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吾不識元青花
 

     

吾不識元青花

作者:歐陽希君

       吾不識元青花,是因為沒有在市場上見到過真的元青花精品。在景德鎮考察窯址時,一件元青花殘片也未采集到,地攤上購得部分元青花標本,不知是否出自窯址,真假窯址標本難斷,因不是本人親自從窯址采集。十數年前在北京工作,雖陸續購得數件,今天亦對其產生了一些懷疑。因生長在桂林,亦上手不少明青花梅瓶,多出土于明墓(包括明靖江王墓群及桂林市內、市郊、郊縣出土),但均不是元代產品。

1a“類青花褐彩碗”

      從近幾年報刊報道看,私人手中的“傳世元青花”足有數百件之多,而且品種繁多,造型奇特之作品不時得見。這些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早已超出了世界各大博物館元青花總數的多少倍,不知他們如何“慧眼識珠”?也難怪造假者竊喜。

1b“類青花褐彩碗”底面

      我的元青花常識僅限于一些博物館櫥窗里的元青花,而且是隔著玻璃,看不到底足。元青花知識也只是通過書本、報刊等學了點皮毛,可以說感性認知非常貧乏。徒有部分理論知識,故藏界朋友請我幫助鑒別時,我總是如實告訴他們我不懂元青花,只能從書本上學來的造型、紋飾、胎釉等方法提供一點參考意見,共同學習。

2a“類青花褐彩碗”

      吾喜愛陶瓷藝術品,但從不作為投資來看待,一直是只進不出,并從中得到樂趣。記得著名的德國納高藝術品拍賣公司創始人納高先生這樣說過:“如果你沒有在藝術中得到樂趣,我勸你不要來買藝術品,我寧愿你去買股票。因為在藝術投資中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每天從藝術中得到欣喜?!币驗閻酆茫晕已芯浚⒃谘芯恐畜w驗愉悅。

2b“類青花褐彩碗”底面

      近些年來,有關元青花的研究、討論增多,“古陶瓷真偽鑒定的某些實例對社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上個世紀90年代,在潘家園古玩市場由于大批古陶器贗品的出現,引起了一場很大的風波;外籍華人收藏家收藏的青花云龍象耳瓶真偽問題,同樣在古陶瓷鑒定界、在相關的科技界引起了激烈地討論……在這兩件真偽鑒別實例中,都出現了社會科學工作者真偽判定給論不一、科技檢測分析方法結果也不一致?!保?]2000年《文物》刊發了《古陶瓷的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研究》[2]、《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熱釋光檢測報告(一)》[3]、《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熱釋光檢測報告(二)》[4],對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的真贗、年代檢測結果也不同。最初測試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所用鈷料為高鐵、低錳、含砷,為低錳型進口青料。我們對該報告數據重新計算后發現,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的“錳鈷比”實為高錳,與元代景德鎮惟一的低錳型不同(張??担骸陡呖萍寂c古陶瓷鑒定》,《收藏》2005年2期。)。較可信的是上博熱釋光“前劑量飽和指數法”,測出這對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的燒制年代均小于距今100年,有力的支持了我的觀點,即寧氏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非元代景德鎮青料,為贗品。

3“類青花褐彩碗”

