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祥麟,別號通虛子。湖北鄂州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湖北名醫,湖北中醫名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傷伏氣致病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被聘為湖北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有《醫壘心言》等醫著11部,其中兩部獲部級優秀著作獎。詩論推重葉燮,詞尚秦七。有《通虛子詩詞稿》《通虛子詩話》《西長嶺詩詞選集》《朱忱詩剩輯注》等。
梁子湖棹歌
(一百零一首)
★ 朱祥麟(不倒翁)
余祖居梁子湖畔,梁子湖古稱樊湖。目睹世代滄桑,每多鄉愁感發。湖域溯源久遠,歷史綿長。山川形勝,物產豐饒。民風敦淳,人文鼎盛。誠魚米之鄉,文化之鄉也。清朱彝尊,居嘉興,感其家鄉風土人情,有《鴛鴦湖棹歌》之作。余嘗有詩云:“歷代圣賢遺圣跡,百家風骨衍風流”(《詠鄂州》)。今仿其制,爰寫《 梁子湖棹歌》一百首。大體以歷史時間為序,限于篇幅,謹選擇典型事物,予以謳詠,難免掛一漏萬之虞;以急就成章,工拙莫計,覽者幸勿見責。
(一)
梁子湖傳說
煙波浩淼唱梁湖,神話聲聞播九區。
沉沒高唐翻水域,救民娘子敢捐軀。
(二)
娘子塑像
臨水東山立翠微,平湖如鏡射霞暉。
麻姑已歷滄桑變,愿此安瀾壯思飛。
————————
注:娘子塑像在梁子島東山上。
(三)
謝埠金盆垴
開辟洪荒篳路難,打磨石斧制陶盤。
先民稼穡金盆垴,漁獵旋歸霜月寒。
————————
注:金盆垴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謝埠街東。1958年于金盆垴西側水塘中發掘出土石斧、石鐮、石鋤等,保存完好,乃新石器時代遺存。又出土有夾砂石陶、黒陶、紅陶文物。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
樊 湖
神州畫野始軒轅,鄂渚人丁漸日繁。
堯帝仲文新立國,湖山從此盡稱樊。
————————
注:《武昌縣志》據羅泌《路史·國名紀》載:“唐為樊國,帝堯時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又曰:“殷為鄂國。”公元前帝堯時有樊姓酋長樊豎,字仲文,被封樊國為君。西山又稱樊山,長港稱樊川,梁子湖稱樊湖。
(五)
鄂王城
熊紅城郭敞都門,西傍梁湖洪水墩。
冶鑄漁耕郊野曠,蒸蒸王氣擁朝暾。
————————
注:公元前879年楚國熊摯紅封為鄂王,建都鄂王城,位于今湖北大冶市金牛鎮鄂王城村境內,即梁湖西岸之洪水墩。
(六)
田開阡陌
環湖山秀塞鴻軒,村落星棋花樹繁。
阡陌田開粱稻熟,牧童短笛下丘原。
————————
注:《史記·商君列傳》:“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七)
湖畔人家
東籬紅紫斗芳菲,水岸煙村遠樹微。
養鴨棚邊鷗鷺集,佇看日暮片帆歸。
(八)
越人歌
溯流越女到梁湖,殊遇彩舟鐘鼓娛。
溫婉情歌動王子,交歡盡意在葭蒲。
————————
注:王子:子皙,一稱黑肱,?—前529年,春秋時楚國楚共王之子,靈王之弟。《說苑·善說》記載:“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據高艷文章認為,按鄂君所封鄂邑的地望位置看,“新波”當是梁子湖。梁子湖西周時稱樊湖,戰國時稱鄂渚,今稱梁子湖。
(九)
謝埠鐵鋪咀
滿坡鐵矢楚遺存,遙想烘爐觸尚溫。
月夜煙騰郎面赧,鐵流星濺照寒村。
————————
注:謝埠鐵鋪咀裸露大型冶鐵工場,系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遺址。李白《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十)
鄂君啟節
銅鐵桑麻甲九寰,鄂君貿易越重關。
商船持節平明發,風展云旗過虎山。
————————
注:鄂君啟,春秋時期楚懷王之弟。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發給鄂君啟運輸貨物免稅證件——金節。銘文詳細規定了水陸運輸路線、車船大小與數量、運載額、運輸貨物的種類、禁運貨物和納稅及免稅情況等。其從鄂王城出發由梁湖過虎山入長港,出樊口沿長江可達揚、越等地進行商貿交易。(參考張后銓《鄂君啟節的價值與東鄂地望》)
(十一)
屈原過鄂渚
遷流別郢涕滂沱,鄂渚徘徊發浩歌。
