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大師,而且是屬于那種站在頂峰上的大師,可以稱之為全能型的圣人。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圣人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最純粹、最博學、最完美的人。孔子、孟子,分別作為儒家創始人和發揚者,成為了后世最受認可的圣人。
但說起唐宋之后最受認可的圣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當仁不讓。王陽明創立心學,啟蒙了中國人的心智,觀其一生,王陽明做到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所以他成為了歷代盛傳的圣人。
作為思想家,王陽明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并稱為圣人。
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可是你要知道,朱宸濠策劃這次叛亂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王陽明就是這么牛,大寫的“服”字!
試問還有誰?!具文武之全才,闡圣賢之絕學,千古獨此一例!!現輯選王陽明一生中最為傳奇的幾件奇聞軼事分享給大家。
乳名泄天機 改名開口言
王守仁祖籍浙江余姚,是余姚的大戶,父親王華,祖父王倫。王陽明小的時候其實不叫王守仁,叫做王云,這個孩子生來就不一般,母親懷胎超過十個月才生下他。王云小時候舉手投足都與別的孩子不一樣,到了五歲這個孩子居然還不會說話。
一天,王云在街上和一群小孩玩耍,從遠方過來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徑直向孩子們走去,誰也沒理,徑直走到王云身邊,摸了摸王云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這一幕恰巧被街上一個姓劉的掌柜看見,這位劉掌柜也是受王家老爺子的照顧,趕緊帶著王云去找王倫,說:“剛才啊,有個得道高僧摸了摸你家王云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我覺得這事不一般,趕緊來告訴您”。
王倫一聽有這事,又想起自己這小孫子五歲還不會說話的不同尋常之處,立刻把兒子王華找了回來商議這事。王倫對王華說:“這高僧說'可惜道破’,莫非是咱們泄露了天機?”
原來在生王云的時候,王云的母親夢見天上彩云飄飄,鼓聲震天,有一個神仙駕著云抱著一個孩子朝著自己飛了過來,王母被驚醒生下了這孩子,就給這孩子取名王云。
王倫和王華左思右想,這事情不簡單,既然得道高僧說這孩子名字泄露了天機,那這名字得改。
于是爺倆找來全家的書給王云改名,王倫就按照《論語·衛靈公》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給孩子取名王守仁。
誰知道,剛給這孩子改了名字,居然就會說話了,本來王家雖然也是個大戶人家,但幾代人仕途不順,王倫連功名都沒有,王華考了很多年才考取個舉人,可誰曾想給王云改名后沒幾年王華居然高中狀元。
吟詩驚四座 氣魄齊嘆服
王華高中狀元后留京為官,擔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年,他讓家人赴京同住。王陽明便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
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的才學。
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1歲的王陽明站了起來: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此詩一出,震撼全場。
眾人震驚之余,便想:“定是王倫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來,讓孫子出來震懾我們。”
文人們見窗外月色皎潔,便讓王陽明以“蔽月山房”為題再賦一首,王陽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誦:“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懾于其詩之氣魄,眾人齊聲嘆服。
狀元何稀奇 我要當圣賢
王倫、王華見王守仁舉止不凡,長大后必有一番作為,就為他請來最好的名師來教導他。
可誰知,沒有一個先生愿意教他,來王家教他幾天就都走了。
先生問王守仁:“你長大了要干嘛啊,是不是像你父親一樣考狀元?”
此時12歲的王守仁說:“不,狀元沒有意思,從隋唐開始科舉,三年一個狀元,狀元有什么稀罕的,我不當狀元。”
先生問:“那既然你不愿意當狀元,你準備干什么啊?”
王守仁說:“我要當'圣賢’,狀元歷史上多了去了,可圣賢就那幾個,要當就當圣賢。”
先生一聽,嚯,這小子心比天高,教不了教不了,紛紛辭職不干了。
志學之年 我愿出關 討平韃靼
王陽明15歲那年,父親帶著他去了一趟關外。在居庸關外,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遼闊的草原和大漠,領略了縱馬奔騰的豪情快意,回想起書中記載的洪武年間的偉績、永樂大帝的驍勇,心生向往。他登長城、評古跡、思戰略,經略四方之志終于醞釀成熟。
回家后,他一反常態,嚴肅的對父親王華說:“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上書,只要給我幾萬人馬,我愿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
看著站在面前的已經十五歲的兒子,王華沉默了一陣,突然就拿起手邊的書扔向守仁,十分激動地向王守仁喊道:“讓你小子狂!讓你小子狂!”