      針對報刊有關元青花研討文章的觀點,我也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1999年寧志超《介紹一對青花云龍象耳瓶》[5]介紹其收藏的一對“元青花云龍象耳瓶”。2001年其《元青花云龍象耳瓶的確認》[6]再次試圖證明這對“青花云龍象耳瓶”為元代珍品。李知宴的《關于青花云龍象耳瓶的幾點認識》[7]又從造型、胎體、生燒、紋飾、時代痕跡及科學測定和原料組成等論證寧先生的“青花云龍象耳瓶”為元代真品。2003年寧志超的《婀娜多姿豐富多彩的元瓷瑰寶——元青花云龍象耳瓶》[8]又一次介紹這對“青花云龍象耳瓶”。文中認為:其收藏的一對青花云龍象耳瓶是繼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東方藝術博物館收藏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龍象耳瓶后的第二對。這種在國內古玩市場多見的所謂“元青花云龍象耳瓶”筆者在藏友手中見過亦不少。《中國文物報》上亦常見轉讓這種所謂“元青花云龍象耳瓶”的廣告,均稱祖傳。寧先生亦稱其手中青花云龍象耳瓶流傳有序曰:1928年冬,遼寧千山寺廟主持為避兵荒馬亂,將瓶賣其外祖母家,后作為嫁妝入其父系家。該瓶又作過“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鑒定,雖得出數據,并未指出真偽。同時,還見寧志超《略述中國青花瓷的起源》[9],文中提到:上元民族博物館和該館編著《元瓷新鑒》對元瓷、元史的觀點與其相近,并將書中及館藏贗品當成“關系國家民族榮譽和地位的稀世珍寶”,那么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4“類青花褐彩碗”

      讀王志軍《青花“蕭何追韓信”人物故事紋梅瓶的燒制年代》[10]、《再論青花繪“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的燒制年代》[11]提出燒制年代為明洪武時期,沒有什么新觀點,證據亦顯單??;后又見其《試論元末明初青花瓷》[12]列舉一件“李大甲囗南宋晚期青灰釉青花碗”,“釉下青花呈色灰藍,濃重處灰黑,青花中散布有灰黑色細小星點,顯示出青花鈷料淘煉不細”;其同一論點的《再論“元青花”》[13]再次以該碗舉例,只不過“青灰釉”變成了“影青釉”,“釉下青花繪簡單紋飾,青花呈色灰藍,濃重處為黑色,黑色微凹,釉色青黃…碗內紋飾依碗底下凹之形繪一圈連續鋸齒紋,其外側對稱書‘李大甲囗’,字間隔以紋飾,字書寫用料灰藍,為鈷青料,且在釉下”,由此得出“元代青花瓷的起源應在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黑白報紙上無法判斷圖片中紋飾發色,但彩印雜志中清晰可見“李大甲囗”是褐彩,而不是所謂青花。其認定是鈷青料的依據太簡單:用料灰藍,即可斷定。試問,學問那能如此輕率,你在哪里做過科學檢測?千萬不要像劉伯元《至正型元青花——兼賞“弓月瓶”》[14]一樣拿著一件“臆造”出來的低仿贗品,就可以大談所謂“走向成熟的青花瓷、元青花瓷主要特征、至正型青花瓷”及“至正型‘弓月瓶’的發現”直至“結論”。筆者以為:陶瓷器研究不應是發思古之幽情,亦非標榜自己的“新觀點”、“新創見”。

5“類青花褐彩碗”

       以后又有王樾《明洪武青花梅瓶與至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談青花“蕭何追韓信”梅瓶的燒制年代及相關問題》[15]一文從紋飾、胎足方面論證“蕭何”梅瓶為明洪武產品,否定了早前定為“元代”的謬誤,另一篇《認識蘇麻離青》[16]又從景德鎮使于鈷料(蘇麻離青)的四個主要時期,即元晚期、明洪武期、明永樂和宣德期、空白期(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來分析、認識、分辨元明青花特征。雖有不同觀點,但讀后似讓人感覺到有點不得要領。

      70年代,李蔚然《試論南京地區明初墓葬出土青花瓷器的年代》[17]早已提出“蕭何梅瓶”是洪武年間產品。張浦生、施加農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6輯刊發《南京地區出土明初梅瓶淺說》[18]一文中指出“該梅瓶是明代開國功臣沐英的陪葬之物……南京博物院調查位于南京南郊的沐英殘墓時,發現了洪武二十五年石墓志……我認為它們不是元青花,而是元未明初朱元璋登基前后生產的至正型青花?!边@里已指出“蕭何”梅瓶為明初之物,亦屬至洪不分的“至正型”。張浦生、霍華《梅瓶三絕》[19]曰:“追韓信梅瓶的時代當在洪武六年”。南京博物院主辦的《東南文化》2002年3期“江蘇館藏文物瓷器選登”也正式注明“明·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李輝柄《景德鎮瓷業發展的“三步曲”》[20]一文中綜合了大量出土瓷器后認為“青花瓷器出現的上限時代,不可能上到元代早期……把我國青花瓷器的起始年提到延祐六年(1319年)以前是有科學根據的。”