遠涉湘沅殉故國,余何所畏問天河。
————————
注: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曾任楚懷王之左徒、三閭大夫,力主聯齊抗秦。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有《天問》《懷沙》等。謂“定心廣志,余何所畏俱兮?”文獻注鄂渚謂相傳在今湖北武漢市黃鵠山上游三百步長江中。觀《爾雅》:“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然則黃鵠山上游三百步長江中有小洲乎?此乃梁子湖中梁子小島也。今鄂州亦稱鄂渚。
(十二)
春申君黃歇墓
廿年輔國舉宏綱,固位釀災堪惋傷。
千里封吳疏水道,自茲黃浦號申江。
————————
注:春申君黃歇(公元前314—前238年),出生江夏,曾任楚相,多所建樹。封吳地,任間疏理河道,平水患。民感念之,將黃浦江改稱申江,上海今簡稱申由此也。其墓在梁子湖西岸之武漢市江夏區龍泉山。
(十三)
樊噲墓
瞋目鴻門叱楚王,幸從劍底走劉邦。
英雄百戰身先卒,簡冊名垂屬漢皇。
————————
注:注:樊噲(公元前242—前189年),漢開國元勛,鴻門宴勇救劉邦,封舞陽侯。其墓在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馬峰山下。
(十四)
沼山烽火臺
樊口屯兵戰事開,黃旗沼岳筑烽臺。
營前走檄流星火,關羽橫刀震九垓。
————————
注:《三國志·劉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曰:“劉備從魯肅計,進駐鄂縣之樊口。”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于當陽敗于曹操退據樊口屯兵,后聯合孫權抗曹,為赤壁大戰前夕。從樊口溯樊川而上,乃有關羽于梁湖虎山旁磯石磨刀及沼山筑烽火臺之史實。沼山在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境內。
(十五)
武昌山屯兵
武昌山據好屯兵,湖駛舳艫扎寨營。
選徙郊壇稱帝位,孫權構筑武昌城。
————————
注:孫權221年從公安遷鄂縣據武昌山屯兵,操水軍于梁子湖。于229年在縣南郊即位稱帝,并改鄂縣為武昌,筑武昌城,是為黃龍元年。宣讀《武昌即位告天文》。武昌山在鄂州謝埠境內。
(十六)
武昌刀劍
探源跋涉紀班班,采礦筑爐火焰斕。
銅鐵精良刀劍鑄,吳王尤重武昌山。
————————
注: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梁著名醫藥家、文學家。著《古今刀劍錄》載:“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
(十七)
朱妃庵
遷都建業雁分行,留滯吳妃戀武昌。
為愛梁湖風物好,尼庵鳴磬日焚香。
————————
注:朱妃庵又名龍鳳寺,位于沼山南麓。三國·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為妃朱氏建別墅于沼山,后孫權由武昌遷都建業。朱氏眷戀武昌山水,謂:“生不還建業,卒飲武昌泉。”孫權遂于沼山建庵供其修行。語傳朱氏每思建業,便到庵后山眺望,人稱其山為妃子垴。
(十八)
孟宗母墓
哭竹曾經風雪嚴,示兒還鲊守清廉。
叮嚀訓誡垂型范,荒冢離離月影添。
————————
注:墓在江夏區鳳凰山。吳·孟宗(218年—271年),湖北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人。傳“孟宗哭竹冬生筍”為二十四孝之一。孟宗官至遷光祿勛、右御史大夫。主管漁業,親自捕魚精心烹制后送給母親。其母返還,并責之以道,表現出一位賢母嚴守操守的可貴精神。后以還鲊指稱賢母,以魚鲊表達為官清廉。
(十九)
青峰山
縈青繚白上層巔,西眺梁湖寺外船。
新雨初停心似洗,空明倚樹聽流泉。
————————
注:青峰山在鄂州太和鎮謝培村境內。
(二十)
青峰寺
檜柏禪林日照晴,香燃心靜篆煙清。
風塵叩訪消殘夢,靜聽鐘鳴醒世聲。
————————
注:晉·永平元年(291年)五臺顯通寺高僧宗隆禪師于武昌青峰山(山在今鄂州太和鎮謝培村境內)結廬為寺,取名青峰寺。《湖北通志·古跡》:“青峰寺在武昌縣南一百二十里青峰山下,唐宋以來名僧東曉、豁然尤著。”史載陶侃、庾翼、宋武帝劉裕、唐高僧貫休、棲一、宋將岳飛、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康熙等等皆曾駐足此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智隱法師攜祖傳兵書《帷幄蘊略》入青峰寺。元惠帝至正十年(1350年)劉伯溫來寺得智隱贈此兵書。
