 孫蕡《下瞿塘》:“長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擲如飛梭。”清 吳偉業《避亂》:“長年篙起舞,扁舟疾如箭。”
棹船郎
劃船之人。指船夫。唐 陸龜蒙《江南曲》:“寄語棹船郎,莫夸風浪好。”唐 錢珝《江行無題》:“潤色非東里,官曹吏建章。宦游難自定,來喚棹船郎。”唐 李益《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嫁與棹船郎,空床將影宿。”前蜀 薛昭蘊《浣溪沙》:“不語含顰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宋 周紫芝《夢行西湖梅花下》:“卻上小舟誰是伴,回頭只有棹船郎。”宋 李璉《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折得橙花無處賞,帶枝分與棹船郎。”清 陳維崧《賀新郎》:“征發棹船郎十萬,列郡風馳雨驟。”
棹郎
船夫。唐 白居易《重修香山寺》:“靜聞樵子語,遠聽棹郎謳。”宋 楊萬里《峽山寺竹枝詞》:“峽里撐船更不行,棹郎相語改行程。”明 程敏政《夾溝道中》:“連村犬不驚薪女,傍渚鷗全識棹郎。”另,小人。《漢書·佞幸傳·鄧通》:“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顧見其衣尻帶后穿。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其衣后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名通。鄧猶登也,文帝甚說,尊幸之,日日異。”濯,同“棹”。后因以“棹郎”指鄧通,并借喻佞幸小人。宋 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馬子才《詠文帝》云:‘可憐一覺登天夢,不夢商巖夢棹郎。’”
舟人
船夫。《詩·小雅·大東》:“舟人之子,熊羆是裘。”毛傳:“舟人,舟楫之人。”晉 木華《海賦》:“于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唐 鄭谷《舟行》:“九派迢迢九月殘,舟人相語且相寬。” 清 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嶺頭積雪未消,舟人謂春夏之間,花放滿山,香聞百里,誠勝境也。”
舟師
船夫;舵手。《新唐書·王義方傳》:“道南海,舟師持酒脯請福。”明 高啟《欲訪李孝廉至婁江遇風而回》:“舟師捩舵若無力,帆勢如蓬幾飄轉。”清 黃遵憲《八月十五夜作歌》:“舟師捧盤登舵樓,船與天漢同西流。”另,水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洛水》:“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次于洛陽。”宋 戴埴《鼠璞·防海》:“舟師始于吳越。”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朝廷以定海孤懸海中,非海道舟師不能恢復。”
舟子
船夫。《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仰否。”毛傳:“舟子,舟人,主濟渡者。”晉 郭璞《江賦》:“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艤榜。”唐 孟浩然《問舟子》:“向夕問舟子,前程復幾多。”唐 無可《行漢水晚次神灘阻風》:“驚風山半起,舟子忽停橈。”宋 晁說之《舟子語》:“舟子言勿怖,此是沖風爾。”宋 翁卷《泊舟龍游》:“臥聞舟子說,明日到衢州。”宋 項安世《別岳州》:“五更鼉鼓忽逢逢,舟子聞晴上北江。”宋 徐僑《歸自壽昌》:“舟子長歌下急灘,江風吹我怯衣單。”
新浪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tjwztjs
本刊審核:田 家 雙
本刊制作:冰雁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