        因此,王志軍提出“蕭何”梅瓶燒制年代為明洪武時期,亦屬既有觀點。而以一件無出土地點、時間的所謂“宋青花”就草率地定為宋末元初,是無科學依據的。記得我曾發表過一篇《福建古窯擷珍——漳浦竹樹山窯》,將采集的3件類青花文字碗殘件認為可能是用鈷料所書。亦見德化碗坪侖窯南宋地層發掘出土數件“碗內用毛筆蘸釉書寫的字,行書體,呈褐色”的黑白圖片,目前在未見到更多實物標本之前,不便妄加斷定。后又采集數片(圖1~5),認為可能是釉下褐彩文字,但未經測試以前終不能下結論,因為對一項重大發現或重大問題的考證要有嚴密的論證與科學的檢測。若按王志軍先生所言,福建也有宋青花?而且不少?

       至此,我們再去看兩篇有關元青花的爭鳴文章,都是圍繞2003年9期《藝術市場》刊登的周曉陸與葉佩蘭先生答記者的談話錄。一為許明《關于元青花的收藏及鑒定問題》[21]等兩篇文章,其主要觀點為:一、“諸君不識元青花”,他數年前開始向元青花進軍,收藏了幾件“元青花”,專家、名流均“不識貨”,連拍賣行鑒定師等都不認可,故認為我國專家都被景德鎮的仿假嚇破了膽;二、“關于元青花的幾點糾誤”,針對周曉陸先生的“元青花沒有人物圖”和“關于元青花的高仿問題”;三、“造假給收藏提供了機會”,認為大多數人被嚇破了膽,而給有水平的收藏家提供了收藏機會,一個無收入的上海業余收藏家收藏了“60余件官汝窯瓷器”,臺州“極品王”網站的王先生、溫州博古齋陳先生、深圳“非忒論瓷”作者王先生均藏有不少精美元青花瓷,而專家無一認可,他們或寫信給有關部門要求專家會診,或抱著珍品到京展出,或要與博物館專家打擂臺、賭真假。筆者認為:其一、只有他才識“元青花”,他幾年內能收藏多件“元青花”,專家學者等都不識“元青花”。其二、“糾誤”毫無新意,論據不足,不具說服力,致命弱點為鑒定方式有問題,如“只要對古陶瓷的特征規律熟悉,既使沒見過元青花,一見就明”,試問從未見過實物又何以熟悉古陶瓷的特征呢?書上?造假者正是從書上所言之特征進行仿冒的,高仿者除以上外,悉心研究標片胎釉,仿品形神兼備。其三、吾不信一個無收入的業余收藏家能“收藏60余件官汝窯瓷器”。其四、正因為他們自己都不敢確定所藏是真是假,心中無底,若確定己藏真品無疑,心中坦然,又何須他人承認呢。其五、到上博做“前劑量飽和指數法”便可測定瓷器熱釋光年代。其六、筆者曾見王忒非繆誤百出的《南宋已出現精美青花瓷和釉里紅》[22]一文,知其不懂鑒定、鑒賞,缺乏常識。另為王榮增《至正型器的時限與紋飾等問題》[23],除針對周曉陸先生個別觀點如“‘至正型器’的上推下延”、“元青花沒有人物繪圖”、“過分強調伊斯蘭文化對元青花的影響”和糾正葉佩蘭《真假元青花瓷器辨析》中“50年代未……提出了所謂‘至正型’學說”。王榮增認為“上世紀50年代初‘至正器器’是約翰·波普博士在1962年出版的《伊斯坦布爾托普撒萊博物館所藏十四世紀的青花瓷器》等兩本書中提出的”。這兩部書筆者無緣拜讀,但從呂成龍《元代青花瓷器識鑒》[24]一文中獲知:《14世紀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普·薩萊博物館所藏一批中國瓷器》一書是1952年出版,另一部《阿迪比爾寺所藏中國瓷器》是1956年亦在美國華盛頓出版,“至正型”這一名稱并不是波普首先提出來的,而是以后的學者為便于研究區別,把這批瓷器稱為“至正型青花瓷器”或“賚熙型青花瓷器”(1929年福建旅英華僑吳賚熙將原北京智化寺供器一對元青花象耳瓶偷運出境,瓶頸部有青料分別書“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師打供”,另一件日期處僅四月后面“良辰謹記”不同,余相同)。