(二十一)
太尉寺
國難平夷任武昌,西門植柳駐春長。
絲絳繞寺平蕪綠,太尉鄉魂在廟塘。
————————
注:寺在鄂州梁子湖區涂鎮廟塘村,始建于東晉,紀念陶侃(259-334年)。陶侃東晉名將,封長沙郡公。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在西門廣植柳樹,人稱官柳。
(二十二)
思庾亭
水環丘阜擁云亭,對影南樓一夢惺。
風雨江山撐半壁,武昌嘉譽有遺馨。
————————
注:庾翼(305年-345年),東晉安西將軍,接替庾亮鎮守武昌。其工書法,與王羲之齊名,有文集二十二卷。涂鎮張遠村有庾翼讀書堂,對面建思庾亭。亭聯:此老足去思,位極勛高,東晉河山承再造;茲亭留紀念,人亡物在,南樓風月共千秋。
(二十三)
金牛龍山
龍山龍穴有龍居,旱禱龍吟雨露噓。
百里樊湖肥稻菽,陶潛濡墨記當初。
————————
注:東晉末田園詩人陶淵明(365—427年),有《續搜神記》,亦稱《搜神后記》,卷十·虬塘:“武昌虬山有龍穴,居人每見神虬飛翔出入。旱歲禱之,即雨。后人筑塘其下,曰虬塘。”晉·史荃《武昌記》:“武昌有龍山,欲陰雨,上有聲,如吹角。”虬山即今大冶市金牛鎮境內之龍山,并見《武昌縣志》。
(二十四)
武昌山毛人
古鄂山重林木深,年荒歲遠野猿吟。
牽衣釋懼知人意,贈果回眸不復尋。
————————
注:陶淵明《搜神后記》載:“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長丈余,遍體皆毛,從山北來。精見之,大怖。自謂必死。毛人徑牽其臂,將至山曲,入大叢茗處,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須臾復來。乃探懷中二十枚橘與精,甘美異常。精甚怪,負茗而歸。”《武昌縣志》載:“山在謝埠之南。武昌以武昌山為名,孫權都所”(《宋史·地理志》)。
(二十五)
宋文帝賑災
大慮洪濤勢接天,躬親民瘼察災田。
題詩幸得村名永,力拯哀鴻起九淵。
————————
注: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年),文帝劉義隆親臨武昌樊湖賑災,考察九十里樊川至游家林。見景生情,吟詩云:“雨浥輕塵,山黛長跡嶺。樊溪曲回,水灣九十新。”后武昌官員取詩中“長”“嶺”二字,易游家林為長嶺,即今之鄂州市梁子湖區長嶺鎮。
(二十六)
梁元帝詠梁子湖
御輦幸臨梁子湖,水天一色樂高呼。
愿同鷗鷺交良友,淘洗尊容不道孤。
————————
注:梁元帝蕭繹(508―555年),有《梁元帝集·詠梁子湖》:“梁湖煙樹密如云,水色天容兩不分。莫問山川誰作主,鷗朋鷺友盡堪群。”
(二十七)
沼山凌霄峰
秀出凌霄南斗旁,樊湖落影水蒼蒼。
高林日射猿千歲,樂與優游鶴夢長。
(二十八)
沼山大寺
鈡傳空外碧山叢,精舍重恢風雨中。
碑斷云霞遺劫跡,難從題壁覓先蹤。
————————
注:寺始建于唐朝貞觀(627—649年)年間,殿宇恢弘,屢毀屢修。寺廟旁有乾隆年“上云下霞和尚墓”斷碑。朱忱有《沼山大寺題壁》:“兵火頭陀老詞客,年年都在亂離中”,今不復存。
(二十九)
太白港橋
疊嶂層巒欲暢游,港灣風雨滯行舟。
山民壘石鋪橋徑,渴待詩仙一放謳。
————————
注:大詩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相傳李白欲覽沼山勝景,然沼麓水下注梁湖為大港,港汊水阻,又因風雨未能前往登山,后人遂名太白港。山民修筑石橋,故名太白港橋,在沼山腳下。“惟斯橋之建,不知創始何人”(見《武昌縣志·重修太白港橋記》)。
(三十)
靈泉寺
天馬峰南問佛先,霜鐘余響靜如禪。
泉聲永夜傷孤枕,明月空潭夢皎然。
————————
注:寺在武漢市江夏區天馬峰南麓,為唐·高僧皎然取名,始建于唐·天寶八年(749年)。規模宏偉,毀于清末。今重修,占地130畝,譽為“福地仙壤”,為華中南地區著名寺宇。
(三十一)
長興寺
蓮山穴石暮生煙,蒼發隱淪為問禪。
燭燼消愁香繞寺,月光如水水如天。
————————
注:寺在鄂州太和鎮蓮花山,始建于五代后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武昌縣志》載:長興寺“宋咸平時建,寺北石上有穴,相傳為仙人拄杖處”,乃禪宗佛地。后唐宰相王建立晚年皈依禪宗隱居為僧于此。
(三十二)
滅金英雄孟珙
壯舉亡金譽滿朝,尚文風雨紹詩騷。
千秋遺冢松煙碧,肅拜村姑奠楚醪。
————————
