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醫師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腎病,絕大多數都屬于慢性腎臟病(即慢性腎病,CKD),IgA腎病、慢性腎炎、狼瘡性腎炎、高血壓性腎損害及糖尿病腎病等都屬于CKD。這些慢性腎病,若未能及時發現或未正規治療或根本不去治療,患者的血肌酐就可能逐漸升高,甚至發展到尿毒癥水平。有腎友說,血肌酐高到200或300μmol/L,患者就有生命危險,甚至死亡。或者說,血肌酐越是高得厲害,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危險性或死亡風險就越高。甚至有腎友認為,尿毒癥就是慢性腎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或最大死因。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下面就讓腎為先說一說這方面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病情進展的慢性腎病危險性或主要死因并不是血肌酐有多高,那會是什么?應該說,病情進展的慢性腎病危險性或主要死因是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的統計數據表明,終末期腎病(ESRD)及維持性血透的尿毒癥患者,他們幾乎100%都會合并或并發心腦血管疾病。而在三大死亡原因中的心腦血管疾病是排在第一位,主要與如下這四個方面因素有關。
一、“三高”的影響:“三高”中影響最大的是高血壓,越是到了慢性腎臟病中后期,高血壓的發生率就越高,等到了終末期腎病,高血壓的發生率幾乎為100%。而高血壓對靶器官的傷害最大的就是心腦血管,導致心衰與腦血管意外,都是對死亡的最大威脅。另外,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對心腦血管產生傷害。
二、頑固性水鈉潴留:腎功能下降后,腎臟的水處理能力及調節電解質平衡能力等都會減弱或減退,導致水鈉潴留,進一步影響血壓與心腦血管,患者的死亡風險會進一步增加。越是到了慢性腎臟病后期或維持性血透的尿毒癥,患者就更容易出現頑固性水鈉潴留,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會更高。
三、血電解質的紊亂:高鉀血癥、低鉀血癥及鈣磷紊亂等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促進或影響因素。隨著慢性腎病的進展,高鉀血癥、低鉀血癥、高鈣血癥、低鈣血癥及高磷血癥等電解質紊亂現象的發生率會越來越高。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慢性腎病患者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從而增加死亡風險。
四、微炎狀態與其它:除了如上提到的這些影響因素之外,微炎癥狀態、營養不良、貧血、代謝性酸中毒及繼發性甲旁亢等都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慢性腎病患者死亡風險增加也與這些因素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不要以為,心腦血管疾病會突然發生。其實,只要存在如上這些影響因素且未能及時糾正,從慢性腎病1期開始,那些傷害心腦血管的“種子”就開始“萌芽”,而且還可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如若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狀態,無論如何治療,都是非常被動的。因此,只有早預防與早治療,才是減少或避免心腦血管疾病,減少死亡風險的最佳選擇。腎友可以采取如下幾個措施。
1.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抽煙、不鍛煉、經常熬夜及作息不規律等都可促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更應該戒煙、適當增加運動量、不熬夜及生活有規律等。
2.控制三高放在首位
控制“三高”應放在首位,而且應該從慢性腎臟病1期就要重視對“三高”的治療。血壓高者應考慮加用降壓藥,血糖高者應考慮加用降糖藥、血脂高者應考慮加用降脂藥,而且要盡可能將其控制達標,同時配合好飲食。
3.防治血電解質紊亂
無論是慢性腎臟病1-2期,還是慢性腎臟病3-5期,在整個病程中都要定期檢查血電解質,尤其應關注血鉀、血鈣與血磷等對心腦血管影響較大的電解質水平。無異常也要預防,有異常也應積極糾正。
4.應積極治療并發癥
營養不良、貧血、代謝性酸中毒及繼發性甲旁亢等其它并發癥也要積極治療,不過度控制飲食、積極糾正貧血與酸中毒、治療甲旁亢等都能減少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從而減少死亡風險。
最后總結成一句話:慢性腎病病情進展的危險性或主要死因并不是血肌酐有多高,而是心腦血管疾病,早預防與早治療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