      從許明、王榮增先生的兩篇文章中,我們所得并不多,也不見什么新觀點與力證。周曉陸先生的回應文章《由元青花及“至正型”陶瓷鑒定談方法論——回應許明、王榮增先生》[25]說得比較中肯,有學者風范。

      尚剛《唐、元青花敘論》[26]從元代統治民族的色尚——“即蒙古族尚白、尚青”解讀了元青花崛起的原因。陳永志《內蒙古集寧路元代古城出土的青花瓷器》[27]亦從多方面論證這些青花瓷“屬于元代延祐——至正年間產品”,同時指出有些高檔瓷器可能是“集寧路古城內居住的富貴人家使用的高檔酒具”。充分證明許耕新在2004年10月20日《中國文物報》刊發的《大汗不愛元青花》[28]的觀點是謬誤的。

      2004年3月呂成龍《元代青花瓷器識鑒》[29]一文,從“對元代青花瓷器的認識過程”、“元代青花瓷器的鑒定要領”(造型、紋飾、鈷料、胎骨、釉色、工藝、款識)、“常見的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等方面識別真贗。

      2004年4月葉佩蘭《試析真假元青花瓷器》[30]一文,從“元青花瓷器為外銷商品”(性質)、“元代青花仿品出現的歷史背景”、“元青花仿品史約有20余年”、“現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等幾個方面談如何鑒別真假元青花,除談到一些常識性鑒別方法外,認為“掌握真品的特征是鑒別假品的依據,真品的特點有些可用語言概括出來,有的不能用語言形容,這就是每件器物的時代質感和氣韻。對于鑒別來說這些極為重要,是需要自己用心體會的”。呂成龍、葉佩蘭兩位專家均提到了大量的元青花贗品是出現于近30年,并使許多人上當,還被編入書中當成“真品”,或撰發文章,混淆了元青花的研究與鑒賞。如故博藏元代磁州窯白地褐彩花卉紋罐肩部有褐書“至正拾壹年七月廿九日小河東陳家親造”銘,被移植到新仿青花象耳瓶身上成了“大元至正五年七月十九日河東陳家親造”;故博藏另一件元代琉璃釉鏤雕龍蓮紋香爐,上置“歲次大元國至大元年四月初十記汾陽琉璃待詔任瑭成造”款,亦被人偷梁換柱移植到新燒的青花八方燭臺上,成了“至大元年汾陽琉璃伺詔任塘城造”;20世紀80年代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瓷廠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原大復制了瓶、罐、盤、花觚、香爐、高足杯、折腰碗、小罐等投入市場,這批精美有余,但古樸豪放不足的高仿品被人又投放入了今天的市場,“多可亂真”;景德鎮私營窯廠林立,高仿品以與真品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因窯工為圖利偷留幾件不打碎,所以也見重復高仿品;元青花除國內仿外,國外也仿,除景德鎮外,安徽祁門及南北方民窯都仿燒,一些仿品可能是臺灣地區及日本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仿制。真正吃透以上兩篇專家文章,被騙機率會很小。