注:孟珙(1195-1246年 ),字璞玉,號無庵居士 。祖籍曲沃(今山西臨汾),隨父徙居武昌。南宋理宗年間軍事家,民族英雄,左武衛將軍孟宗政第四子 。滅金抗蒙,累官樞密都承旨、封漢東郡開國公等。又注重文教事業,于戰亂之際興建公安書院、南陽書院。精研《易經》,通佛學。著《警心易贊》《無庵法語》等。《全宋詩》《全宋文》輯錄其詩文。歿后葬武昌賢庾鄉紫金山,即今鄂州梁子湖區涂鎮徐家橋。《武昌縣志》有載。
(三十三)
湖泗南橋
石拱南橋氣若虹,便民車馬貫西東。
小河靜靜澄明月,壟畝黃云飛遠鴻。
————————
注:橋建造于元代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為石拱橋。武漢市江夏區大屋饒村所藏《饒氏宗譜》記載,該橋系元代當地富戶饒東山出資修建。橋拱呈半圓形,影映水中,虛實相連,如明月一輪,顯現田園風光恬靜之美。至今仍能通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四)
龍川書院
開啟黌門七百年,虬川傳道著鞭先。
敦詩說禮殫精力,多為湖鄉育俊賢。
————————
注:《武昌縣志》:“龍川書院,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金牛鎮。元至元末,士之集于鎮者,筑精舍肄業,設山長。”民國時名虬川中學,今屬大冶市金牛鎮中學。
(三十五)
明太祖臨幸青峰寺
古剎御題圣意彰,樊湖臨幸立蒼黃。
書傳韜略能定鼎,一統江山坐玉堂。
————————
注: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同劉伯溫來青峰山。為感謝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在此取得《帷幄韜略》18冊寶籍,由是而得天下,特御書“青峰古剎”(參見前青峰寺)。
(三十六)
龍泉昭陵
斜陽寢殿暮云蒸,王氣杳然歲月恒。
翁仲寒煙渾不語,龍泉山下望昭陵。
————————
注:昭陵在江夏區龍泉山天馬峰下,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1364—1424年)藩王陵,另有其子孫八陵墓以及多處名賢墓葬遺存。
(三十七)
熊桴兵部左侍郎
薈蔚岡陵云水重,人豪騰躍布英風。
樊山伏虎松林震,赤膽平倭劍氣雄。
————————
注:熊桴(1507-1569年),武昌賢庾鄉(今湖北鄂州梁子湖區公友鄉)人。語傳其少年讀書于西山。一天日暮,見一猛虎蹲在門外,虎視眈眈!熊吼道:“我鐘山川之靈,當捐軀報國,豈可為你這惡獸充饑!”吼畢,虎貼耳拽尾而去。其系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知太倉州,郡大治。以御倭有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廣東等職。卒贈兵部左侍郎。有《水陸事宜》《抗粵疏議》《詩選》《鄉約》《鏡湖集》等。
(三十八)
閻爾梅《樊湖曲》
為挽亡明四海呼,征鴻碌碌過樊湖。
憫農稅重苛如虎,太息桃源亦曠蕪。
————————
注:閻爾梅(1603—1679)明末詩文家,字用卿,號古古,江蘇沛縣人。明崇禎三年舉人,為復社巨子,反清復明,奔走國事。有《白耷山人集》。過梁子湖訪友人,有《樊湖曲》二首。詩曰:樊湖“本是神仙宅,翻為罾網窟……遠燈高下聯,猛虎瞪雙目。”“麻桑苦價廉,寧堪供稅糧……桃源豈無路,恨不獲漁郎。”
(三十九)
周士皇御史
儒生草野躍龍門,茂德勛勞彝鼎存。
高處廟堂憂里庶,排難救困萬民尊。
————————
注:周士皇(1637—1700年),武昌賢庾鄉(今梁子湖區涂鎮張遠村周秦封灣)人。康熙十一年進士。曾任河南扶溝知縣、云南司員外郎,授御史等。為官正直,捕盜安民,免稅賑災,護商除奸,修建學宮,有政聲,屢受皇上褒譽。著《坡亭集》《裁云閣集》。
(四十)
磨刀磯關帝廟
關羽磨刀符石灣,凜然遺像壯人寰。
有橋無水飛云鶴,有廟無門對虎山。
————————
注:《武昌縣志》:“關帝廟在縣西南九十里符石鄉長港口(即梁湖出口入長港之虎山西北一里許之磯石上)。磨刀磯相傳為關壯繆磨刀處。康熙三年建,后毀。光緒二年,余姓倡捐重修。”原廟二層,蔚為壯觀,毀于1954年大水。1978年因修梁湖節制閘取石,磯石被徹底炸平,存地名磨刀磯節制閘。
(四十一)
船阻寺咀
商行忽值雨風狂,寺咀停舟累夜涼。
為卜前程臻福履,雞鳴古寺上高香。
————————
注:《武昌縣志》載:“雞鳴祠在縣西南九十五里,符石鄉沙灣堡,康熙初重建。”祠基地傍梁湖,稱寺咀,雞鳴祠在梁子湖區長嶺鎮沙灣廟下劉村,毀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據考證記載,祠旁有新石器時期遺存。
(四十二)
梁子魁星樓
奎星高照起層樓,文運亨通寤寐求。
百里梁湖承惠化,華章新撰播芳猷。
————————