雖然因為父親王華的種種阻撓,王守仁第一次為國效力的夢想就此破滅,但是“立世功”的志向卻深深扎入他的心底。
道觀聊通宵 竟忘結婚事
王華擔心兒子走火入魔,所以一等王陽明滿17歲,就挑選了江西一故交之女欲與子成親,然后告訴王陽明:“馬上去江西結婚。”
結婚那天,拜堂之際,大家卻發現新郎不見了。岳父一家趕緊派人四處搜尋,次日凌晨才在道觀里找到王陽明。
原來,王陽明昨日出來閑逛時,路過道觀,便進去和道士聊天,不料聊得投緣,竟忘了結婚一事。
此事迅速傳遍洪都(南昌),民眾驚嘆:“真乃一異人也。”
研究朱圣人 格竹格七日
一次王陽明途徑上饒,便去上饒名仕婁諒家中拜訪,他問婁諒:“我想當圣賢,你說我該怎么做呢?”
婁諒覺得這小子有點意思,說:“古來圣賢就那么幾個,要想當圣賢你得先效仿圣賢,古代的圣賢離咱們太遠,你不妨研究研究離咱最近的朱熹圣人。”
王陽明一聽,有道理,就回家研究朱熹的文章理論。我們知道朱熹是理學大師,講究“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你能做到“格物致知”你就是圣人,做不到你就是凡人。
有一次,王陽明就與友人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王陽明家里有一片竹林,王陽明就說:“咱們就守著這片竹子,不吃不喝,不走不動,不眠不休,咱們從這竹子里致知。”
三天過去了,王陽明的朋友受不了了,咣當倒了,沒能從竹子上得出什么結論。
又過去四天,王陽明也撐不住了,咣當也到了。王陽明非但沒能從朱熹的理學里“致知”,反而得出結論:朱熹的理學有問題,格物致知,格物未必能致知。從此,王陽明跳出理學,他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官場險丟命 龍場終悟道
28歲時,王陽明考中進士,當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從此步入仕途。
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其荒淫無道,整天與太監混在一起。太監劉瑾狐假虎威,大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伙,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于義憤,冒死上書,請求釋放戴銑等人。結果被劉瑾重打四十大板后,
貶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名沒品級的驛丞。
盡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在其赴任途中將他害死。
王陽明發現有人暗中跟隨,便把衣物留在錢塘江邊,留下遺詩:“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殺的假象,追殺者方才終于放棄了追蹤。
貴州龍場驛,荊棘叢生、人煙稀少,王陽明只好棲居山洞,親手種糧種菜。經此一役,他對功名利祿不再掛懷。惟有生死一念,橫亙于心。他鑿了一副石槨,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擊破龍場山谷的寧靜。王陽明從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終于在苦苦追尋了十九年之后,在他人生最為痛苦的一瞬間獲得了答案,理在心中,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圣賢之道!
此心光明了 世界便一同光明
有一年,王陽明和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這花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體制,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
唯有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
寧王謀叛二十年 守仁三十五天平
正德十四年(1519年),圖謀叛亂策劃了近二十年(一說八年)的寧王朱宸濠感覺時機成熟,遂發動叛亂。王守仁在得到消息后,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朱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軍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等了十幾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么多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安康兩城,逼近安慶。
王守仁趁朱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兵力空虛之際,率兵攻打南昌,逼朱宸濠回兵,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三十五天即宣告結束。王守仁也因此軍功被封為新建伯。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平亂后,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勛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復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只留下了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五百年間出過一個半的圣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王陽明。
李贄、黃宗羲、曾國藩、東鄉平八郎、梁啟超、嚴復、孫中山、蔡元培、錢穆等,古今中外,一個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對他卻只有一致的贊譽。
梁啟超評價王陽明是“百世之師”。王陽明還是一個兵法大師,是明朝唯一一個文人立功封伯進侯的,“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連號稱日本軍神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也是王陽明的鐵粉,一生俯首王陽明。
“王陽明”三個大字,注定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熠熠生輝。
結語: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五十七年的生命,固然是短暫的,卻也是永恒的。他的生命消逝了,但他的思想學說卻歷久彌新,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更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是王陽明的名言。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正因為他少年時立下了“成為圣賢”和“平討韃靼”的偉大志向,才成就了后來的不世偉業而彪炳千秋。
少年當立志,要立鴻鵠志。立志不高,則溺于流俗。新時代下的青年要立志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貢獻力量,成為棟梁之才,擔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為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奮斗不止。
要志存高遠,有鵬程萬里的決心;要敢闖敢干,有舍我其誰的勇氣;要奮勇當先,有山登絕頂我為峰的魄力;要腳踏實地,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毅力。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樹立遠大的志向,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去奮勇拼搏。
追夢就是立志。拿出青年人的追夢豪情,奮斗成就方不枉此生。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有志者,事竟成!
我認為這就是王陽明給當代人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