      我國的仿古瓷約出現于元末,并一直延續至今,據文獻記載:“窯品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明嘉靖王世貞《觚不觚錄》)、“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價幾與宋器埒矣。嘉靖次之,成化又次之”。此時除仿宋五大名窯外,對前朝名品如嘉靖、宣德、永樂、成化等亦大量仿造,唯不見元青花瓷??梢姎v朝對元代青花瓷不賞識亦不可識,原故宮無一件元青花藏品就是最好的說明。故我們今天鑒別元青花真贗時無需考慮歷代仿品,如不是真即為新仿。

      國內除景德鎮仿造元青花外,祁門的柴窯也仿燒得不錯,因看中祁門仿古陶瓷廠的傳統柴窯和嫻熟的燒制技術,景德鎮等地瓷商帶著最好的青花象耳瓶等仿元代青花坯件到該廠租窯燒制,并源源不斷流入市場。對此現象,閃淑華《祁門古陶瓷廠與元青花龍紋象耳瓶》[31]一文有詳述。

      高阿申《元青花的成熟及一度失蹤探究》[32],除常識性介紹外,還提出了一個“元青花一度失蹤”的新觀點(雖然筆者持異議),又給元青花研究拓寬了研究視野與研究范圍。如該文中談到:朱元璋登上帝位后,要讓天下人只知明青花,而不知元青花,這是明太祖預期目標之一,他在全國范圍內對元青花進行圍剿,并從皇宮舊藏中把它徹底清除出去,朱元璋仿效“焚書坑儒”掀起一場由其操縱、以肅清蒙元文化為名,包括元青花在內的清剿運動,以至元朝滅亡之后元青花只存地下而不見地面,宮廷承傳有續的的自漢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獨缺元青花品種。我們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豐富。其實朱元璋登基后的政策較寬松,更無暇管理“御窯廠”,故洪武瓷無年款,也可能與“大明尚黑”有關,《世祖實錄》載:“元人尚白,大明尚黑”。“在一件明洪武時期白釉碗內底部刻有‘局用’二字款,‘局’當指‘瓷局’,說明明初御器廠還沿用元代瓷局(浮梁瓷局)的名稱,與文獻記載相吻合?!保?3]唐彩繪(包括青花)的興盛與元青花的勃興是受域外民族愛好的影響,由外銷刺激而得以發展的。元亡后,明代第一代君主洪武皇帝的御窯廠仍重視單色釉的燒制[34]。《格古要論》曰:“青花及五色花瓷,且俗甚”,又如建于洪武年的“明中都城(包括明皇陵)遺跡中未見到一片青花瓷,可見明初官窯仍沿襲元代上層輕青花瓷的遺風。”[35]洪武年間,從宮廷到社會各階層都不喜好俗甚青花、五彩瓷,這些作為外銷瓷的元青花肯定宮中不會收藏了。朱元璋出身微寒,曾當過和尚,討過飯,參加過農民起義軍(被蔑視為“盜賊”)。文化程度不高,更談不上文化修養的朱元璋忙于鞏固政權,疑心較重,懷疑文人譏訕,乃是明初密織文網的主要原因,他殺戮功臣和屢興文字獄,就在于掃清統治障礙,以達到獨裁統治,故有“朱元璋刪《孟子》”。也為仁慈柔弱的太子朱標和皇太孫朱允炆的嗣位鋪平道路,以至洪武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間,文字獄出現了狂潮。所以說瓷器這種可忽略不計的雞毛蒜皮小事朱元璋又怎么會放在心上呢?另外該文中“可惜這對‘至正型’重器當時無人識廬山面目,便隨一位英國青年人稀里糊涂地去了他國?;垩圩R寶的兩位人物為英國學者霍布遜和美國波普博士,他們先后發表的《明以前的中國瓷器》與《阿德比爾寺收藏的中國瓷器》兩文,引起了國內外對中國元青花瓷的注目和認定”,那么說1929年福建旅英華僑吳賚熙將原北京智化寺供器,分別書寫“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師打供”(另一件日期處僅四月后面“良辰謹記”不同,余相同)的有元至正年款的元青花不在圍剿之列?它在地下而不見地面嗎?“明洪武時期是元瓷向明瓷發展的過渡階段,洪武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從造型到花紋裝飾還帶有元瓷風格,而且洪武瓷器多元年款,往往容易與元末瓷器混淆?!保?6]元青花與明初青花時至今日,如不是專門研究者也難于分辨,文化較低的明太祖怎么辨識?怎么清剿?所以一種觀點需經嚴肅的論證,若以想當然的將其置于主觀園地而馳騁臆說,那么,出現前后矛盾和失于武斷是在所難免之事。我們解讀一種文化,應從整體上而不是一點上來解釋。這些元青花那去了呢?筆者同意多數專家學者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元政府通過對外貿易,將元青花輸往海外,特別是中東地區較多。”[37]因為前青花瓷根本不被國人重視,故唐青花才會斷燒,直至元中期才發展成熟。曹昭著于明洪武年間的《格古要論》曰:“青花及五色花瓷,且俗甚”,從中不難看出當時也包括元青花瓷是俗甚的東西,故無人會收藏元青花瓷,當然也就不見流傳有序的元青花瓷了。