注:魁星樓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梁子島東山山麓。三層六面角,浮雕“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精美傳神。原樓毀,2012年重建,朱朗如撰《重建魁星樓記》,載《鄂州日報》。
(四十三)
張拱北慈善家
門前湖柳映朝暾,世代漁耕禮信存。
人念修橋張拱北,鄉賢義舉以名村。
————————
注:張拱北(1702—1769年),武昌符石鄉符二里(今鄂州沼山鎮桐油村)人,三代業盛,“資財甲于一邑”,清代中葉武昌著名慈善家。樂善好施,睦鄰解難,修路辦學。承遠祖九禎、松譚公屢修太白港橋,鄉人譽為義士,其村被稱為張拱北村。
(四十四)
梁子鎮瓦窯澥
探訪陶墟到瓦窯,熊熊爐火照天燒。
精工媲美唐三彩,勤業應稱鄉曲豪。
————————
注:梁子鎮瓦窯澥于1974年發掘,為清代窯址。出土壺、碗、罐、匣等陶瓷制品,曾赴英國展出。1981年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五)
潘克溥知縣賑災
萬慮洪濤沒野田,生民懸罄息炊煙。
修堤勸賑籌長策,勞怨拋除感載天。
————————
注:清道光武昌知縣潘克溥任內(1840——1844年)數度赴梁子湖災區指揮修堤及設粥廠賑濟災民。朱琢章有和詩紀其事,見朱祥麟編《西長嶺詩詞選集》。
(四十六)
張裕釗內閣中書
淵雅辭章夸老成,桐城大纛續高擎。
甄陶晉魏瞻渾穆,獨步書壇享頌聲。
————————
注:張裕釗(1823—1894年),武昌符石鄉(今鄂州市梁子湖區龍塘村)人,曾門四弟子之一,內閣中書,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著《今文尚書考證》《左氏服貢注考證》《濂亭文鈔》,后人輯錄《濂亭遺詩》《濂亭文集》《論學手札》等。其張體書法傳至日本。
(四十七)
朱慶甲醫家
躡足岐黃握化機,扶危每是接春歸。
立言澤被千秋后,如在徽音共仰睎。
————————
注:朱慶甲(1831—1895年),武昌符石鄉長嶺街(今鄂州市梁子湖區長嶺鎮)人,治學《黃帝內經》《傷寒論》等。著《傷寒辯論》《醫學入門》(今易名《中醫入門》再版);參與編修《武昌縣志》。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活人無算,聲震鄂冶。醫傳六世,衍為中醫內傷伏氣致病學術流派,《鄂州中醫志》載其事跡。
(四十八)
柯逢時庶吉士
忠君難悟廈將傾,日薄不甘湖海情。
踵事岐黃騰絕軌,為除民瘼磔三彭。
————————
注:柯逢時(1845~1912年),武昌靈溪鄉(今屬大冶市金牛鎮袁鋪村老鴉泉灣)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點翰林,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江西按察使、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職,慈禧稱其為“理財專家”。生平喜著書,藏書數萬冊。建“柯家山館”、“息園”藏書樓。暮年在武昌設醫館,招收學員,傳播醫學知識。經刻印書籍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大觀本草札記》《武昌醫學館叢書》等等。所刊刻多為經世實用之書,內容嚴謹,深受后人好評。參與纂修《湖北通志》《應山縣志》,主修《武昌縣志》。
(四十九)
朱菜香舉人
案牘勞神忠帝廷,賢豪獲賞戴花翎。
精勤述作稱淵富,樓閣珍藏萬卷經。
————————
注:朱菜香(1848—1908年),武昌符石鄉(今鄂州沼山鎮朱山東)人,光緒舉人,任江蘇巡警道等,加二品御賞戴花翎。其子朱慶年與父為光緒十五年同科舉人。張裕釗謂“朱菜香父子同科,可謂奇絕”(見《文物春秋·張裕釗主講蓮池書院時的幾封家書》)。相國王文韶、張之洞等稱其為奇才。著《經律剖記》《五經心得》《五經解難》《約編刑案》《編沼山》《誥古文詞日記全集》共108卷,藏書萬卷。
(五十)
同門三進士
樊湖姓氏溯源長,耕讀劬勞世代昌。
朱宅同門三進士,尊儒復禮久流芳。
————————
注:武昌符石鄉東邊朱村(今鄂州梁子湖區太和鎮東邊朱村)清末有朱子春(1850—1905年)、朱夢春(1854—1901年)、朱懋春(1862—1922年)三兄弟先后考取進士,鄉里傳為佳話。
(五十一)
張后沆外交官
鼎出名門育俊才,扶桑萬里錦帆開。
睦鄰任是傾心力,豈料風云海上來。
————————
注:張后沆(1854—1895年),武昌符石鄉(今鄂州市梁子湖區龍塘村)人,張裕釗長子,監生州同銜。1881年隨黎庶昌出使日本,廣交朋友。1887年任陜西候補同知,署陜西寧陜廳扶民同知至終。誥授奉直大夫、誥封朝議大夫,為梁湖史之第一任國家外交官。
