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開展了一次青年活動,參與的青年人有初中生,有大學生,也有一些剛進入工作,剛升級為寶媽的小伙伴。兩天的時間,我們設置了徒步、辯論賽、游戲、聊吧分享等環節,活動結束我們也邀請參與的每一位小伙伴把自己的感受留言在明信片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兩天很短,我們的活動也有一些小瑕疵和不足,但很多的小伙伴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打開了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分享也感動著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一天下午的辯論賽了,我們辯論的主題之一是“解決代溝主要責任在父母還是子女?”
正方一辯,一位來自武漢的高中生,她的觀點是解決代溝主要靠父母。
她說,父母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比我們成熟,他們的經歷和經驗也比我們豐富,所以他們更有能力采取措施和子女交流。
正方二辯,一位來自丹陽的大學畢業生。
他說:父母生活的年代和我們不同了,他們嘗到了生活的艱辛,為了不讓子女重蹈覆轍,所以一味地要求子女接受他們的思想,但子女生活的新時代讓他們形成了新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而父母又不主動與孩子交流,就產生了代溝。
正方三辯,一位來自上海的初三畢業生。
她說:父母是我們的一家之主,是我們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我們的榜樣。但是中國式的父母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建議,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是讓孩子和父母距離越來越遠的一個原因之一。
反方一辯,一位來自蘇州大學的大三學生,她的觀點是解決代溝主要靠子女。
她說:為什么子女在幼兒時期和父母沒有代溝,長大了卻有了代溝?到底是父母變了,還是我們變了?是我們子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也就和父母有了思想上的沖突。面對代溝,有82.7%的父母能主動找自己的責任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只有23.6%的子女將責任歸于自己。沒有一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他們千方百計去了解、靠近孩子,是我們孩子關上了心門,拒絕和他們溝通。
反方二辯,一個擁有兩個孩子的80后年輕父親。
他說:我是父母的孩子,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所以我非常清楚這種感受。作為父母總是想要保護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想了解孩子,也許會翻孩子書包,看他們的日記,這些方式也許不合適,但我們還是要體諒他們,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父母也經歷過青春期,也是和我們一樣長大的。但子女面對父母,很多時候是不耐煩的,行為偏激,以自我為中心,消極回避,如果我們主動和父母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想什么,那么代溝也不會加深了。
辯論的現場非常激烈,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一位70多歲,奶奶級別的老師說,以前我一直認為代溝就是孩子的責任,但今天聽了孩子們的辯論,知道了他們的想法,我覺得做父母的也要改變,我們也有責任,雖然我已經70多歲了,快要80歲了,但是我在做父母的這條路上我還要繼續學習。
而這次我們也很榮幸邀請到了常熟黨校的王校長做嘉賓,王校長在參與了我們的辯論賽后,也為我們青年人獻上了祝福,他說,很高興能看到這樣一批年輕人在學習傳統文化,你們的身上有著朝氣和活力,未來你們一定是不可限量的!
這一場辯論賽沒有誰輸誰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地去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種族、階級、性格的人,為什么我們的生命中要出現那么的過客,我想一個原因是,其實我們所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天地的一小部分,我們每個人站的角度、維度都不同,而我們彼此碰撞到一起時,去接受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時,我們才能夠區看到這個世界更多面,去了解這個世界,也更了解自己!當我們遇到事情,遇到某個人,就不會輕易的陷入某種情緒里,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為什么會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二天的分享中,我們更感動于一些小伙伴的改變和收獲。
一位00后小伙伴說,現在正是假期,每天都在家里熬夜打游戲,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前幾天甚至感覺到了心臟隱隱作痛,她也知道這么做是不對的,也經常看到一些青少年因為熬夜打游戲猝死的新聞,但自己就是改不掉,做不到。但是這兩天通過參與活動,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活出精氣神來!
一位年輕的80后新晉媽媽分享,她是兩年前走進了道德經學用的平臺,那時她和父母的關系出現了問題,而更讓人頭疼的是她年僅2歲的寶寶非常的調皮和叛逆,她很迷茫不知道要怎么處理這些關系?而在這兩年里,她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每天堅持做道德經養生拳操舞,亮化柔弱、地位的品質,做一個像水一樣的母親,她不再抱怨老天為什么給她一個如此不聽話的寶寶,而是內觀、改變自己。就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變了,孩子聽到她讀道德經,也記在了心里,現在年僅4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全文背誦道德經了。而且,每天監督他們一家人做拳操舞,為他們開音樂,她說,孩子真是自己的老師。更重要的是,她也在一步一步實習自己的愿景目標,她是做服裝的,兩年前她為自己定下目標要做安全、舒適、低價的衣服,讓每個人都可以放心的穿,現在她設計生產的衣服已經遠銷海外,事業也在一步步上升。
感恩所有嘉賓們,辯手們,觀眾們的參與!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彼此牽手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夠走出屬于我們青年人的一條路,成為社會、國家的柱子!
作者:史靜雯(作者授權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