      最新文章,瀟然《大量民藏“元青花”驚現泉城——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側記》[38],綜述了2004年11月29~30日在濟南召開的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上各與會代表的觀點,總的來說,多數藏者認為真,專家學者認為假。李知宴、孫學海先生簽署了其中26件為元青花真品的鑒定書。而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歐陽世彬教授認為展品皆屬中下水平的仿品,來自以窖藏元青花聞名海內外的高安博物館劉金成館長認為展品中只有4件為柴窯燒制,但無一真品。張??怠陡呖萍寂c古陶瓷鑒定》[39]從高科技熱釋光對陶器進行斷代,用非破壞化學組成分析鑒別瓷器真偽是切實可行的。另有高阿申《元“至正型”瓷器紋飾特征與元青花鑒別》[40]、俞天《元青花瓷鑒定之我見》[41]、馬廣彥《古瓷大珍離我們有多遠——致藏友》[42]等多為“普及性”常識,亦不妨讀讀。對付一般低仿應是有效的。總之,吾不懂元青花,但不會上當受騙,因為不懂,所以我謹之又謹。

注釋:

[1]苗建民等:《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概況與展望》,《故宮學刊》2005年第2輯。

[2]黃宇營等:《古陶瓷的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研究》,《文物》2000年12期。

[3]王維達等:《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熱釋光檢測報告(一)》,《文物》2000年12期。

[4]UNIVERSITY OF WOLLONGONG:《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熱釋光檢測報告(二)》,《文物》2000年12期。

[5]寧志超:《介紹一對青花云龍象耳瓶》,《文物》1999年6期。

[6]寧志超:《元青花云龍象耳瓶的確認》,《考古文物與現代科技——現代科技考古研討會討文匯編》,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李知宴:《關于青花云龍象耳瓶的幾點認識》,《考古文物與現代科技——現代科技考古研討會討文匯編》,人民出版社,2001年。

[8]寧志超:《婀娜多姿豐富多彩的元瓷瑰寶——元青花云龍象耳瓶》,《中華青花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寧志超:《略述中國青花瓷的起源》,《中華青花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王志軍:《青花“蕭何追韓信”人物故事紋梅瓶的燒制年代》,《中國文物報》2002年10月9日。

[11]王志軍:《再論青花繪“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的燒制年代》,《中國文物報》2004年11月24日。