(五十二)
虎山塔
煙籠古塔翠微巔,玉筆通天太史傳。
碧水粼粼澄靜影,湖山鐘秀萬斯年。
————————
注:梁子湖入長港口之虎山原有古塔,不知初建于何時。朱琢章(1796—1874年)《九日登虎山》有“煙籠塔影千尋靜,日射波光四面浮”句(見朱祥麟《西長嶺詩詞選集》),古塔不知坍塌于何時。清末進士柯逢時主持重修,命名玉筆通天塔。
(五十三)
劉藝舟演藝家
獻藝梨園為救亡,飾裝牛鬼刺猖狂。
頻遭通緝行舟險,矢志不渝蘭蕙芳。
————————
注:劉藝舟(1879—1937年),鄂州梁子湖區沼山鎮畈雄村人。1901年渡日入早稻田大學讀理化,加入同盟會。1912年率領“北方共和急進會”奪取登州、黃縣,被推為“登黃大都督”。后致力于演藝,宣傳愛國主義、揭露滿清黑暗統治、反蔣,鼓吹革命,屢遭通緝。編演《黑奴呼天錄》《石達開》《明末遺恨》等。
(五十四)
宋教仁晚泊梁湖
千程佩劍泊梁湖,野樹天低望月孤。
荊棘哀鴻家國渺,夜闌不寐苦踟躕。
————————
注:宋教仁(1882—1913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國時曾在大冶金牛鎮劉復家避難,泊梁子湖,后流亡日本。有《晚泊梁子湖》:“日落浦風急,天低野樹昏。孤舟依淺渚,秋月照征人。家國嗟何在,乾坤渺一身。夜闌不成寐,撫劍獨愴神”詩作。
(五十五)
盛蔚庵名儒
北伐歸家雨夜闌,傳經說禮挽狂瀾。
詩壇名噪清新格,月曙漪流獨釣寒。
————————
注:盛蔚庵(1892—1972年),鄂州市長嶺街人,武昌府中學畢業。1918年結識南社詩人沈太侔,執弟子禮。1926年參加北伐,充十五軍記室。歸里執教于大冶縣金牛鎮虬川中學,又于故里設塾館等,頗負盛名,然命途多舛。曾任《武漢日報》副刊編輯。著作多種,俱佚失,后人輯存《二盛遺作選》。
(五十六)
楊東來名儒
汲古窮經白發新,孜孜立說惜芳辰。
西賓授業楊夫子,鄉志編修第一人。
————————
注:楊東來(1894—1945年),鄂州市梁子湖區東溝鎮月山村人。1918年于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受業于黃侃,復師事湖北國學館館長王葆心。執教于湖北省立一高、省立師范等校。著《左傳古音考》《史記假借字考》《澹巖文存》《澹言家書》《儒學發微論》《澹巖詩詞》《澹巖楹聯集》,惜散佚。所著《月山鄉土志》開創鄉村撰志先例,現存北京、上海等圖書館。
(五十七)
朱蓮英烈士
樊湖秋瑾倡平權,斗惡橫眉敢執鞭。
魑魅屠刀悲濺血,昆侖屹立向蒼天。
————————
注:朱蓮英(1895—1930年),鄂州太和鎮胡朝英村人。少時讀私塾,青年從教。北伐勝利后,參加農運,宣傳男女平權。大革命時期參加赤衛隊,被推為婦女代表,積極組織群眾懲惡,攻打反動武裝。大革命失敗后,落入敵手,受盡酷刑被害。
(五十八)
朱黻華詩家
梁湖罷釣寫溫柔,詩匹晚唐與晉儔。
秋柳吟酬夸七步,坫壇文質衍風流。
————————
注:朱黻華(1901—1944年),鄂州長嶺街人。人評其詩謂“由漁洋而入晚唐諸子堂奧,直抵子建室宅,故葩而秀實,勁而宕逸,大家也。”(《朱氏宗譜·朱黻華詩人傳》)有《靜修室吟草》、《佛航詩稿》。其年不及二十,以《感懷》詩刊于《大漢報》,詩名鵲起。其《題梁湖秋釣圖》:“藕花深處不勝秋,罷釣歸來月滿舟。儂自烹魚郎買酒,湖風湖水亦溫柔”詩,膾炙人口。公嘗過大冶文章家朱國禎翰林之童師吳遯丞老人書館,其高足詩人陳其武出示所作《秋柳》八律索和。公伏案片刻,次韻而就。句句詠柳,而無一柳字,如宿構然。老人及門人啞然久之。神速若是,具七步八叉之敏,若今可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矣。
(五十九)
八一梁湖暴動
梁湖暴動赤旗張,血灑山原黯日光。
為解倒懸寧擲首,人民猶自憶汪洋。
————————
注:汪洋(1908—1932年),本名盛浩如,鄂州市梁子湖區長嶺街人,1929年曾任中共鄂城縣特別支部宣傳委員。1930年在太和組織發動“八一邊境農民暴動”失敗。1932年在陽新縣龍港組織農運被地方反動民團包圍,中彈犧牲。
(六十)
王蘇烈士
投身烈火自兒時,抗暴驅倭屢赴危。
為救同袍寧死我,江灘血灑鬼神悲。
————————
注:王蘇(1911—1941年),鄂州梁子湖區涂鎮下場龔家咀人,1927年參加童子團,協助農運。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積極抗日。任鄂南游擊地委委員、軍事部長,兼任新四軍第五師鄂南獨立五團團長。1941年7月6日中共鄂南中心縣委于葛店夏家榜召開擴大會議,被日偽包圍,部分同志突出重圍。王蘇本已隱身群眾之中,因日偽脅迫村民,遂挺身而出,后被殺害于鄂城江邊。
(六十一)
劉尊祺編輯家
鼓吹革命訪延河,踏遍神州發浩歌。
文化交流為鼎力,朱顏減盡鬢絲多。
————————
注:劉尊祺(1911—1993年),鄂州梁子湖區劉河村人。畢業于北平基督教青年會財政商業專門學校。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平分盟理事,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聘為塔斯社翻譯兼記者。1939年到延安訪問毛澤東主席。上海淪陷后,任中央戰地記者,創辦《聯合日報》,任英文《中國日報》總編輯等。為中國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翻譯《死人之屋》等多部;撰著《美國》《美國側面像》等。
(六十二)
朱忱詩家
黃卷青燈漏轉三,傳經卅載有余甘。
漢皐野史叢談錄,深婉詩追陸劍南。
————————
注:朱忱(1916—2000年),鄂州長嶺鎮人。少年師從名儒余幼卿。稍長,師事朱黻華學詩。旋入武漢受業于胡國瑞教授。執教于四川合川師范學校、武漢市二中、江漢大學,曾借調至湖北大學。民國時偶訪濮國舊城,適逢畢業學生辦畫展,乃竟一夕之勤,依畫意題詩百絕。幾乎每五、六分鐘吟成一首,其七步八叉之敏,傳為佳話。詩風古體投傍青蓮之門,近體多效小杜兼劍南氣息,亦好為語體。為《漢語大字典》《漢語成語大辭典》《漢口叢談》等書的編篡者之一。散佚詩稿經朱祥麟輯注為《朱忱詩剩》梓行。
(六十三)
馬鞍山抗日
家山扼守贛湘衢,日寇猖狂欲進驅。
豪氣干云能守土,英雄浴血盡捐軀。
————————
注:馬鞍山在太和鎮胡進村境。1938年10月21日,國民軍朱炎暉旅長駐守馬鞍山,阻擊奪路進軍武漢的日軍第九師。浴血奮戰三晝夜,全軍覆沒,重創日軍,為南昌會戰、長沙會戰打下良好基礎。
(六十四)
梁子北山碉堡
荒山堡壘沒蒿萊,尋跡巖巔踏翠苔。
聞道昔年鏖戰急,倭夷潰敗怕重來。
————————
注:1944年1月25日,日寇600多人、飛機6架、皮艇多艘,進犯梁子鎮,軍民奮起抵抗,殲敵400余,擊斃隊長渡邊。
(六十五)
太子山革命烈士紀念塔
同袍修戟逐倭奴,血灑湖山神鬼愁。
今到碑前三肅拜,勿忘烈士記當初。
————————
注:紀念塔在今武漢江夏區太子山。
(六十六)
月山漢津港革命烈士紀念碑
數年兵火擾樊湖,太息北山村野蕪。
賴有仁師平匪患,豐碑血染紀功殊。
————————
注:1945年5月鄂豫邊區四軍分區司令員張體學奉命在月山全殲馬欽武日偽頑匪。碑在鄂州梁子湖區東溝鎮月山村。
(六十七)
長嶺街市
百年古鎮傍梁湖,青石長街接四衢。
商賈交流連夜市,隨時能買武昌魚。
————————
注:《武昌縣志》載:“長嶺街……乾隆間市廛始盛”,縣衙在此設粥廠以賑濟災民。是處兩岸漁舟,長街車馬,縱橫水陸交通,人煙密集,商賈往來,集鎮繁華。
(六十八)
三月三廟會
廟會年年三月三,游神鑼鼓采蓮船。
青衣紅袖人潮涌,商貿燈紅不夜天。
————————
注:《武昌縣志》:“寶聚寺在縣南一百里符石鄉長嶺街北。道光十年建,咸豐初毀。同治九年重修。”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民眾組織抬財神菩薩游行、唱戲、舞龍獅、采蓮船、戲蚌角等等娛樂活動,長街人頭涌動,商貿繁榮。
(六十九)
大生堂藥局
芝蘭藥局溯源長,四野鄉鄰沾蕙香。
人念便民除病處,儒醫世代大生堂。
————————
注:長嶺街大生堂藥局由晚清邑儒醫朱慶甲1854年創辦,遵從古制,頗具規模,歷代傳人,各有建樹。若遇疫病流行之歲,每自制藥品免費饋送鄉民以防傳染。其傳至曾孫朱英航先生于1954年因公私合營而終止,歷時一百年。
(七十)
四月插田
四月晴明聽子規,耘田水響插秧時。
犬隨貧女傳餐飯,西望重云雨腳垂。
(七十一)
長嶺街楚劇院開業
解放春暉大有年,樊湖水遠碧于天。
梨園檀板今宵起,萬眾心弦逐鼓弦。
(七十二)
梁湖采蓮
女郎棹漿入荷叢,蓮摘清香淡淡風。
自得滿艙能易值,歸來戴月系烏蓬。
(七十三)
長嶺秋市
霞布靈湖雨后虹,蓮歌頻送柳灣風。
魚鹽交易鵝黃酒,鎮上香飄燈影紅。
(七十四)
獅子口水庫
雙獅對峙傲云山,筑壩攔洪河伯閑。
今日平湖雙蕩漿,前人揮汗費工艱。
————————
注:獅子口在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境內。
(七十五)
虎山塔炸毀
虎山云塔八風臺,百里平湖畫卷開。
捲地風狂騰巨浪,一聲炮響塔飛灰。
————————
注:虎山塔于1969年文革期間被炸毀。
(七十六)
磨刀磯節制閘
閘建磯頭控旱澇,樊川如練接江遙。
棉鈴稻浪風帆穩,村郭酒旗映日飄。
(七十七)
梁子濱湖魚宴念趙怡忠
魚宴開陳樂有余,水鄉特色應傳書。
忽思人踐前賢語,取義舍生不欲魚。
————————