[12]王志軍:《試論元末明初青花瓷》,《中國文物報》2004年8月11日。

[13]王志軍:《再論“元青花”》,《收藏》總148期。

[14]劉伯元:《至正型元青花——兼賞“弓月瓶”》,《中國文物報》2004年7月28日。

[15]王樾:《明洪武青花梅瓶與至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談青花“蕭何追韓信”梅瓶的燒制年代及相關問題》,《中國文物報》2003年7月9日。

[16]王樾:《認識蘇麻離青》,《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4日。

[17]李蔚然:《試論南京地區明初墓葬出土青花瓷器的年代》,《文物》1977年9期。

[18]張浦生、施加農:《南京地區出土明初梅瓶淺說》,《中國古陶瓷研究》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9]張浦生、霍華:《梅瓶三絕》,《東南文化》2000年4期。

[20]李輝柄:《景德鎮瓷業發展的“三步曲”》,《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0輯,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1]許明:《關于元青花的收藏及鑒定問題》,《中國文物報》2004年1月21日。

[22]王忒非:《南宋已出現精美青花瓷和釉里紅》,《藝術市場》2004年3期。

[23]王榮增:《至正型器的時限與紋飾等問題》,《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5日。

[24][29]呂成龍:《元代青花瓷器識鑒》,《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2期。

[25]周曉陸:《由元青花及“至正型”陶瓷鑒定談方法論——回應許明、王榮增先生》,《中國文物報》2004年5月19日。

[26]尚剛:《唐、元青花敘論》,《中國文化》1994年第9期。

[27]陳永志:《內蒙古集寧路元代古城出土的青花瓷器》,《文物天地》總162期。

[28]許耕新:《大汗不愛元青花》,《中國文物報》2004年10月20日。

[30]葉佩蘭:《試析真假元青花瓷器》,《收藏·拍賣》2004年第2期。

[31]閃淑華:《祁門古陶瓷廠與元青花龍紋象耳瓶》,《收藏家》2004年5期。

[32]高阿申:《元青花的成熟及一度失蹤探究》,《收藏家》2005年1期。

[33]劉新園、權奎山、樊昌生:《發掘景德鎮明清御窯》,《文物天地》總154期。

[34]阮平爾、蔡乃武:《浙江加彩瓷器的研究—―兼談釉下彩起源及相關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第3輯,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35]楊士林、孔令寬:《洪武中都城陶瓷萃珍》,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年。

[36]胡昭靜:《明清彩瓷》,文物出版社,1987年。

[37]葉佩蘭:《元代瓷器》,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38]瀟然:《大量民藏“元青花”驚現泉城——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側記》,《收藏》2005年2期。

[39]張福康:《高科技與古陶瓷鑒定》,《收藏》2005年2期。

[40]高阿申:《元“至正型”瓷器紋飾特征與元青花鑒別》,《收藏》2005年2期。

[41]俞天:《元青花瓷鑒定之我見》,《收藏》2005年2期。

[42]馬廣彥:《古瓷大珍離我們有多遠——致藏友》,《收藏》2005年2期。

 

原文發表于世界學術文庫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歐陽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元青花珍惜的幾點原因
試論元末明初青花瓷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
至正青花瓶:世界上最著名瓷瓶,元青花從此受全世界的重視和公認!
元青花瓷的分型及鑒定
元至正型青花云龍紋象耳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武定县| 伊通| 许昌县| 大足县| 阿拉尔市| 临湘市| 黄平县| 仙游县| 富民县| 临潭县| 栾城县| 永吉县| 武威市| 奇台县| 宜兰市| 磴口县| 陵川县| 曲阳县| 平山县| 香格里拉县| 平湖市| 五常市| 大兴区| 二手房| 凌海市| 南丹县| 焦作市| 全南县| 突泉县| 青海省| 怀来县| 琼海市| 涡阳县| 塘沽区| 竹溪县| 集贤县| 闸北区| 阿合奇县| 双桥区| 绥芬河市|