注:趙怡忠(1960—1986年),梁子生態旅游區毛塘村人,抗越反擊戰戰斗英雄,1987年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
(七十八)
張裕釗文化園
岡陵鐘秀筑名園,樓閣溪云松竹繁。
宇宙文章垂不朽,風流世代更飛翻。
————————
注:園址坐落在梁子湖區沼山鎮張德寶村。
(七十九)
涂鎮生態文明萬秀村
湖西山阜繡成幃,綠掩居樓稻菽肥。
沼氣烹魚藍火焰,田家煮酒備新炊。
(八十)
梁湖捕魚節
一炮薄云百里傳,萬船撒網舞翩翩。
人山花海漁歌起,梁鎮歡騰水拍天。
(八十一)
武昌魚
武昌鮮鲙賞名區,一代雄詞唾玉珠。
笙奏豐饒桑梓地,天池豈及我梁湖。
————————
注: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白居易《輕肥》:“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鱗。”
(八十二)
破牛山湖堤還湖
造田趁勢筑堤長,豈料洪波沒岸狂。
爆破還湖平險惡,帆懸風正啟慈航。
————————
注:2016年7月武警駐豫8680部隊奉中央軍委令馳援鄂州梁湖抗洪搶險,破牛山湖堤還湖。
(八十三)
張灣楹聯第一村
池有荷華香滿門,桑麻廬舍上朝暾。
魁星標瑞開文運,來讀楹聯第一村。
————————
注:張灣今屬鄂州市梁子湖區東溝鎮管轄。《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八十四)
龍灣北咀度假村
北咀重湖豁遠眸,流霞飛鶩共悠悠。
竹籬白屋尋幽徑,濱水瓊樓說蜃樓。
————————
注:武漢江夏區龍灣北咀度假村,東濱梁子湖。
(八十五)
龍灣浴場
天光水碧快如何,十里沙灘笑語和。
試看健兒紛擊水,叩舷載酒一高歌。
(八十六)
江夏童周嶺之小朱灣
柳煙村墅午雞啼,三徑花叢到圃畦。
書院石橋秋夜月,荷塘幽夢鳥雙棲。
(八十七)
梧桐湖新城
分湖嘉美曰梧桐,引鳳來儀四海通。
云廈物流雨后筍,安居閬苑萬花紅。
————————
注:梧桐湖又稱梁子湖后湖,位于鄂州市東溝鎮大垅村黃家灣。
(八十八)
紅蓮湖旅游度假區
蓮花蓮葉戲游魚,煙柳瓊樓映日初。
皮艇爭雄看競技,優游短棹白云舒。
————————
注:紅蓮湖乃梁子湖之汊湖,位于鄂州市華容區廟嶺鎮境內。
(八十九)
官渡“梁稻”種植基地
甘泉沃土水云鄉,揮汗耕耘引夢長。
四野蛙鳴新霽月,沿湖十里稻花香。
————————
注:官渡“梁稻”種植基地在梁子湖區謝埠境內。
(九十)
放排鴨
秋風臺笠出蒿萊,手執長竿足印苔。
收罷黃云遺稻粒,熙熙趕鴨漫塍來。
————————
注:臺笠,蓑衣和斗笠。《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九十一)
漁翁搬罾
頻年漁港理魚罾,網起嘩嘩蝦跳騰。
風過笠掀雙鬢白,濕煙微雨暮寒增。
(九十二)
公友鄉藠頭
剔透圓齊玉箸頭,酸甜可口冠神州。
盤飱腌炒饒佳味,暖膈除疴樂解憂。
————————
注:鄂州市梁子湖區公友鄉盛產優質藠頭,聞名于世。藠頭亦稱藠子,藥名薤。
(九十三)
謝埠千張皮
餐備千張好舉觴,薄如蟬翼散清香。
鱖魚烹煮青蔥撒,應念莼鱸韻味長。
(九十四)
黃鶯咀高爾夫俱樂部
黃鶯朝霧散平蕪,碧草如茵高爾夫。
一棒飛球能中的,休閑首選到梁湖。
————————
注:黃鶯咀位于毛塘半島上,與梁子島隔湖相望。全稱湖北梁子湖國際高爾夫俱樂部。
(九十五)
沼山胡柚基地
云蘿山徑趁芳晨,碩果枝頭鳥繽繽。
聞道仙人今訂購,王娘壽宴要翻新。
(九十六)
東溝南湖養殖珍珠者
煙籠百畝拓方塘,心事拿云奔小康。
巧手滋培真善美,珍珠蚌育水中央。
(九十七)
冬日理釣
雪裹湖山天乍晴,破冰理釣覺寒生。
伊人置備茅柴酒,霽日溫馨無限情。
(九十八)
湖村暮景
夕照明湖增暮妍,扶犁驅犢下平川。
村煙裊裊窗燈白,又聽銀屏玉笛傳。
(九十九)
翠竹山莊品茗
聞風相悅坐修篁,高鳥一聲日晝長。
指看岫云行致遠,山茶入口有余香。
————————
注:翠竹山莊坐落在沼山。
(一百)
夜泊梁子島
碧浸湖山風雨稠,星空洗凈月光流。
瓊田玉鑒三千頃,仙島蓬萊在鄂州。
(一百一)
湖山鄉愁
直比瀛洲是鄂州,莼鱸夜月起鄉愁。
愿持竹垞如椽筆,罨畫樊湖錄棹謳。
2018.2.15初稿
2020.8.15二稿
(本頁圖片來自百度)
編輯制作:清江野老
——————————
風味竹枝 精彩回放
——————————
掃一掃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清江詩圃
觸摸詩意清江
————————————
本期贊賞收入70%發還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